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詩問題2 (20分)

2007-02-15 9:59 pm
靜夜詩的寫作特色

回答 (2)

2007-02-16 6:36 am
✔ 最佳答案
第一觀︰位體。位體從創作來說是「設情以位體」(〈鎔裁〉)或「因情以立體」(〈定勢〉),從欣賞來說則要看作品能否「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定勢〉)
李白選用五言絕句作為此詩之體。五絕可說是古典詩體中篇幅最短的詩體。因為字數少,故其藝術要求是濃縮、集中、精練。這種詩體,宜于表現作者在某一刻中非常強烈的感受。《靜夜思》要表現的正是這一類人生體驗。所以李白在文體的選擇上,非常當行。

第2頁內容

第二觀︰事義。就是要看作者能否準確地「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事類〉)。從創作來說,是選擇適當的事件(或情節),來把自己浮動的感受(「思」)固定為具體化的意念(「意」,第二層內容或內在的形式)。從欣賞的角度來說,則要考察作者是否能「心與筆謀」。
李白選擇的都是最直接的眼前之事︰
床前的月光
自己舉頭望月,低頭思鄉的動作
月光引起思鄉之念,舉頭、低頭都是由此而來的動作,完全是內心的自然反應,這樣的描述,真個是「心與筆謀」,深得要領。



第3頁內容

第三觀︰置辭。我們按劉勰的觀點,從「風骨」的要求來審察作者對語言的運用與鋪排是否得當。上次我們介紹過︰「風」是指語言的風格和感染力,「骨」指語言框架性的支撐力。
「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語出杜氏注《春秋經傳集解•昭公第二十二傳九年》),作者的語言風格,受其氣質性情和作品情思影響。李白作為豪放派的宗師,其文字語言以隨意所之,不假雕飾的白描為特色。此詩文字至為自然,恍惚隨口而出,不假思索,很能代表李白的個性文風。寫法雖然簡單,卻非常精確,能有力地支撐起他沉重的懷鄉之情,散發出強烈的感染力,可謂述情顯而字堅了(〈風骨〉)。

第4頁內容

第四觀︰宮商。考察的是節奏的處理與聲韻的安排,即聲律問題。這是一首詩,聲律要求尤為題中應有之義。
文章的節奏,可分兩層︰一為內在的,情緒的,心理的節奏;一是外在的,人工的,文字聲韻所造成的節奏。
先從外在的節奏看。本詩是一首五絕。五絕典型的「和」(異聲相從)與「韻」(同聲相應)安排如下︰

平平平仄仄(句)長江悲已滯
仄仄仄平平(韻)萬里念將歸
仄仄平平仄(句)況屬高風晚
平平仄仄平(韻)山山黃葉飛

第5頁內容

傍邊是初唐詩人王勃的一首詩《山中》,可說相當工整合律(除末句第三字用了平聲,但一三五不論,這是容許的)。再看李白的這首︰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句)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韻)
舉頭望明月仄平仄平仄(句)
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韻)

第二句第四字,第三句第二字都不合律。從人工性的節奏安排而言,可以說李詩不如王詩工整。但人工性節奏只能提供一種外在的,物質的,客觀性的鏗鏘。內在的,主觀的,情緒上的節奏,還需要作者自己去調整。原格律所提供的節奏,較切合王詩,因為王詩意境較闊大悲壯,要求一種強烈張揚的節奏。李詩情緒較凝重含蓄,想展現的是一種平靜的哀愁,原格律聲韻效果便嫌過份鏗鏘。李詩的內在節奏適當地調整了格律,使作品準確地達到作者要求的效果,深得「聲與心紛」,「吹律胸臆,調鍾脣吻」的「內聽」(〈聲律〉)之秘。

第6頁內容

第五觀︰奇正。要考察作者營造的藝述效果是否得法。《靜夜思》所追求的整體
藝術效果是一種凝重的哀愁。首聯的描述即展現了這樣的氣氛︰是那裡的
月光呢?是床前所見的。這意味著作者夜不能寐,故而有所懷想。是甚麼
季節的月光呢?秋天的,看來像冰冷的白霜。把霜的意象與月光的意象合
一,把霜在視覺上的閃爍潔白和觸覺上的冰冷都溶入月光中。手法是濃縮
的,效果是奇特的;卻又能準確地呈現了作者想表達的那種凝重的哀愁。
有了首聯所營造的氣氛,次聯的望月與思鄉便顯得很有份量。這可說是
「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了。
〈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舊練之才,執正以馭奇。」李白
在這裡,樹立了一個「意新得巧」的典範。

第7頁內容

第六觀︰通變。劉勰是贊成創新(「變」)的。〈通變〉篇說︰「文律運周,日新
其業;變則可久,通則不乏。」創新是長久之計,但要得其法。首先,
不了解傳統,便不知道甚麼是舊,甚麼是新,創新無從談起;其次,創新
不必從零開始,傳統有許多可用的資源,可借鑒的經驗,可繼承的規律。
所以劉勰〈風骨〉篇說︰

若乎鎔鑄經典之範,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
新意,雕盡奇辭。

所謂繼承,主要是繼承前人的經驗和總結出來的規律,而不是模仿。李白
是深懂「通變」之道的。

第8頁內容

前人有沒有寫過月夜思鄉的詩呢?有的,而且不只一首。但我認為可能影
響李白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另一首〈明月皎夜光〉也可能有影響。主要是這些情景︰「明月皎夜光,
促織鳴東壁……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李白可能從第一首取月夜思
鄉的意念,從第二首取秋月清冷的意境,尤其是「白露」這個意象。「白
露為霜」,李白為求精簡,直用「霜」字。

第9頁內容

《古詩十九首》相傳為漢代枚乘所作,但看其風格更似是樂府民歌。這十
九首詩對魏晉六朝以至唐代詩人影響很大,李白受其影響的可能性極高。
無論我們的想法不錯還是錯了,我們也可以拿來作比較評論。
毫無疑問,李白的寫法是創新的,而且這種創新還把詩藝推進了一大步。《古詩》的寫法太白太直,把話都說盡了。李白借五絕這種新興的詩體, 提
高了詩藝的層次。《唐宋詩舉要》編者高步瀛論五絕云︰

絕句字數本既無多,意竭則神枯,語實則味短,惟含蓄不盡,使人低回,
想象于無窮焉,斯為上乘矣。

李白的寫法是嚴羽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故胡元瑞說︰「太白五言如
《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那是因為李白充份發揮五絕詩體
的特點,創新了寫法。

因為時間關係,欣賞論只能談到這裡。至于如何從時代、風格等等去了解作家和作品,大家如有興趣,可參考《文心雕龍》以下各篇︰〈時序〉、〈體性〉、〈才略〉、〈程器〉等。
下面開始講文體論。

第10頁內容

文體論是中國文論中一個很大的範疇,《文心雕龍》有半本書是文體論。那是因為中國文類有很複雜豐富的發展,文體的功能分得很細。
2007-02-25 2:27 am
中國的詩歌,起源於詩經,之後有楚辭。詩經被認為是中國北方的代表文學,楚辭是南方的代表文學。到了漢代,有反應及描寫民間生活的歌謠,經過漢代樂府官署蒐集整理,統稱為樂府詩。樂府詩傳到魏晉南北朝,不斷發展轉變、進步,終於成就了詩歌光芒萬丈的唐代。
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楚辭是不整齊的長短句,漢代樂府詩開始有整齊的五言詩,魏晉時代有整齊的七言詩。


收錄日期: 2021-04-29 20:29: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5000051KK018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