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的生平

2007-02-14 10:32 pm
唔該講出,畢加索的生平???

回答 (6)

2007-02-14 10:36 pm
✔ 最佳答案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几個面的結构。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几個方面,并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气勢,是這种轉變的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气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從不執意拒絕接受現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壓力,也從不否定無論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或是來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動和激勵;他從不對他同時代的人在文化和語言方面提出的主張視若無睹,也從不對古老的歷史文明或者所謂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啟示視而不見,這也正是這位藝術家的特點之一。但是,他既不喬裝打扮,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緊抓現實不放的作風,永遠保持著他那异乎尋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熱情。

 有了畢加索,繪畫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現形象方面不僅得以再現現實的外表,和通過現實來表達情感,而且還表現有關對現實本身的感覺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表現就變為講述,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在每一幅繪畫中都能發揮作用。繪畫不再是形體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詩情畫意的手法來體現視覺表象,繪畫成為藝術家面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觀敘述。肉眼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外表形式与繪出的形象二者之間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經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藝術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闖蕩,去尋找“圖式”和“印象”;因為藝術家本身就帶有自身丰富的認識經驗和感情經驗。因此,從不臨摹實物作畫的畢加索就曾說過:“我不是在尋找,而是在發現。”
2007-02-15 8:11 am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鬱,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2007-02-14 10:43 pm
畢加索 (Picasso Picasso , 1881-1973)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几個面的結构。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几個方面,并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气勢,是這种轉變的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气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從不執意拒絕接受現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壓力,也從不否定無論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或是來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動和激勵;他從不對他同時代的人在文化和語言方面提出的主張視若無睹,也從不對古老的歷史文明或者所謂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啟示視而不見,這也正是這位藝術家的特點之一。但是,他既不喬裝打扮,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緊抓現實不放的作風,永遠保持著他那异乎尋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熱情。

 有了畢加索,繪畫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現形象方面不僅得以再現現實的外表,和通過現實來表達情感,而且還表現有關對現實本身的感覺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表現就變為講述,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在每一幅繪畫中都能發揮作用。繪畫不再是形體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詩情畫意的手法來體現視覺表象,繪畫成為藝術家面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觀敘述。肉眼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外表形式与繪出的形象二者之間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經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藝術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闖蕩,去尋找“圖式”和“印象”;因為藝術家本身就帶有自身丰富的認識經驗和感情經驗。因此,從不臨摹實物作畫的畢加索就曾說過:“我不是在尋找,而是在發現。”
參考: Me
2007-02-14 10:37 pm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2007-02-14 10:36 pm
巴伯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編輯] 生平

畢卡索出於生1881年西班牙的馬拉加,15歲進入巴塞隆納美術學校就讀,接著轉學到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

1900年10月後,由於朋友的死,進入藍色時期。製作了各種以貧民為題材的作品。在巴黎的時期(1900年-1904年),創作了《卡蕯傑馬的埋葬》(1901年)、《生命》(1903年)、《年老的吉他演奏家》(1903年)、《熨衣的女人》(1904年)等窮人生活的作品。

1904年,認識了一位年輕的模特兒菲爾南娣,並且開始了他的玫瑰時期,1904年—1906年這段時間,被稱為粉紅色時期,作品包括《賣藝人一家》(1905年)、《站在球上的少女》(1905年)、《拿扇子的女人》(1905年)。

黑人時期(1907年-1909年)是由《亞維農的少女們》(1907年)這幅畫開始,此時期的畢卡索受到西班牙古伊比利比銅雕和非洲黑人藝術,還有塞尚和格列柯的影響。有些畫評家將亞維農的少女們叫作立體主義,並將1907年—1925年稱為畢卡索的立體主義時期。

分析立體主義時期(1910-1911)

綜合立體主義時期(1912-19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收復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甘逝世。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作品《拿煙斗的小孩》(Garçon à la pipe)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拍走,刷新了1990年文森特·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2007-02-14 10:36 pm
畢加索 (Picasso Picasso , 1881-1973)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几個面的結构。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几個方面,并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气勢,是這种轉變的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气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從不執意拒絕接受現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壓力,也從不否定無論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或是來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動和激勵;他從不對他同時代的人在文化和語言方面提出的主張視若無睹,也從不對古老的歷史文明或者所謂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啟示視而不見,這也正是這位藝術家的特點之一。但是,他既不喬裝打扮,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緊抓現實不放的作風,永遠保持著他那异乎尋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熱情。

 有了畢加索,繪畫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現形象方面不僅得以再現現實的外表,和通過現實來表達情感,而且還表現有關對現實本身的感覺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表現就變為講述,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在每一幅繪畫中都能發揮作用。繪畫不再是形體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詩情畫意的手法來體現視覺表象,繪畫成為藝術家面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觀敘述。肉眼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外表形式与繪出的形象二者之間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經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藝術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闖蕩,去尋找“圖式”和“印象”;因為藝術家本身就帶有自身丰富的認識經驗和感情經驗。因此,從不臨摹實物作畫的畢加索就曾說過:“我不是在尋找,而是在發現。”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8: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4000051KK016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