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媒體藝術

2007-02-16 4:53 am
what is媒體藝術

回答 (1)

2007-02-21 12:42 am
✔ 最佳答案
媒體藝術現時包含的内容極其廣泛遼闊,追溯其發展的研究照道理已經可以獨立成爲一門學科。不管是實驗電影、擴大式的電影院(包含了使用電影來進行的裝置藝術、多源投影術和電影表演藝術)、錄影帶的製作、錄影帶裝置藝術、Closed Circuit環形電流圈裝置藝術、錄在錄影帶上傳播的演藝、電腦藝術、電腦平面設計、電腦動畫、 CD-Rom 、互聯網及網絡上的藝術、虛擬式的真實、聲響藝術、互動式或非互動式的多媒體裝置藝術和表演、使用互聯網廣播的無線電廣播和電視、現場直播、VJ-Raves,還是Fonart和傳真藝術等等,它們都是媒體藝術的其中一種形式。


媒體藝術這個名詞指的並非只是電子和數碼形式的媒體。媒體藝術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在歐洲出現的實驗電影和前衛學派。『媒體』 (Medium) 這個詞源自拉丁文,是媒介或是負有傳遞功能的元素的意思。媒體藝術本身無論是在製作或在觀賞時,基本上必須使用到的是電力。爲了不一定要把媒體藝術這個詞所包含的内容擴充成爲能包入所有的藝術類型,也許人們可以把媒體藝術所用到的技術,即是電力這一點作爲一項參數,切實定出媒體藝術所包含的範圍來。
哪一些是媒體藝術下的組別以及其共有的特徵呢?實驗電影所遵循的原則比方說是更爲接近造型藝術和音樂而非文學與喜劇的。一般來説,劇情影片注重的主要是相關劇情内各項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導致人們那樣做的心理狀態;文獻電影是奠基於一套合乎邏輯思維的議事方式之上;而實驗電影則嘗試在一般陳述形式的電影以外找尋視聽上的新層面。我們今天可以在錄影帶藝術上找到很多昔日由實驗電影發展出來的藝術形式和技術,也只有錄影帶才可以憑著其類似雕塑或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藝術界立足。錄影帶藝術發展的歷史可以一方面立竿見影地讓我們知道,科技上的革新是如何帶領著藝術潮流的進展,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知道,藝術家們是多麽擁護科技的新發展和參與其中的。
錄影帶藝術開始發展之時,首先批判的是流行於當時的大衆傳播媒介,尤其是電視及其擁有的強大的操控力量。很多藝術家都清楚知道。這些傳媒本身蘊含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強大,故此他們不斷反映這一點,針對性地搞一些無政府主義性質的活動,而且還試圖用自己的圖畫製作來改變大衆傳媒受到操控的事實。由於他們提出的批評最終並沒有帶來值得一提的成果,一些藝術家便返回自己的畫室,把精神集中在研究媒體内在的各種可能性之上。錄影帶裝置藝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錄影帶播放的形式與電視和電影不同;透過同時使用幾副屏幕或錄影機的方法,錄影帶裝置藝術可以特別強調其雕塑式或裝置式的元素。同樣地,被稱爲環形電流圈裝置Closed-Circuit Installationen 的一門媒體藝術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藝術家使用一部攝影機在現場拍攝事物,並用屏幕把拍攝下來的影像立即放映出來,一個反射式的電流圈就此形成,觀衆極可能成爲藝術裝置中的一部份。在藝術展覽之上,裝置藝術早已穩佔一個席位。錄影帶的地位則不一樣,錄影帶是可以複製的。基於這個緣故,錄影帶很難會被視爲是一種藝術或被視爲是藝術品來買賣。儘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博物館已開始收藏錄影帶,視錄影帶爲一種藝術,而舉辦藝術節的新中心也不斷落成,這一項現實也照樣並無更改。面對著同樣困難的還有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已經存在的網絡藝術。觀乎網絡藝術界的發展,可以在藝術市場立足的好像是只有網絡藝術家而非網絡藝術本身。網絡藝術家透過一些相當繁複的裝置在展覽廊裏創造出虛擬式的『數碼空間』來。.
