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求王粲七哀詩的釋文/語釋,內容賞識,作法賞識

2007-02-16 6:18 am
請求王粲七哀詩的釋文/語釋,內容賞識,作法賞識
西京亂無象 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 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 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 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 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 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 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傷心肝

回答 (2)

2007-02-16 10:15 pm
✔ 最佳答案
王粲七哀詩的釋文/語釋,內容賞識,作法賞識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複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

注釋
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爲西京。無象:無道或無法。
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
④委身:托身,寄身。適:往。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爲“蠻”,故舊稱荊州爲荊蠻。
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捨。
⑥蔽:遮蓋。
⑦ 顧:回頭看。
⑧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
⑨ 霸陵:漢文帝劉恒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
⑩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

內容賞識
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裏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裏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饑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饑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歎息起來。

作者簡介
王粲(西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餘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爲“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

賞析
《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裏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爲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西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雲“複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像,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爲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爲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一個饑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饑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饑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歎。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七步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饑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2007-02-25 6:27 pm
good ans.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14: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5000051KK045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