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是在新界的嗎

2007-02-15 1:22 am
請問沙田是屬於新界還是九龍呢,

仲有:New Territories
Sha Tin Town Hall
呢個地方名既中文系乜呢?

回答 (3)

2007-02-15 1:26 am
✔ 最佳答案
請問沙田是屬於新界還是九龍呢?

沙田是屬於新界


仲有:New Territories
Sha Tin Town Hall
呢個地方名既中文系乜呢?


新界沙田大會堂
2007-02-15 1:55 am
沙田是屬於新界

新界沙田大會堂
參考: Me
2007-02-15 1:32 am
沙田是屬於新界
New Territories Sha Tin Town Hall = 新界沙田大會堂
沙田,前名瀝源,以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但現在貴為香港市民最喜愛的新市鎮,不如看一看她近二十年來的發展。
沙田現在是一個大型新市鎮,人口約有六十三萬,僅次於荃灣,為第二多人口的新市鎮。

瀝源為以前沙田的稱呼,沙田原是指位於現今沙田火車站的一條小村落,及後九廣鐵路在沙田村設立沙田車站,之後沙田取代了瀝源,為這個區域的名稱。和其他新界地區一樣,早期沙田到處也是鄉村和農地,而那時的城門河盡頭是在現今獅子橋附近,對出為兩面環山的沙田海。現在的第一城、禾輋及馬場也是後來填海得來的。當時,九廣鐵路路軌以西已經是海岸,而火炭、小瀝源為沿海的小村落,圓洲角更是在沙田海中間的小島。及後,經過無數次的填海工程,沙田海變成了筆直的城門河,一路廷展至馬鞍山及大埔白石角。

  現在沙田市中心的發展已經完成,而未來發展中心會搬到馬鞍山、圓洲角以及沙田作壆坑及附近山頭。而興建中的九廣鐵路,馬鞍山支線亦大大改善了沙田區內的交通。馬鞍山為現在沙田發展重心之一。
六十年前沙田鄉村之伙食如何呢?一般都是鹹魚青菜和薯仔,鮮魚又以魚仔為多,豬肉就少之又少。鄉村人有句話說,"年食到節,節食到年",換轉來講,就是 由新年吃過一餐肉,至新十五、清明、四月八、五月節、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陽、冬節,然後又到新年,才有一餐肉吃,閒時淡飯鹹菜又過一餐。



沙田村民居住的房屋是祖先遺留的舊屋,四周多數無窗,又分為上下進,只有中間一個天井,就是'三間兩廊'之村屋,也是靠天井流通空氣。昔日之村莊多數是一巷一巷排列,四圍密封,只在前面開一門樓,作該村總出入口。祖祠居中,對正大門樓,祠內也有大門屏風及天井。



最盡頭之處用來奉祀祖先靈位,鄉人稱為神台或先橋,其下安置'本祠地主龍神'之位,此乃昔日一般鄉村之慣例也。至於鄉村之照明設備,一般都是用火水燈,較富布者就用吊燈,又名豬肚燈或射燈。其構造是用較大型之火水燈,在其燈頭處安插一口平頭傘型鐵釘,作用是阻止燈火向上,使之可以向周圍射開,這樣再加上玻璃燈筒,便成為光猛之吊燈,其光度也較普通之三號燈為強。



隨著80年代香港經濟的發展,沙田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新市鎮。沙田約有居民六十萬人。其中七成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而另外三成則居於私人樓宇及低密度住宅區。四周公共屋村、高樓大廈林立,以往的村屋就很少了。



昔日的沙田,交通不便,鄉民到荃灣、西貢或九龍等地,得靠幾條古道翻山越嶺。其中最著名的是九龍坳古道和西沙古道。
沙田打破交通蔽塞的狀態,應是自九廣鐵路(1919年10月1日通車)和大埔公路建成之後。

當沙田還處於村墟集的時代,亦即在本世紀七十年代初之前,人們到沙田遊,常可看到或吃到一些饒有特色的東西。例如,當時沙田西林寺山徑兩邊,小食肆攤檔林立,多的是吐露港的貝殼海產,如鹹水蜆、青口之類,間中亦有樣貌古怪、被稱為「活化石」的鱟;還有沙田著名的山水豆腐、蘿蔔絲餅等等,令人吃得津津有味,增添了到這裏遊覽的雅興。當然,今日已經城市化了沙田地區仍存留著一些著名的已不復見了。


沙田九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源遠流長,至今究有多少屆,已很難稽考。
而沙田九約,乃起源於當年發生疫症,遍及九約各村,致使村民不知所措,惟有寄望於求神保佑,逐有父老提議,恭請車公大元帥神像到各村巡邏,祈求神靈顯揚,驅除異魔,鑒於村民誠心所至,疫症果然得到了控制,村民恢復健康,而且人丁興旺,百業繁榮。為了酬謝車公大元帥及眾神的神恩,沙田九約村民於神前承諾,今後每十年,均舉行一次盛大太平清醮勝會。