電腦技術的改善與個人電腦的日漸通行讓藝術家手上多了一些新工具。也是這個緣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概念,打算讓觀衆也可以成爲藝術品中其中的一部份的概念也因爲新科技的出現而獲得實現。互動式的電腦裝置以及虛擬式的環境都非常受歡迎。觀衆可以使用例如是 Joystick 、頭盔、手套或其他的器械活動於二維或三維的投影空間之中,與虛擬的人物或事物互動。互動式裝置可以是奠基於非常繁複的技術之上的;相比之下, CD-ROM 這一種價錢相宜的互動式媒體便更能受到人們歡迎,並讓藝術家多了一大片可以展示身手的實驗新空間。萬維網上的情況也一樣,萬維網自從在 1993/94 年成立以來,越來越多人會在網上使用多媒體。.
互聯網的流通使許多藝術家和行動主義者,尤其是那些製作電影和錄影帶的人士產生出一種願望,希望大家(起碼)可以在互聯網上質疑和討論一些昔日人們需要透過大衆傳媒才可以接觸得到的問題,即是社會或文化政策方面的權能問題,以及重組出一些虛擬的『社區』來。要這樣做,藝術家們必須像一些在真實世界中工作的同僚一樣,首先收集足夠的經驗,然後再回到他們所屬的副文化小壁龕中工作。他們不會像工業界那樣熱衷於技術的升級,不會急急地使用更新、更好、更快,以及需要用戶經常重新投資的科技。他們發展出各種可以使用低科技的策略,有意識地放棄最新和最昂貴的科技。他們利用創意,嘗試推動人們使用便宜和比較舊的電腦和錄影帶技術。爲了要打破微軟公司壟斷了軟件市場的局面,他們往往會改用『公開的資源』,使用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的電腦軟件與源碼。
像其他早已能立足於藝術界的藝術形式那樣,『新媒體』目前已經加入很多藝術展覽和藝術節之中參與其活動。這裡說的新媒體是泛指一切的數碼電腦藝術,不管它是數碼錄影帶、 CD-ROM ,還是互聯網。這些媒體到底使用哪一些方式和物質(例如:電影、錄影帶、動畫或平版畫)來製作同樣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它們全部都是數碼產品,而經濟因素與内容其實才是人們爲什麽會選取某一種媒體形式的原因。
在過去,德國往往是這一類藝術陸續發展出來的新進程和新方向的發源地,因爲,無論是實驗電影,還是錄影帶藝術,它們的根基都是首先在德國而且是由德國發展出來的。頭一部出現的實驗電影是一部抽象的動畫影片,是 1921 年由本來是畫家後來改行專門拍攝文獻電影的 Walter Ruttmann 所拍攝出來的。錄影帶藝術是 1963 年由 Nam June Paik 和 Wolf Vostell 這兩位如湧泉般創造新事物的藝術家所帶引出來的。當然,大家從媒體藝術身上是絕對無法找尋出絲毫的民族特徵來的。原因是,媒體藝術散發著的從來只是『遊牧民族』 的風情。在媒體藝術界必然會出現的一項現象就是:媒體藝術家會遷往可以提供媒體藝術培訓、擁有製作資源和能提供這方面職位的地方。數以百計的國際媒體藝術節、大型活動與互聯網都不斷爲這個界別的人士提供交流資訊的渠道。理論方面的探討、新出現的美學與應用技術因此可以很快地在國際上傳播。民族特徵因此最多只能存在於作品的花巧處、潤飾物和幽默感之中。這樣看來,德國可以説是媒體藝術界的麥加城。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像德國那樣舉辦那許多的媒體藝術節,擁有那許多的媒體藝術家、媒體藝術中心和學校的了。
參考: Peter Zorn, 電影製片人、媒體藝術展覽事務的監督人


收錄日期: 2021-04-21 17:03: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5000051KK040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