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種類

2007-02-13 11:38 pm
現在世界有多少種政治制度,香港政制發展應朝什麼方向

回答 (2)

2007-02-13 11:43 pm
✔ 最佳答案
政治





政治系列:







政治學
國際關係
政治經濟學
政治哲學
政治心理學
政治體制
主權
公共行政
政治傳播




政治子系列






政治體制

民主
行政部門
立法
選舉

投票
投票制度
意識形態
政黨
政治家

政治主題頁

編輯

政治是各種集團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集團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係。

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1][2]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目錄[隐藏]

1 詞源
2 政治的演變

2.1 古希臘
2.2 古羅馬
2.3 西方中世紀
2.4 古代中國
2.5 現代政治
3 不同學科中的政治

3.1 政治學
3.2 經濟學
3.3 社會學
3.4 法學
3.5 人類學
4 參看
5 參考文獻





[編輯] 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3]。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中文里的「政治」一詞很早就有使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時一般都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各有其不同的含義[3]。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2],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里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4]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編輯] 政治的演變


[編輯] 古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2]。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5]」



[編輯] 古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2]。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不同的權力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potestas,根據制度設置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諮詢權
和諧狀態

奉公守法
自由辯論


[編輯] 西方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改成了「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6]。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編輯] 古代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2]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範,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範。[2]



[編輯] 現代政治
現代的政治是從近現代的國家上發展出來的,來自於市民社會的興起。這形成了一種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生活產生了控制,政治需要從經濟中尋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2]

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7],「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係」[8]等。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也一直貫徹這種觀點,在很長一段時期造成了政治的畸形發展。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9],把政治轉到了為經濟建設服務上來。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越來越小,現在政治的含義也包括處理國際事務。(參看國際政治)



[編輯] 不同學科中的政治
由於政治的複雜性,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對政治的理解也不相同。



[編輯] 政治學
在政治學中,政治首先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對待。政治學在美國形成初期,政治被理解為以憲法、法律和正式機構為代表的政治制度[2]。

在行為主義產生後,權力成為了理解政治的一個主要因素。早期的行為主義者拉斯韋爾認為「政治學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10]。羅伯特·達爾也認為政治體系「是任何重大程度上涉及控制、影響力、權力和權威的人類關係的持續模式。」[11]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興起後,從行為主義對權力的過分關注重新定位於對各種政治制度的研究。



[編輯] 經濟學
從經濟學角度看,政治是一種功能化的活動。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都認為政治是在一定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上的上層建築,是一定時期之內經濟關係的集中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世界體系論者和依附論者也是這種看法。

現代的西方經濟學則把政治關係看作是一種交換關係。他們大多從個人主義的角度考察政治,認為政治為市場服務,政治活動是理性的經濟人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開的一系列計算和運籌過程。[2]

布坎南從公共選擇理論看政治,認為個人在市場中的活動和在國家中的活動都是一種交換關係。[12]



[編輯] 社會學
從社會角度看,政治組織、政治關係被認為是社會組織和社會關係演化的高級階段。從社會分工角度看,政治就是為了協調社會的正常運轉。

在社會學家眼中,政治成為了社會的一種功能。



[編輯] 法學
從法學角度,政治是一種法律現象,它是立法、執法、守法的過程。因此作為政治核心的國家在一些法學家看來,是為執行法律而設置的;而也有人認為國家本身也是一個法人。[13]



[編輯] 人類學
在文化人類學中,政治被看作是一種象徵、信仰體系、符號。文化人類學家格格爾茲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反映著它的文化格式。」
2007-02-13 11:42 pm
在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它包括一個國家的階級本質﹐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國家結構形式和公民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狹義主要指政體﹐即政權的組織形式。