沙田人認為,百年的變遷証明,除沙田人的勤奮努力和香港整體繁榮的推動之外,沙田車公大元帥的靈驗也是沙田興旺的因素之一。因此,沙田九約太平清醮獲得廣大醮信的支持,歷百年而不替。






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禾輋、石門、小瀝源、圓洲角及馬料水等地方。但沙田區今日已擴展至馬鞍山一帶,包括烏溪沙等地方。而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沙田區是香港首批引入城市規劃概念的地區之一。新市鎮的發展設計呈一條由西南向東北伸延的地帶,以城門河為中軸向兩面的山脈發展。沙田新市鎮的市中心設於東鐵沙田站一帶,附近建有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公共運輸交匯處及一組大型購物商場。
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港英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更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獨立劃出了沙田區。惟直到1973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才正式開始,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的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大規劃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198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0,000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份,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0,000人居住,預計最終可容納達700,000的人口。而沙田區的65%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共房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主要分佈於城門河兩岸以及半山上的平地。此外,沙田新市鎮的邊沿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居住人口約為29,000人。

1973年正式發展的沙田新市鎮,於1976年已有首條公共屋邨落成,是位於東鐵沙田站附近的瀝源邨。翌年,即1977年,座落於沙田第一號地段的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落成。1983年,位於火炭半山的穗禾苑落成,是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一期的其中一個屋苑。1994年,位於馬鞍山烏溪沙的富寶花園落成,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總共有4,200個單位。
大專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在馬料水的校舍於1963年落成,包括了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而當時九龍鐵路的馬料水站也配合改稱大學站。1986年,逸夫書院加入香港中文大學。

此外,沙田工業學院於1980年代於火炭一帶設立,現已隸屬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並改稱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

香港浸會大學目前在石門一帶興建新校舍,作為教育學系的上課地點,以及設立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已於2006年落成啟用。
截至2006年,沙田區共有46間中學。此外,恒生商學書院及香港體育學院等學校都是位於沙田區。 醫療服務

香港紅十字會白普理沙田中心位於圓洲角一帶的威爾斯親王醫院於1982年正式啟用,提供約1360張病床和24小時急症室服務,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實習醫院。沙田區的另一間公營醫院是沙田醫院。文康設施

沙田公園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馬鞍山體育館
馬鞍山游泳池
紅梅谷路遊樂場
突破青年村佔地約70公頃的沙田馬場於1978年啟用,是繼跑馬地馬場後的香港第二個賽馬場。同一時間,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也啟用。1981年,連接沙田及大埔的單車徑落成,途經城門河畔及吐露港海旁。1983年,沙田裁判法院及沙田中央圖書館(現稱沙田公共圖書館)啟用。1986年,城門河畔增設了休憩設施。而位於沙田市中心的沙田大會堂於1987年啟用,為繼香港大會堂後的香港第二個大會堂。1988年,佔地約8公頃的沙田公園啟用,設有園藝花園、流水景色、露天廣場及演奏臺等特色設施。2000年,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啟用,介紹香港傳統文化習俗,可同時容納6,000名遊客,為香港最大規模的博物館。

除此之外,沙田區還有多個文康體育設施,包括泳池、足球場、體育館及各類田徑設施。
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曾為當地居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隨著工業的息微,目前不少工業大廈已經轉型成商貿大廈。其中火炭逐漸成為藝術家集中地,不少藝術家紛紛在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已有超過60名藝術家進駐,建立個人或聯合工作室共40個,分別從事繪畫、雕塑、陶瓷、版畫、攝影、錄象、數碼媒體、表演或其他創意工業。沙田區有兩個郊野公園,分別是獅子山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為香港居民提供郊遊好去處。此外,小型主題公園史諾比開心世界,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內。
沙田市中心現時已經發展成熟,而未來發展重點則會落於馬鞍山的發展中地區、圓洲角、沙田圍以南地區,以及大圍西部等地區。

道路交通方面,8號幹線青衣至大圍段現正興建中,包括南灣隧道、昂船洲大橋和尖山隧道等。此段幹線可以將沙田的交通更直接地分流至荔枝角、葵涌、機場一帶。工程預計將於2007年完工,屆時從沙田至機場將縮短至35分鐘。而鐵路交通方面,九鐵擬將馬鐵發展為沙中線連接中環,使沙田與九龍東部及香港島北部連接起來。

為配合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香港體育學院及沙田馬場內的彭福公園需要拆卸,原地則興建馬術比賽場地。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43: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4000051KK024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