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簡介

2007-02-13 2:45 am
孫中山簡介
寫出孫中山先生的簡介。Please
Thx

回答 (32)

2007-02-14 2:50 am
✔ 最佳答案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早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Sunyatsanstatuehnl.JPG/180px-Sunyatsanstatuehnl.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
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2],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8/88/Zp2.jpg/200px-Zp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革命期間的孫中山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Sunzhongshan_suxiang.jpg/180px-Sunzhongshan_suxia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矗立於北京中山公園內孫中山塑像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ndex.php?titl e=%E5%AD%AB%E4%B8%AD %E5%B1%B1&varian t=zh-tw

2007-03-22 6:13 am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2007-03-22 12:42 am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2007-03-21 4:51 pm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2007-03-21 12:41 pm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2007-03-21 9:38 am
你被負評不是一種創傷,只是做手術留下的刀疤。
2007-02-13 6:02 am
孫中山
性別: 男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廣東省中山縣
出生: 1866年11月12日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逝世: 1925年3月12日
河北省北京市
學歷
夏威夷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1882
夏威夷檀香山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肄業 1883
香港拔萃書院(Diocean Home)肄業 1883
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肄業 1884
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 )附設醫科學校肄業 1886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1892

經歷
創立「興中會」(檀香山)1894.11.24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 1896-1897
創設中西學校(後改名「大同學校」)(日本橫濱)1898
創立「中華革命軍」(夏威夷檀香山) 1904.01
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總理 1905.8.20
(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 1912.01.01-1913.04.01
國民捐總會總理 1912
國民黨理事長 1912
中華革命黨總理 1914
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 1917.09.10-1918.05.04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裁製)總裁 1918.07.05-1919.08.07
改組中國國民黨 1919.10.10
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 1921.05.05-
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大元帥 1923.03.02-1924.03.12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目錄
[隐藏]
1 名字
2 生平
2.1 早年
2.2 革命期間
2.3 中華民國成立
2.3.1 臨時大總統
2.3.2 二次、三次革命
2.3.3 聯俄容共
2.3.4 革命尚未成功
3 遺書
3.1 家事遺書
3.2 政治遺書
3.3 致蘇聯遺書
4 思想
5 家系
5.1 家族
5.2 兄弟姊妹
5.3 妻妾
5.4 子女
6 評價
6.1 正面
6.2 負面
6.3 臺灣
6.4 中國大陸
7 紀念
7.1 假期和節日
7.2 金屬幣
7.3 紙幣
7.4 郵票
7.5 紀念館
7.6 名稱紀念
7.7 雕像
8 著作
9 有關音像
10 軼事
11 參見
12 參考文獻
13 註釋
14 外部連結



名字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德明 族譜上記載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名 文 在家鄉上學時所取。
字 載之 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
號、教名 日新 1883年於香港信仰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取自《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
號、教名 逸仙 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粵語諧音所改。
拉丁轉寫 Sun Yat-Sen 「逸仙」的音譯。因孫氏曾任醫生,英文亦常加上「Dr.」。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於日本流亡,投宿旅舍時,不能使用真名以掩護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想到附近有貴族中山家宅邸,便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又「中山」實為明治天皇生母中山慶子之出生家族,由於孫文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當其獲悉這個意外的名字竟有這層關係,便連稱自己會常用。
化名 高野長雄
慣稱 孫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從此成為後人對孫文的慣稱。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臺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1]

至於「孫大砲」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係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又,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生平

早年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
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2007-02-13 3:22 am
孫文(1866年—1925年)係近代中國嘅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之父,國民黨總理,孫文流亡日本嗰陣時曾經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早年
孫文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 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1879年,十四歲嘅孫文受長兄孫眉接濟,跟往阿媽搭輪船去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文係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嘅用英語小學「意奧蘭尼書院」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 1881年,孫文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繼續學業。 1883年由於有信奉基督教嘅意向,孫文被兄長送返屋基。 同年冬天,孫文過左來香港,同陸皓東一齊受公理會洗禮,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拔萃男書院之前身)。 1884年,孫文轉入中央書院(今日皇仁書院之前身)。 1887年,孫文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 1892年7月孫文係首屆兩名畢業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 之後佢去左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總會係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孫文為秘書。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文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為起義之日。但因為事先洩密,呢次起義失敗,以陸皓東為首嘅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文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係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文轉往英國倫敦,係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孫文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文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文嘅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文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嘅李鴻章,希望能籌畫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亦都答應與其會見。但喺日本友人協助下就發覺呢個係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亦都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文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喺廣東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變卦而失敗,孫文亦返回日本。
革命期間的孫文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文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文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文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是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文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文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約法、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文離開日本。孫文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文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五月命餘醜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六月孫文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文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文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四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文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臨時大總統
由於被清廷追到氣咳,自1907年起孫文長居歐美。武昌起義時,孫文喺美國丹佛。初聞革命成功,孫文重嚇咗一跳,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文趕赴上海,28日啲人推佢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喺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孫文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搏命(苦心孤詣)協助袁世凱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世凱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文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文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文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文與袁達成協議:孫文的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世凱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文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文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文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文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文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文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文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文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文展開護法運動,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文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的情況。孫文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文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文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文為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文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文離粵退居上海。
孫文晚年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文得以係3月回粵。 12月29日,孫文接受列寧同埋共產國際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做孫文嘅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係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 係蘇聯援助下,國民黨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封蔣介石做校長。 11月,馮玉祥係北京發動政變,推倒曹錕,邀孫文北上共襄國是,惟其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
孫文1923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肝癌在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
彌留之際,孫文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2007-02-13 2:49 am
1911年,中國發生了一場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帝制統治,掀起了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大變革的帷幕。領導這場革命的,正是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先驅──孫中山。他畢生無私地為革命獻身,贏得所有中國人一致的尊崇。對於這場深刻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命運的偉大革命,以及其領導者孫中山,我們身為中華兒女,必須責無旁貸去主動理解這場革命的經過和意義,學習先賢們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




  一個出身於清朝末年廣東省的貧困農家子弟,憑著個人的努力,成為譽滿省港澳的名醫。但他何以會放棄其行醫事業,甘願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孫中山早年革命活動」中,會詳盡介紹孫中山如何從一個農家子弟,一躍成為聞名於世的年青革命家。



  孫中山在17-26歲時,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度過。這正是他革命思想的形成時期。正如他本人所說:「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為增加同學們對孫中山在香港活動的認識,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中山史蹟徑考察」的活動,並預備了一份「考察工作紙」,藉此緬懷孫中山昔日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



  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之前,在中國各地已經爆發了十多次起義。這些武裝鬥爭,大多由同盟會領導,留學生擔任骨幹。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卻為辛亥革命的爆發積聚了能量。「辛亥革命前歷次起義形勢圖」以互動地圖的形式,簡介這十多次的起義,使我們對革命的艱辛有更深的認識。



  1911年10月10日,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武昌起義當天的事發經過,相信大家都不大了解。我們為此設計了一個互動地圖,用簡單的圖象,將當日起義的始末清楚地重現。請瀏覽「武昌起義攻守戰互動地圖」。



  辛亥革命雖然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但卻被袁世凱攫取了革命的成果。孫中山在他的遺言中沈痛地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辛亥革命為何未能將中國引向繁榮、富強之路?辛亥革命到底有何得失和影響?在「共和國的崎嶇道路」和「歷史意義」這兩部分,對此會有深入的剖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6: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2000051KK031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