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印巴衝突涉及印度教與回教徒在印度次大陸近一千年的宗教衝突。
印度教是印度次大陸最古老的宗教,是個泛神論的宗教。印度教在古代一直在印度有主導地位,影響印度人整個生活,連後來興起的佛教也無法挑戰印度教的地位,但至公元十世紀,來自印度西北的回教部落對印度的入侵,改變了印度的宗教關係。
其實古印度與中國一樣,都要面對來自亞洲中部的遊牧民族入侵,但古印度不像中國是個統一國家,加上印度人武功一向不振,往往被入侵的遊牧民族打敗,但早期入侵印度的遊牧部落,由於文化遠比印度人落後,入侵印度後很快被文化較高的印度人同化,情況與五胡亂華時代的中國相似。
但至九世紀,以回教立國的阿拉伯帝國征服印度西北部及阿富汗一帶,令這些地方的一些遊牧民族信奉了回教,之後這些遊牧民族也如他們的祖先一樣入侵印度,但與以前不同,由於回教是個一神論宗教,信奉了回教的遊牧部族入侵了印度後,拒絕信奉泛神論的印度教,反而視印度教是異端邪說,結束這些部落不但沒有同化入印度社會,反而對印度教徒作出殘酷的殺戮。由十世紀開始,以武力入侵印度的回教部落不斷在印度北部建立回教王國,但對印度本地的印度教進行迫害,直至十六世紀,由其中一個回教部落建立的蒙兀兒皇朝幾乎佔領整個印度,是回教勢力在印度最頂峰的時期。在回教徒長期統治下,印度的宗教成份有所改變,很多回教部落之後在印度西北部及東北部孟加拉一帶落地生根,那裡的回教人口甚至比印度教徒為多,而印度中南部受回教勢力影響較少,所以仍是印度教的天下。十八世紀,蒙兀兒皇朝開始衰落,印度中南部的印度教徒乘機叛變,印回兩族全面內閧,英國人就趁印回內鬥而一步一步侵蝕印度,結果成為印度的統治者。
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印回地位逆轉,印度教徒因較回教徒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以至他們能在殖民地政府擔任要職,而回教徒卻因為抗拒西方基督教文化,以至在社會很多層面都處於不利。後來印度要求脫離英國獨立,甘地本希望獨立印度成為一個印回兩教共存的國家,但回教徒怕英國人撤走後佔人口大多數印度教徒會向回教徒復仇,在印回兩族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回教徒領袖真納提出印回分治的方案,建議把回教徒人口佔多數印度西北部及東北部東孟加拉由回教徒管治。最終,在1947年印度獨立時,回教徒在西北部及東孟加拉同時成立巴基斯坦國。
印回分治並不是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因為印度北部印回雜處而有數百年,而且印度人口眾多,1%的人口都可以達數十甚至數百萬,所以印度內仍有很多回教徒、巴基斯坦內也有很多印度教徒,由於種族仇恨,印度及巴基斯坦獨立前後,而有很多宗教流血衝突,令兩國關係惡化。
而最影響兩國關係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在印度次大陸北部,屬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山區,由於克什米爾俯瞰整個印度次大陸,戰略地位重要,印巴兩國獨立後均希望控制該地。其實克什米爾回教徒人口較多,理應歸巴基斯坦,但一直統治克什米爾的土王是印度教徒,獨立後將該地併入印度,故引起巴基斯坦不滿,故兩國因巴基斯坦問題打過三次戰爭,現時克什米爾仍由兩國分別管理,而時不時也出現不是零星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