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說太陽
圖片參考:
http://hk.yimg.com/i/icon/16/33.gif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流傳了千載,盡人皆知。想當年,孔夫子東遊途中,適逢倆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而認為「日初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另一小兒不甘示弱,以「日初出滄滄涼涼,及至日中如探湯」而認為「日初出遠,日中則近」。孔聖人聞聽此言,無以作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談起。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公轉出現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春、夏、秋、冬。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處在遠日點時則為夏季,不難看出地面獲得熱量的多少,不在於距日於遠近,關鍵是取決於太陽高度角的大小。
太陽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陽輻射散佈的面積愈小,光熱集中,地表單位面積處獲得的太陽輻射愈多,地面溫度就愈高。正午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候,再加之空氣透明度好,被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散射的陽光少,因之使人感到火辣辣的「如探湯」。清晨,太陽始出地平線,高度角較小,斜射厲害陽光散佈面積大,單位面積上獲得的熱量就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清早空氣濕度大,並且陽光穿行在地面厚密的空氣中,散射的陽光多;其三是地面經過這一夜的長波輻射本身喪失熱量多,地面熱量虧損至低谷,氣溫降到最低點,在晨曦之時,人自覺感到「滄滄涼涼」,格外寒冷。
現在我們再來談一談太陽的大小吧。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物體處在一些小物體中間,就會顯得大些,而處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就會顯得小些,太陽在初升時,地平線上只有一角天空,而且附近又有樹木,房屋等做它的陪襯;而正午時分,太陽站在頭頂上時,廣袤的蒼穹做它的陪襯,因此就顯得小了。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看白色的圖形,總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一些,這在物理上稱「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的天空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陪襯的亮度相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初升時顯得大些,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正是觀察角度不同造成人們的視覺發生錯覺。
事實上太陽的大小,對於短暫的人類歷史而言,變化微乎其微,更何況一天呢?孔夫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人們對天文地理研究有限,加之哥白尼「日心說」尚未誕生,要孔夫子回答這個難題,也就太為難他了。
隨著人類對太陽研究的深入,已開始廣泛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的建造和製造,已造福人類。
為什麼太陽上會出現黑子,色球層出現反常的逆增溫?新迷宮又擺在我們的面前,期待我們去探索,去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