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geocities.com/russiancc/invention.html
指南針
指 南 針 與 磁 石 有 著 密 切 的 關 係 , 指 南 針 是 人 們 運 用 「 磁 」 的 結 果 。 磁 石 是 由 四 氧 化 鐵 所 構 成 , 具 有 明 顯 的 磁 性 。 同 時 , 磁 石 又 影 響 到 人 們 對 地 磁 的 認 識 , 因 為 , 磁 體 具 有 指 極 性 ; 因 此 , 當 它 靜 止 時 , 一 端 便 會 指 北 , 另 一 端 會 指 南 , 磁 體 的 磁 性 就 集 中 在 這 兩 極 之 上 。 中 國 人 更 利 用 磁 石 這 特 性 發 明 出 分 辨 南 北 方 向 的 工具 --- 指 南 針 。
指 南 針 對 人 類 的 發 展 影 響 深 遠 。 在 其 發 明 之 後 , 更 被 廣 泛 地 使 用 於 軍 事 、 生 產 、 日 常 生 活 和 航 海 事 業 等 方 面 , 而 在 其 中 以 航 海 事 業 的 成 就 最 為 顯 著 既 有 鄭 和 七 下 西 洋 , 更 做 就 了 哥 倫 布 的 偉 大 航 海 成 就 。
指 南 針 發 明 以 後 , 被 廣 泛 地 使 用 於 軍 事 、 生 產 、 日 常 生 活 、 地 形 測 量 和 航 海 業 等 方 面 , 而 在 航 海 業 中 作 用 最 大 , 應 用 最 廣 。 秦 漢 時 期 , 我 國 就 已 經 與 朝 鮮 、 日 本 有 海 上 往 來 , 隋 唐 五 代 時 期 , 更 與 阿 拉 伯 各 國 開 展 了 海 上 貿 易 活 動 。 但 當 時 還 只 是 依 靠 辨 認 日 月 星 辰 來 確 定 航 向 , 而 且 , 一 旦 天 氣 陰 暗 , 便 束 手 無 策 , 只 好 停 航 待 晴 。 在 唐 代 時 還 是 如 此 。 宋 代 以 後 , 我 國 海 上 交 通 得 到 迅 速 發 展 , 常 常 派 出 龐 大 的 船 隊 往 返 於 南 太 平 洋 和 印 度 洋 上 , 這 和 羅 盤 的 使 用 有 關 。 到 了 元 代 , 人 們 已 經 不 立 論 陰 晴 , 都 用 指 南 針 來 導 航 , 而 且 , 這 時 的 海 上 航 行 還 發 明 了 羅 盤 針 路 。 羅 盤 針 路 是 根 據 實 踐 中 的 記 錄 , 把 每 到 一 地 的 針 位 固 定 下 來 , 一 一 標 出 , 例 如 當 時 海 船 從 溫 川 開 航 , 就 「 行 丁 末 針 」 。 羅 盤 針 路 的 發 明 , 使 一 路 航 線 一 目 瞭 然 , 提 高 了 航 海 的 準 確 性 和 可 靠 性 。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舉世公認的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約發明於西漢,雕版印刷和火藥發明於唐,人工磁化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都是到了宋代才發明出來的。截止到宋代為止,四大發明便基本形成。四大發明的產生和傳播,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傑出的科技成就代表,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特殊的很重要地位。
中 國 古 代 火 箭
現代火箭是從古代火箭發展而來,而最早的火箭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人是富有想像力和探索精神的民族,古時很多關於飛離地球、奔向太空的神話傳說,都激勵人們挑戰自然。有了火箭之後,中國人還作了火箭載人飛行的首次嘗試,又研製了二級火箭,並提出回收火箭的構想,古時的中國人在這些方面都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
中國古代的火箭是近現代火箭的祖先。
中國古書中「火箭」一詞常指不同武器,這裏所說的火箭,指一種飛行裝置,以固體黑火藥為燃料和助燃劑,借燃燒室迅速噴出高壓氣體所產生反作用力而推動的飛行裝置,並可在大氣或沒有空氣的情況下工作。中國人發明的火箭與近現代火箭工作原理相同,是近現代火箭的祖先。
http://www.chiculture.net/0813/html/0813b26/0813b26.html
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三大裝置,即船舵的使用、水密隔艙結構和龍骨裝置,對世界造船技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船舵
中國在兩千年前就已經使用槳形舵,是最早使用舵的國家。舵的發明和使用改寫了世界航海事業的歷史。大約到十世紀,舵已傳到阿拉伯,而歐洲直到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才開始使用舵,並為十五世紀的歐洲大航海時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人指出葡萄牙人在航海事業上的空前成功,絞鏈舵和航海羅盤的發明是功不可沒的。另外,宋代的平衡舵,在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開始使用。直至今天,平衡舵仍是船舶設計中降低轉舵力矩的最有效的措施。
水密隔艙
中國人發明的水密隔艙技術早在宋元時期就已受到外國人的讚賞。歐洲人直到十八世紀末才開始採用這種先進的船舶結構。英國人本瑟姆(Sir Samuel Bentham,1757-1831)在考察過中國的船舶結構後,將水密隔艙技術引進歐洲,改進歐洲的造船學,並於1795年為英國皇家海軍設計並改造了六艘新型船隻。從此,中國發明的水密隔艙技術逐漸在世界各國普及起來,至今仍為現代造船業普遍使用。
龍骨結構
中國古代船舶的龍骨結構是造船業中的一項重大發明,對世界船舶結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面為V形,尖底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
撐船身,使船隻更堅固,同時吃水深,抗禦風浪能力十分強。歐洲船隻於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採用這種龍骨結構,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中國古代流傳的一段神話:
在夏禹治水的時候,洛水出現一隻大龜,背上有圖有字,稱為洛書,據說洛書出現後才產生了數學。
中國的數學源遠流長,從五六千年前結繩記數,發展到夏商時以甲骨記載大數字,籌算、珠算支配中國數學年千多年,確立十進位值記數法。
數學發展到宋元時期,許多成果是領先當代。可是到了明朝八股取士的制度一開,中國的數學就此一落千丈。
中國的數學書除了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有以詩歌的形式寫一些數學問題及解法之外,其他的書都是不容易讓人讀得懂,這是數學難以普及的致命傷。
中國古代數學之數學理論多半是由於解決某些實際問題而引起,理論與理論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繫,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演繹體系,一旦生產和社會需要減弱,學術立刻就有中斷或散失的危險,古代傳統數學偏重具體問題的解決,對純理論的推導不大感興趣。
http://kss.hkcampus.net/~kss-wsf/development.htm
中國古代氣象儀器和氣象觀測工具的發明
古代的風向計大體上是根據樹枝或樹葉的擺動,歸納出一個規律,進而把茅草或鳥羽等物結成長串,再吊在高杆頂端,以觀測風向。中國的風向計究竟創始於何時,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由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已發現有「俔」字(俔的甲骨文字為「」字)之事實來看,可知殷代時,中國先民已創造「俔」作為一種測風器。「俔」乃候風羽,能觀測風信者,也就是一種在風杆上繫布帛、茅草、鳥羽或雞羽的簡單示風器。這種測風器到了漢代,使用更加普遍,漢代中國先民觀測風場有下列兩種方法:
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81/00020134/0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