政治制度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它與國家密切相關﹐屬於歷史的範疇。在原始社會﹐由於沒有階級和階級壓迫﹐也沒有國家﹐所以不存在政治制度。雖然當時也有社會管理以及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調整一定社會關係的規則或習慣﹐但它們不具有政治性質。進入階級社會後﹐政治制度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任何政治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其性質和模式歸根結柢取決於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同時它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對自己賴以建立和存在的經濟基礎起鞏固和推動發展或延緩發展的作用。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政治制度也必然發生變化。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奴隸制政治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將來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隨著階級﹑國家與法律的消亡﹐社會的一切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和規章等都將失去政治性﹐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將不復存在。

鮮明的階級性是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特點。任何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該國統治階級的意志表現。它由統治階級確立﹐並為該階級的利益服務。政治制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各階級的地位以及社會實際生活中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係﹐它的實質是特定形式的民主和專政的統一。任何國家的政治制度都必然與它所代表的階級本質和經濟基礎相適應﹐國家通過發揮政治制度的作用來實現其職能﹐完成其一定歷史階段的總任務。不同類型的國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同一類型的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條件﹑民族傳統及階級力量對比情況的不同﹐其具體政治制度也往往有所不同。政治制度通常由一國的法律尤其是憲法(包括憲法性文件及憲法慣例)來反映和確認﹐它受法律強制力的保護。

奴隸制政治制度

建立在奴隸主剝削奴隸的經濟基礎上﹑由奴隸主掌握政權﹑對奴隸實行專政的政治制度。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政治制度﹐由氏族社會的管理形式演變而來﹐在某些形式上帶有原始制度的痕跡。奴隸制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是神權學說。東方與西方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有所不同。

中國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在氏族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奴隸主神權政治制度﹐其權力建立在血緣世襲和“神意”的基礎上。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分封制基礎上的奴隸主宗法貴族政治制度﹐周天子的權力建立在血緣世襲和土地佔有的基礎上﹐但他只是名義上的國家首腦。由他分封的各諸侯在各自的封地範圍內對全部土地和奴隸有完全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他們是終身的﹑世襲的(見先秦政治制度)。

在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是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制度的典型。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年滿20歲的男性全權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其常設機構是五百人會議﹐行政事務由執政官管理。斯巴達則是實行奴隸主貴族寡頭政治制度的典型﹐由一小批顯貴公民(貴族)統治。它有兩位世襲的國王﹐公民大會每年選出5名監察官對國王進行監督。另設有長老會議﹐由公民大會從年滿60歲的顯貴公民中選舉28名長老加上兩位國王組成﹐負責草擬法律。凡向公民大會提出的事項都須先經長老會議討論。長老會議實際上是最高權力機關﹐它不對任何人負責。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全權公民組成﹐除表決外﹐無其他權力(見古代希臘城邦政治制度)。

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奴隸主貴族共和政治制度。由顯貴公民﹑卸任的高級長官等組成的元老院(後來平民代表也可被選入)行使最高行政權﹐審查應交公民大會表決的法律草案和對高級長官的提名。日常的行政管理權由從屬於元老院的高級長官掌握。公民大會對法律草案只能通過或否決﹐不能修改﹑補充。帝國時期﹐羅馬實行奴隸主軍事獨裁政治制度。它又分為普林斯制(元首制)和多米那特制(君主制)兩個階段。在普林斯制階段﹐元首是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雖然共和國時期的國家機構這時仍基本存在﹐元首仍援用共和國的制度作為行使權力的依據﹐但元首的權力實際上基於軍隊的支持。所以普林斯制實質上是隱蔽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多米那特制階段﹐皇帝權力大為擴張﹐皇帝對臣民有生殺予奪之權﹐只對“神靈和歷史”負責(見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封建制政治制度

建立在封建地主剝削農民的經濟基礎上﹑由地主階級掌握政權﹑向廣大農民實行專政的政治制度。它同奴隸制政治制度在組織形式和統治方式上存在著歷史延續性和繼承性。君主制和身份等級制是封建制國家的普遍形式。“朕即國家”﹑“君權神授說”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7: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3000051KK017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