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悠久,不代表權威,相反,正因其過時,欠修訂,在中文字典角度看可謂差勁。
《 說文解字 》---- 『 原書作於100年到121年,現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全書共分540部首,共10516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AA%E6%96%87%E8%A7%A3%E5%AD%97
相比之下,較權威的有《 康熙字典 》、《 辭源 》和 《 辭海 》。
《 康熙字典 》---- 『 參考明代的《 字彙 》、《 正字通 》兩書而寫,是一套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詳細漢語辭典,重印至今不輟。共載47,035字目,書分為十二集,以214個部首分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86%99%E5%AD%97%E5%85%B8
《 辭源 》 ---- 『 中國最早的一部大規模辭書,始編於1908年(光緒34年),收語近十萬條,綜合解說達1200萬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E%E6%BA%90
《 辭海 》---- 『 兼收語言條目和百科條目的大型綜合性辭書,1915年由中華書局開始策劃,1936年成書,之後歷經多次重大修訂。每十年重大修訂一次,1999年版《辭海》收錄單字19485個(含繁體字和異體字),其中17674個列為字頭。字頭及獨立詞目122835條;全書篇幅為1983萬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E%E6%B5%B7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雖然是首創,但沒有一樣講得上權威,道理相同。
執著個別文字的正寫、正音,不但造成混淆,而且有失文字、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原則。
例一:『 身份證 』改為 『 身分證 』,又再改回『 身份證 』, 何其混亂。
例二:『 銘 』,不知何時起,由『 冥 』音,轉了『 名 』音,莫名其妙。
例三:『 大嶼山 』,相信《 說文解字 》也不能說明『 大嶼山 』在香港不是讀成『 大罪山 』的。
其實,他們應該到中國宣傳正字,起碼有一籮籮的簡體字正在等待他們糾正。
2007-02-13 16:06:57 補充:
其次博士引用《 說文解字 》的讀音和解釋,而放棄民間常用字典,並非認同其權威性,目的只是彰顯本身博古通今,凸出博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