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膏是什麼東西

2007-02-16 3:12 am
醬油膏是什麼東西在哪裡有賣?

回答 (2)

2007-02-16 3:16 am
✔ 最佳答案
釀造醬油是用大豆和/或脫脂大豆,或用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採用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的醬油。

醬油的源頭是豆醬,《齊民要術》是第一本記載有豆醬製法和使用類似醬油 - 豆醬清 - 的書。當時要製造的主角是豆醬,而豆醬清只是副產品而已,所以製造方法跟後世造醬油有很大的不同,味道亦應有異。

據《齊民要術•作醬等法第七十》的記載,現把製造豆醬的過程簡化如下:

把黑豆蒸熟、去皮
把豆瓣、笨麴末、黃蒸末、鹽以6:2:2:1的容量比例,加[橘]子 拌勻
把所有材料放進甕中,要把甕放滿,然後把甕用泥密封。
約二至三十天後(十二月要三十五天、一、二月要二十八天、三月要二十一天),把甕打破,裏面的豆醬會有很多微生物叢生其中。
每兩甕的醬要分開三甕來重新入甕。
每100份醬準備3份黃蒸,又準備以10份水3份鹽開成的鹽水,把黃蒸跟鹽水拌勻,加進醬中,直至醬變成稀粥般。
把醬放在烈日下開甕曝曬三十天,頭十天要一天徹底攪幾次,十天後每天攪一次,然後就可以吃了。
從製造的過程看來,當年的豆醬類似現在的麵豉醬,由於有曬乾的過程,鹽的濃度應該約有50%,鹹度大概跟現在的面豉醬差不多,無論如可都不能直接入 口的,就算拌飯亦太鹹,只可以在煮其他食品作調味之用。另一方面,如果豆醬清只是豆醬中的汁,其產量可能很少,但另一個理解是,將少量豆醬加水開稀、隔渣 後再用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因為發酵時的鹹度不同,那時的‘豆醬清’的味道跟現在的醬油應該是不同的,所以筆者不把它們列為同物。

從製造方法上看,在《齊民要術》中,小麥不是以麵粉或麥碎直接加入,是以笨麴及黃蒸的形態加入。所謂黃蒸,是把小麥磨碎、蒸熟後,從野草中沾上各種 微生物,讓其自然生長,在麥上形成一層黃綠色的東西後,再把麥團曬乾、磨碎;所謂笨麴,是把小麥炒熟,加水壓成餅,然後用艾草覆蓋,放在關閉窗門的室內, 以培養各種微生物,三至七天後,打破麥餅,看見裏面有各種顏色的微生物就成。以上的兩個過程,都可叫「生衣」。這方法亦出現在唐代(618至 907年)的農書《四時纂要》。元代(1279至1368年)或以後,在《易牙遺意》、《農桑衣食撮要》、《本草綱目》、《養餘月令》和《醒園錄》等書都 記載用白麵粉直接和大豆拌勻,連大豆一起生黃衣。

從豆醬發展成醬油,最重要是水量要較多和鹽量要較低,因為太鹹的話很多微生物是不能生長的,味道就會不同。而在這方面有顯著改動的是在元代,《農桑 衣食撮要》中的豆醬,從其用鹽、水量及其不太稀不太稠的要求,估計其豆醬大概比湯羹稠一點,而鹽的濃度亦不超過20%,這已比以前的稀和淡很多了。而元代 食譜《易牙遺意》中就索性將製造醬油的方法寫成「……下水比常法增多……」,反映醬油就是水多的豆醬。

到了明代,醬油可說是已成形,在明代的醫書《本草綱目》及農書《養餘月令》中,已分別稱之為「豆油」和「醬油」,而其用水量亦已很多,基本上出來的醬油跟現在一樣,都是流質而帶有豆渣的,隔去豆渣後就是醬油了。

清代食譜《醒園錄》中的「清醬」,雖然名稱又不同了,而且是用黑豆,但做出來的醬油應是最接近現代的,其製造方法如下:「黑豆,先煮極爛,撈起,候 略溫,加白麵拌勻,每豆一鬥,配麵三斤,多不過五斤攤開,有半寸厚,上用布蓋密,不拘蓆草皆可,候發黴生毛,至七天過,曬乾,天氣熱,不過五六日,涼不過 六七日為期,總以生毛多妙,不可使爛,如遇好天氣,用冷茶湯拌濕,再曬乾,用茶湯拌者,欲其味甘,不拘幾次,越多越好,每豆黃一斤,配鹽十四兩,水四斤, 鹽同水煮滾,澄清去渾底,晾冷,將豆黃入鹽水內泡,曬至四十九日。如要香,可加香藚、大茴、花椒、薑絲、芝麻、各少許。撈出二貨豆渣,合鹽水再熬,酌量加 水,每水一斤,加鹽三兩,再撈出三貨豆渣,再加鹽水再熬,去渣,然後將一二次之水,隨便合作一處拌勻,或再曬幾天,或用糠火薰滾皆可,其豆渣尚可作家常小 菜用也。」

醬油的演進可說是完成了,大家可參考一下可對比一下現代一些造醬油方法,就會發現當時的醬油跟現在的已非常相似了:

台灣西螺醬油釀造過程 (以下取自「螺陽采風」網頁)(http://www.wuanchuang.com.tw/louyoung/toc5/page05.htm)

製造豆豉並讓其發酵長麴:大豆與糯米分別泡水,兩者混合並加水蒸煮,再加上麴菌發酵,然後放置於略通風的室內。
再用竹筷翻動豆粒散熱,使麴化長出綠絨毛,再拿到廣場曬太陽。接著分三次撒食鹽,在陽光下繼續曝曬。
將曝曬好的豆粒倒入醬缸內,並鋪上一層紗布,同時每天按上午、下午翻攪醬缸各一次。醃製一至三個月。
開缸將豆子滲出之醬汁,濾去豆渣,再加鹽水蒸煮,將上層醬油盛放在大水缸裡,裝瓶成傳統蔭油。
醬油膏是指滲出的醬汁加少量的糯米汁蒸煮調製。
醬油可加入焦糖或其他香料調色。
香港陶大食品

首先準備一比一重量的去皮大豆和小麥。
將大豆浸在水中數十分鐘,期間要稍作攪動,然後倒掉水,把大豆蒸熟,備用。
將小麥以180oC – 230oC炒熟,再將已熟的小麥切碎,備用。
將已熟的大豆和小麥攪勻,然後加入米麴黴(豆麥:黴為1:0.0023),放在機器內兩至三天,期間溫度維持於25 - 30oC。
把15-19%的鹽水加進麴中,再把所有東西放進發酵機內。由於現代可用機器維持溫度在35 - 40oC,發酵可在三至四個月完成。
發酵完成後,豆醬會被機器壓榨,壓出來的液體會經過沈澱、消毒、加入其他添加劑,最後裝瓶,就是市面上的‘生抽’。至於剩下的豆醬,會再用水開稀,又沈澱、消毒、加入其他添加劑,最後裝瓶,就是‘老抽’

2007-02-15 19:16:39 補充:
有得賣!在佐敦永安地庫的超市和旺角旺角道的寶島食品店都能找到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你喜歡的品牌啊。
2007-02-16 8:42 am
我在一本關於民革時期蒙古生活的書籍, 曾經看到醬油膏這種東西, 是用作調味之用的一種.
參考: 狼圖騰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24: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5000051KK036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