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兩篇: 『 春望 』 和 『春夜喜雨』,杜甫著

2007-02-15 8:33 am
1. 兩篇詩歌的題材有何相似之處? 除用「比較閱讀法」 理解篇章外, 還有哪些比較閱讀
法? 試举其中一項。

2. 詩題為 「春望』, 詩人所 「望」是什麼?

3. 詩題為 『春夜喜兩』, 而「雨」 又有什麼喜可言呢?

4. 兩萹詩題材相似 , 但中心思想卻不同, 試分述之。

5. 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A.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B.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回答 (1)

2007-02-19 7:47 pm
✔ 最佳答案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表現了詩人愛國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軍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之震撼。烽火:戰爭中的警報信號。家書:家信。白頭:頭上白髮。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髮或作裝飾。
【全詩串講】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
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
春來三月,戰火仍然未斷;消息阻隔,家信價值萬金。
發愁搔頭,白髮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
【言外之意】
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下此詩。
春望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家離,都城殘敗、遍地亂草、樹木空自淒青。首聯寄情於物、托感於景,詩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聯進一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託於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爭連續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斷絕,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書抵萬金”極易引起讀者共鳴,宜其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落稀疏、新發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斷。且於家國之恨外,又見白髮衰落、老之將至,更增一層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詩眼」是指全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它的表現力最強,傳情達意最爲活躍,最能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春夜喜雨》是唐朝詩聖杜甫的七律名作, 詩題中的「喜」字是全詩的詩眼,是詩人喜愛、興奮、愉悅之情的流露。八句詩中雖然未用一個「喜」字,但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喜」意。

語譯
春雨彷彿知道時令節氣,體會萬物的需要而降臨。伴隨著風在夜間悄悄地下著,
滋潤著萬物而輕細無聲。野外路上都籠罩著烏雲,只有江裡船上的燈火是明亮的。
清晨遙望那沾滿雨水的紅色的花朵,繁花點綴了美麗的錦官城。

首兩句詩人以擬人與移情手法寫春雨,說春雨通人性,妙解人意,應時而下。

三四句寫詩人眼中有情有義的春雨是,她雖有“潤物”之功,但並不邀功請賞,「夜」字寫春雨生怕影響人們白天的耕作,而在夜闌人靜之時悄然來到人間。「潛」字寫出春雨不事張揚,無聲灑落,甘作奉獻。

五六句點出儘管春雨乘夜而來,悄然而下,但還是被敏感的詩人感覺到了,詩人滿心歡喜,興怱怱推開窗戶一看,發現外面濃雲密布,漆黑一團,獨有江船上的漁火閃耀著光芒。

末兩句詩人由眼前濃黑的烏雲想到明天會有一場大雨,爲此興奮得馳神遐思,腦海裏禁不住浮現一幅美麗的圖景。「紅濕」、「重」寫雨後花朵的視覺形象,宿雨未乾,露珠閃爍。

詩人的喜悅之情,是因春雨到來而産生,是詩人對農民將有一個豐收年而興奮和陶醉的情感,緊扣住詩題中的「喜」。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48: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5000051KK001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