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既問題..

2007-02-12 6:30 pm
我想問點解潛水員要減壓,仲有咩係減壓

回答 (1)

2007-02-12 9:43 pm
✔ 最佳答案
點解潛水員要減壓?
因為長時間潛水,體內會產生氮氣,氮氣將形成氣泡,而阻礙循環或直接造成細胞的傷害,所以要進行減壓。
咩係減壓?
當你體內存有過多氮氣,你要停留一段時間等體內氮氣排出體內就係減壓。
或你深潛時,肺會因壓力縮小,但因你會正常呼吸,所以肺會在壓力下回複正常太少,當你上升時,你要係一定深度作安全停留,目的都係排出肺內的氮氣,依d叫減壓停留。

標準空氣減壓表使用說明:
1. 深度:以每10呎為一間隔,不可插入,取此次正好為整數潛水深度或下一個較大深度。
2. 水底時間:以每5或10分鐘分界,不可插入,取此次正好為整數潛水水底時間或下一個較長時間。
3. 潛水上升速率均為每分鐘60呎,即每秒上升1呎之速率。
4. 全部上升時間(Total ascent)= 水底至第一個減壓站時間+各減壓站停留時間+減壓站之間上升時間+最後一個減壓站至水面時間。
5. 重複潛水組別代號為英文字母A至Z、一個或兩個星星標記。以A至Z的代號查下次重複潛水的餘氮時間。一個星號另需參照空氣潛水不需減壓深度時間限度及重複潛水組別代號表,如50/100其代號為*時,可查到英文字母代號為L。而兩個星號表示此次為最後一次潛水,不可再重複潛水,如170/90其代號為**,意謂過度潛水,故無代號可查。
6. 潛水深度太淺(如30/60)或水底時間太短(如70/40),標準空氣減壓表內並無數據可查,表示此次潛水不需要在減壓站停留減壓;若要重複潛水,其重複潛水組別代號可參照空氣潛水不需減壓深度時間限度及重複潛水組別代號表。
7. 潛水深度太深或水底時間太久或二者兼具,超出標準空氣減壓表之範圍時,表示此次潛水太危險,需禁止。
8. 愈接近水面之減壓站,所需停留之時間愈長。
四、空氣潛水不需減壓深度時間限度及重複潛水組別代號表使用說明:與標準空氣減壓表類似。
五、重複空氣潛水餘氮時間表使用說明:
1. 重複潛水時需依水面停留時間之長短,對照餘氮時間表,查出新重複潛水組別代號,再依重複潛水深度,查出餘氮時間,加入重複潛水的水底時間,以清償減壓義務債。
2. 水面停留時間最少為10分鐘,最大為12小時。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減 壓 病


相關氣體定律:
1.波依耳定律:溫度恒定下,氣體之壓力與體積成反比。
P1V1=P2V2 (P=壓力,V=體積)
2.查理定律:體積恒定下,氣體之壓力與絕對溫度成正比。
P1/T1=P2/T2 (P=壓力,T=絕對溫度)
3.通用氣體定律:統合波依耳定律及查理定律。
P1V1/T1=P2V2/T2
4.氣體分壓定律:各氣體分壓為氣體總壓中所含各氣體百分比之重量。
5.亨利定律/氣體溶解定律:於密閉容器內,各氣體在液體中之溶解程度和其分壓成正比。

減壓症之致病原因:

1878年Paul Bert首先給減壓症的病因下了一個最具結論性的診斷,他認為減壓症的病因是惰性氣體氣泡的產生,這裡所謂的惰性氣體是指不易為人體組織細胞有效利用的氣體,可以是氦氣(He)、氫氣(H2)和氮氣(N2),但Paul Bert發現潛水減壓病死亡病人血管中,分析出來主要氣體成份為氮氣,因此他推論潛水人員或高壓空氣工作者在下潛時高分壓的氮氣會逐漸溶入血液及組織中,直到飽和平衡為止;相反的,當潛水人員上升時,原先溶入組織得的氮氣會從組織內釋放出來形成氣泡,這些氣泡在血管及組織間隙形成壓迫、堆積和阻塞而造成臨床症狀,這便是潛水減壓病的原因。
一般而言,暴露的時間愈長或暴露的壓力愈大,則溶解於組織中的氣體就愈多,如果減壓程序又未確實,就愈容易得到減壓症。
總而言之,身體暴露於高壓環境時,會有過多之氣體溶於血液或組織而形成過飽和狀態,在從高壓環境回到正常壓力的過程中,這些氣體將逐漸從組織中釋放出來,再經由血液帶至肺部排出體外,如果急速上昇或減壓,則溶解的過飽和氮氣將形成氣泡,而阻礙循環或直接造成細胞的傷害,因而導致臨床症狀或組織病變,此即是減壓症發生的原因。

減壓症之分類和臨床表徵:

雖然減壓病症狀可在潛水後36小時內發生,但一般而言,絕大數的病患都是在離開水面後一小時內發病,且愈加厲害的病例就愈快發生。習慣上,減壓病依病情輕重可分為第一型(輕微型)減壓病及第二型(嚴重型)減壓病,而兩者的臨床症狀可單一存在或合併發生。
第一型減壓症之症狀:
1.肌肉及關節疼痛………..最常見症狀
2.疲勞及無力感
3.皮膚搔癢
4.皮膚紅疹:以大理石紅斑疹最多見
5.局部皮下氣腫
第二型減壓症之症狀:
1.中樞神經系統: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嘴斜、舌歪、言語障礙、意識不清、模糊、昏迷、抽筋,甚至死亡。
2.脊椎神經系統:下背痛、下半身麻痺、大小便失禁。
3.知覺神經:四肢麻木或刺痛、面神經麻痺。
4.運動系統: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協調困難、左右半側身偏癱。
5.呼吸系統:胸悶、胸痛、乾咳、呼吸困難、氣胸。
6.胃腸系統:口乾、口渴、打嗝、腹脹、腹瀉。
7.心臟血管系統:如心肌缺血引起之胸悶、胸痛及休克。
8.視覺系統:視力模糊、複視、偏盲、瞳孔放大,甚至失明。
9.聽覺及平衡:耳鳴、耳聾、暈眩、嘔吐、眼球震顫。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49: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2000051KK008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