✔ 最佳答案
1894上環大鼠疫
<香港鼠疫的爆發>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雲南出現了鼠疫的足跡。1894年春,廣州大規模爆發鼠疫,官方呼籲居民保持清潔,並舉辦祈福活動,希望瘟疫盡快消失;民間則出現搶購涼茶的情況。 1894年5月,香港出現了首宗病例,患者是一名國家醫院的庶務員,由剛從廣州返港的國家醫院署理院長婁遜醫生(Dr. Lowson)發現。當年建滿中式樓房,全港人口最稠密及衛生環境惡劣的上環太平山區成了疫症重災區,控制疫情,自然成為當年港督羅便臣的首要任務。往後三十年,香港市民仍然不斷與鼠疫搏鬥。
<爆發及傳播原因>
初探鼠疫爆發及傳播迅速的原因,大約有以下數點。 首先,開埠初期的上環是華人的聚居地,位於山區,住屋設計是沒有排水渠、廁所及自來水,樓房密集及沒有地磚也是當時住屋設計的弱點,這正好解釋了太平山區成為疫症重災區的重要原因。其次,1894年清明節期間,很多居港華人回鄉掃墓,正值廣州疫症爆發,隨即將病菌傳入香港。再者,1894年首四個月少雨,做成泥土不夠濕潤,加速瘟疫傳播。
<防疫措施>
由於鼠疫傳播迅速,死亡率高,香港政府衛生局採取了嚴厲的預防措施,包括逐家逐戶尋找患者,將淋巴腺腫脹者及發黑屍體強行帶走;病者會被送到醫護專船「海之家」(Hygeia)接受隔離,死者會被解剖,再用快速處理屍體方法─灑上石灰粉,集體埋入深溝。結果,引來華人集體恐慌及反抗,港督需要派遣駐港英兵負責撲滅疫症,包括尋找鼠疫個案及替受感染的民房消毒(俗稱「洗太平地」)。
可是,大部分華藉病人拒絕遷入「海之家」,政府為免衝突擴大,遂取消了此項措施,病人改被送到充作臨時醫院的堅尼地城「玻璃廠」;此外,又將堅尼地城警察局改為「堅尼地城醫院」。
雖然如此,基於華人對西藥的恐懼及誤解,風俗信仰的不同,加上謠傳患者會被送往歐洲製成藥粉,導致華人有病不看醫生,隱瞞疫情,匿藏屍體,結果整個上環區未能控制疫症。患病華人,往往入住「東華醫院」接受中藥治療(中醫相信疾病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失衡),又或是參考文武廟派發的中醫藥方,甚至逃回內地。
另外,為防疫症擴散,政府於1894年6月更令太平山區居民遷出,將之夷為平地,後闢建為「卜公花園」。
除了上述的措施外,政府亦有派員調查不合衛生的住宅,改善渠道系統,推行滅鼠行動,頒布公眾衛生及屋宇條例;至於「香港病理檢驗所」(即現在的醫學博物館)的成立,為保障市民健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鼠疫,成為了中西醫學的爭論點,亦是華人與政府的角力場。
<解開疫症之迷>
隨著十九世紀末微生物學的發展,香港的鼠疫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及法藉醫生耶爾贊(Alexandre Yersin)先後抵港。經過二人的努力,各自對病菌有新的發現。 1897年,鼠疫由香港傳到印度,與耶爾贊醫生系出同門的西門醫生發現了老鼠身上的跳蚤找到同樣的病菌,這個發現,協助耶爾贊醫生成功製成對抗鼠疫的血清。「黑死病」的神秘面紗終被揭開。直至1944年,醫學界才將引致鼠疫的淋巴桿菌命名為「耶爾贊鼠疫桿菌」。 總結由1894至1929年,在香港死於鼠疫的人數達二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