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由來

2007-02-11 4:20 am
香港醫學博物館裹面提及香港「鼠疫」,但我唔記得的鼠疫的由來,可唔可以講d俾我聽?

回答 (1)

2007-02-11 4:27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7.gif
1894年5月起,香港鼠疫(Black Death)為患,太平山一帶人口眾多,衛生環境欠佳,故災情嚴重,死人甚多。由於鼠疫傳播迅速,死亡率高,香港政府衛生局採取了嚴厲的預防措施。病者會被送到醫護專船「海之家」(Hygeia)接受隔離。死者會被解剖,再把屍體灑上石灰粉,集體埋入深溝,引來華人集體恐慌及反抗,大部分華藉病人拒絕遷入「海之家」,政府為免衝突擴大,遂取消了此項措施。1895年,政府收購該區屋宇,拆為平地。並向居民收購死鼠,及普遍施行「洗太平地」,清潔居所。1904年,疫患始漸受控制
這次鼠疫的死亡人數達二千五百多人,而香港當時的人口總數只有25萬人,死亡人數高達百分之一,僅6月7日一天,上環太平山人一帶的人口稠密地方,就有100多人死亡。情況十分嚴重。以後,差不多每年都有千多人死於鼠疫。這場鼠疫一直肆虐至1922年。
歷代中醫對鼠疫的認識
  「鼠疫」之名雖始於清代,但中醫對鼠疫一病的記載早矣,可上溯到《內經》、《史記.倉公傳》及李東垣、齊德之等名家論述。集大成者應為清朝同治光緒廣東高州石城人羅汝蘭(字芝園) [3] ,其所著《鼠疫匯編》有較為系統的論述 [4]。據地方志和民國前報刊記載,當時民間認為鼠疫的病因:「是地氣也,故鼠先感之」 [5];「疫作之前,各戶見鼠多死,人每觸之而病,土人謂為鼠疫。蓋鼠穴土中,得地氣獨早,令疫由地氣而發,故鼠先受之」 [6] ;有染疫之由,皆緣天久不雨,井泉枯涸,民間日用之水大半穢濁不堪,以致釀成癘疾 [7];有街衢堆積垃圾,穢氣薰蒸所致 [8]; 有「鼠身有微蟲,傳諸人即病」 [9] 。
  中醫學認為鼠疫是癘氣致病的一種,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癘氣引起的疾病稱為疫病、瘟病。最先提到時毒即鼠疫者,見於羅汝蘭《鼠疫匯編‧醫法第一》:醫治之法,《金鑒、外科、面部》名曰時毒(小註:他處呼為瘍子瘡,即此症)……此症熱毒在血分,必以涼血解毒瀉熱為主。伍連德曾以《諸病源候論》中的「惡核」等記載視為「中國古籍關於鼠疫之記錄」。此說為後來多種鼠疫專著所引證。今天看來,我國古代鼠疫(腺型)流行的記載並非始於隋朝;而且「惡核」病名早已見於晉葛洪《肘後方》。有些方藥如五香連翹湯(治惡肉、惡脈、惡核、瘦癘、風結腫氣……)直到金元時期仍在沿用。雖然此期鼠疫不再稱為「惡核」,卻依然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有人認為,古書之「疫」多指鼠疫 [10]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裏已有「五疫之至皆相染疫,無論大小,病狀相似」。在《諸病源候論》中也有「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鬼癘之氣,故云疫癘病」等不同記載。故其記載散見於中醫「疫氣」學說之中,成為中醫傳染病學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其它文獻內也有稱為「瘟疫」、「疫癘」「天行病」、「時疫」「傳注」、「傳屍」「鬼氣」等的。從史書所載的相關症候及發病特點等看,皆與鼠疫致病相類。
鼠疫病原記載
