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爆竹聲中迎新春─春節
春節的來源及意義:
春節就是農曆過年,在我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節目最多,而已時間最長的日子,差不多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的範圍。早在夏朝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如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承襲夏朝的傳統,沿用夏曆,以寅為正月。但是,雖然經過多次的更換,卻依然沒有改變中國人的習俗,春節仍舊是民間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日。
民國成立以後,改用陽曆,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新年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改稱為春節。目前雖然一般人日常記事都採用陽曆,但是逢年過節仍以農曆為主,而且過年的氣氛也比陽曆年要濃厚的多。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也稱為「元旦」、「元辰」、「正旦」、「履端」;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又叫做「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目前則稱為「春節」。
新年歌謠:
對中國人來說,農曆春節是最值得慶賀的日子,新春期間,可以說天天都有節目,我們可以從所流傳的歌謠裡知道大概的情況。這些過年歌謠在光復以前,全省各地都十分流行,歌詞雖然並相同,卻大同小異。
【過年歌之一】
初一早 (起個大早,好祭拜祖先與神明,拜年遊春
初二巧 (女婿回娘家向岳父母拜年,是稀巧的客人)
初三無通巧 (赤狗日,任何人都不利外出,恐怕弄不出什麼巧妙
的事來)
初四頓頓飽 餐客人大多走了,剩下的菜餚只有留著自己吃到飽)
初五隔開 (農人開始下田,商家於此日開門營業)
初六挹肥 (清除水肥,把初一以來的垃圾清除乾淨)
初七七元 (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吃了會長壽)
初八完全 (玩樂到今天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
物全部吃完)
初九天公生 (玉皇大帝壽)
初十有食食 (拜完天公的牲禮又有得吃)
十一概概 (春節大概就是這樣)
十二漏屎 (吃壞肚子)
十三吃暗糜配芥菜 (隨便吃吃)
十四結燈棚 (紮燈籠)
十五上元暝 (元宵節)
【過年歌之二】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睡甲飽(前幾天玩累了睡個舒服)
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挹肥 初七七元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得食 十一請子婿 十二吃甲塊漏屎
十三吃暗糜配芥菜 十四結燈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拆燈棚
【過年歌之三】
初一場(吃春酒、玩樂、賭博) 初二場 初三老鼠娶新娘
初四神落天(神明重返人間) 初五人隔開 初六倒水肥
初七七元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吃食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返來拜 十三吃暗糜配芥菜 十四結燈
十五上元暝 十六相公生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