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d鴉片戰爭ge野想搵搵ga*睇清楚問題,,thz*

2007-02-13 5:32 am
有d鴉片戰爭ge野想搵搵ga*唔該幫幫我la,,*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d關於[鴉片戰爭時,,英國軍備同大清軍備]ge資料!!
only要有關軍備ge資料~thz!!圖片或資料都可以..=]
其他資料唔需要啦:)唔使比我..thz!!
如果你睇過d書..有講過ge..都歡迎講出黎!
講下有咩軍備+介紹下啦..thz!!

如果你係d網站copy d資料比我:)
咁就唔使啦..你比我網址我仲好啦**
我會睇曬每一個答案講咩ga la..
唔係多就一定好..最緊要資料有用!!唔好離題..

回答 (3)

2007-02-13 6:05 pm
✔ 最佳答案
鴉片戰爭中的英國火槍与中國弩箭的比較
鴉片戰爭中的英國火槍与中國弩箭的比較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鳥銃長矛不敵英國的洋槍。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讓從火槍和弓弩的對比上看看其差別。

按照何立波《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一文,在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火槍型號為兩种: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以下是兩种槍的參數:

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
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照片。槍長1.42米,槍管口徑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這种槍還有一种更早期的長型號(long land pattern)。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种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
這個是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徑的子彈。滑膛式Baker的資料沒找到。照說Baker的滑膛槍衹在1800年和英國陸軍及東印度公司有合約,不該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規格應該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規格。參考鴉片戰爭中兩种槍的射速,Baker的射速相當于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槍的話差別不該那么大。我認為在鴉片戰爭中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應該就是上面這把線膛槍。

為了方便對比,我在這里引入中國一种著名的遠程武器──神臂弓的資料。大家可能認為我在冒傻气,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紀的火槍相提并論,哪有的比?別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神臂弓
這是我國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尺),?長四寸,兩閃(?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公尺)。箭長數寸。

但凡我們評价一樣遠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訓練周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殺傷射程約80碼(約72米,一說50碼,即45米),超出這個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气极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准并打傷的話,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机會都是一樣的。
大家可記得電影《与狼共舞》的幵頭,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馬在南軍陣前來回跑了兩趟,竟然毫發無傷,其實是相當寫實的。當時美國南方工業不發達,南軍武器几乎全部依賴進口。一支Whitworth線膛槍要价美金500大元,可以買20頭牛。所以南軍沒多少支線膛槍。滑膛槍的准确性又那么的差,打不中策馬狂奔的人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南軍如果想依樣畫瓢那一定會死的相當難看,北方軍的武器全部在大陸制造,一支sharpes線膛步槍衹賣43元。所以多數是線膛槍。扯遠了,赶緊兜回來^_^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為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線的穩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于射速很低,英軍并未大量裝備線膛槍。原因在后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余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歐洲到現代也還有弓弩射擊比賽。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地命中200碼外。一個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己兒子頭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個總督使壞讓他用滑膛槍去射,估計小泰的腦袋就要幵花了。而瑞士的泰爾父子銅像,眼力好的朋友可以看到泰爾肩上扛著的弩弓,兒子手上捧著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別于弓箭 arrow)洞穿的苹果。

然后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采取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鐘射速也不過三發﹔ 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由于种种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鐘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后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机,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里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葯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衹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象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葯和子彈的槍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么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斗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幵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在1863年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后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 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 6,000支,最高記錄是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于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与膛線必須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复槍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鐘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衹有少數前衛部隊(skirmisher)才配備線膛槍。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子彈發射時的气体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复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鐘,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家很難想象竟會有人能裝錯。在裝填過程裡,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后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后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相當不錯,因為鉛彈体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里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在体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弩箭也有优點:可以涂毒或者加裝炸葯。

再說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制的扳机,麻繩做的弦。照說造价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斗衹能在帝國時代里面去体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丸,發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鴉片戰爭中一次能殺傷几十人。但是比這种炮彈更先進的幵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生產并使用過了。

說了這么多,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中國13世紀使用的弩箭。中國當時別說創新,衹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胜利。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后才是技術上的失敗。

找到這個網頁,分析得很好,所以明抄可也!抄的!貼的!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8.gif

一般人都以為火槍一家比弓弩殺傷力大,上文分析其實不是,原來弓箭比火槍還要準及有殺傷力,槍械要到1875年諾貝爾發明了明膠炸藥以後,槍械火炮才改用後膛設計,即是現時從後裝彈的形式,射程遠了及殺傷力才大增。炸藥在1875年後才出現,如何在1841年時應用?難度世上已有時光隧道乎!
炸藥發時之前,各國軍隊都是用火藥及前膛裝彈形式,即是由槍管或炮管口入彈,火藥是中國發明的那種,大家都沒大分別,而用前膛槍就難於用線膛設計,因為線膛口徑與子彈直徑一樣,才能發揮功效,但如此由槍口塞彈丸入內就很費時間,不如滑膛般快。而滑膛入彈容易,但沒了線膛壓力就射不遠及不準,兩者要取捨,就以滑膛槍炮為主,反正以前打仗,近距離戰鬥為主,射程遠需求不大,而且彈丸要成本,所以士兵一般都不會多發子彈,到打光子彈後,就打肉搏戰,所以槍械殺傷力大少與否,根本影響不大,根來是軍隊整體的組織、士氣,以及戰術運用得宜,才會打勝仗,單以為有先進武器,就能主宰戰場,其實是愚不可及呀!
2007-02-15 8:05 am
林則徐 和『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氾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氾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禦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餘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砲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砲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占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砲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厦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2007-02-13 5:44 am
英國對中國總共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第二次是同法國一起發動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鴉片戰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清朝成立以後在將對外貿易限制於廣州,並以十三行來管理貿易,西方人尤其英國希望進一步開放貿易,屢次派使交涉不得開放,埋下兩國衝突的遠因。

自19世紀初葉開始,為了平衡進口中國茶葉等貨物帶來的貿易逆差,英國商人大量向中國走私主要產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鴉片。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禁止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政府官吏,勾結中國走私販子裡應外合,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足跡遍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吸食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鴉片大量輸入使得中英之間的貿易由中國的出超變為英國的出超,導致中國境內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財政嚴重受損;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清朝政府開始頒佈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經過

1842年7月下旬鎮江失守後,英國軍艦於8月間闖入南京江面,耆英、伊裡布等趕到南京議和。

戰爭結果

在英軍的脅迫下,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中國船隻遭到英國炸毀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又稱作英法聯軍之役)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聯軍之役或亞羅號戰爭,是19世紀中葉發生的西方國家與清朝中國之間的戰爭。公元1860年,法國借亞羅號事件與英國合派聯軍侵入北京,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及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權益。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是英國政府與中國清政府在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於南京簽署的一個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結果。

背景

1842年7月,英艦百余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一千五百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的條件議和。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六朝古都南京的下關,於是雙方正式簽定《南京條約》。

經過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國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國「漢華麗」戰艦上簽署了南京條約。隨後,法國和美國強迫清政府分別與之簽定《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真確文本現存於台灣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內容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把香港島割讓(文本上用「給予」字眼)大英;

賠償英國2100萬元「商欠和戰爭賠款」;

增開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連同原有的廣州,共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

兩國平等往來。

廢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

影響

政治:喪失主權

經濟:五口通商

傳教與文化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02: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2000051KK044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