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七巧節又稱「七夕節」或「乞巧節」,現代人稱為「七姐誕」,屬於婦女的節日,其起源來自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相傳牛郎是一個聰明又勤勞的人,他無父無母,又被哥嫂欺負,後來哥嫂決定要分家,只將一頭老牛分給他,從始牛郎便獨自過活。
至於織女,原是王母娘娘的七個外孫女中,年齡最細的一個,由於她擅於紡織,故被稱為織女。話說某一天,七位仙女下凡,一起到湖邊沐浴,被牛郎無意中看到,而牛郎的老牛兒原來是金牛星所變的,於是老牛便幫牛郎,將小仙女的衣服收藏起來,織女遺失了衣衫不能返回天庭,就成為牛郎的妻子。
兩口子成婚後生下一對兒女,並一直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惜仙凡相戀有違天規,此事被玉皇大帝發現後,下令將織女押回天庭受罰,牛郎這時急得要命,陪伴他多年的老牛忠心耿耿,並對牛郎說牠死後,用牠的皮做一對鞋,便可穿著鞋子騰雲上天去。
老牛當天即時死了,牛郎就用牠的皮做了一對鞋,他穿著鞋子,挑著一對兒女上天界追尋織女,當他快要追上的時候,王母用她頭上的金簪,划出一條巨浪洶湧的銀河,牛郎與織女被銀河隔著不能相聚,唯有隔河對泣,境況淒涼。
這時,成千上萬的喜鵲,都被兩人忠貞的愛情所感動,便合力搭成一度鵲橋,讓兩人重聚,王母娘娘亦為之動容,便答允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七夕節便由此而生。
[編輯]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到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那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台北,有牛郎織女的廟「照明宮」,七夕時情侶們到此參拜。當天同時是「七娘媽」的誕辰,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和臺灣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