  明代吳又可在他所著的《瘟疫論》一書中指出:「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惑。」又謂「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中醫文獻中,癘氣又稱為「疫氣」、「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傷寒全生集》認為,疫病蓋受天行疫癘之氣而為病,乃百傷寒比也。對其病原體的一般形態在《瘟疫論》裡有「然此氣無象可見,況無聲無臭,何能得睹聞,人惡得而知是氣也」。有的文獻還把它叫做「毒氣」、「惡毒」、「殃注」、「氐羌毒」、「貓毒」、「忤注」等。至於其病毒致病毒力,在《瘟疫論》中謂:「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者,各隨氣而為諸病焉。」可見,癘氣與六淫不同,它是有別於六淫的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
鼠疫的致病特點
1. 傳染性強:癘氣可通過空氣、食物、動物、跳蚤類生物等途徑在人群中傳播,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六淫致病比內傷雜病發病急,但癘氣比六淫發病更急,且來勢凶猛。研究顯示,香港發生的鼠疫以起病急、惡寒高熱等毒血症症狀開始,呼吸脈博加速,病人感到極度虛弱,步履蹣跚,臉色蒼白,有頭痛、肢體痛並發生淋巴結疼痛,或有嘔吐腹瀉,數小時後面現恐慌狀,皮膚變紅,眼赤發光,至第2-3天體溫極不規則,全身各部均有出血可能,除皮膚粘膜有瘀斑、瘀點之外,並有鼻衄,嘔血、黑糞與血尿,重症者出現譫語、狂躁,大都於發病3-5天內因心力衰渴猝死,並有水腫、呼吸困難,由譫妄轉為昏迷而死者,若病勢好轉,則熱度漸退。脈搏減少,漸趨恢復,但恢復期常因淋巴結化膿或繼發敗血症而延長,此時亦因心力衰竭,膿毒性傳染或出血而死,病程中孕婦常有流產。
3. 一氣一病:一種癘氣引起一種疫病,當某一種癘氣流行時,其臨床症狀基本相似。研究認為鼠疫的流行,即因鼠疫的癘氣,而引起癘氣者,鼠疫杆菌,癘氣傳播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古人曰:鼠身有微蟲(微蟲者跳蚤也),傳諸人即病,鼠疫杆菌是通過跳蚤傳播病菌的。
鼠疫的傳染方式和途徑
1. 邪從皮毛而入:皮毛主一身之表,它在衛氣作用下,通過正常開合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統一,防御外邪的侵襲。一旦自然氣候變化異常,非其時而有其氣,或是機體自身衛外功能下降,皮毛失固,都可促使外邪的入侵。所以從臨床來看,鼠疫一般都起病急,以惡寒高熱等症狀開始,呼吸急促,並有頭痛,肢體痛,脈數等表徵。
2. 邪從口鼻而入:「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故外界致病之邪每易通過人的口鼻呼吸而侵入機體。由於鼻氣通於肺,其病位多在上焦手太陰肺,而形成初起以肺經為病變中心的溫病,故有高熱、氣促、咳嗽等呼吸系統症狀。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不僅說明了邪從上受的感染途徑,而且指出了上受之邪首先犯肺的前一段時間所在。肺鼠疫常伴發敗血型鼠疫,此種繼發性肺鼠疫的痰液和小滴的呼吸道散播進一步造成原發性肺鼠疫的流行。
3. 邪直入血分:鼠疫可由鼠蚤傳播,當鼠蚤吸取病鼠血液後,鼠疫杆菌即在鼠蚤胃中大量繁殖,甚至引起梗阻與嘔吐。當其另附人體吸血時,即通過嘔吐而接種於人,令人感染癘(鼠疫菌),致熱毒中於血管、血壅不行而成瘀滯,重至瘀血攻心。鼠蚤嘔吐物及糞便污染皮膚,其中的病菌亦可經抓痒而擦入創口。破損的皮膚如與受染動物或鼠疫患者的創口接觸,或飲用未經消毒受鼠疫菌污染的水源,均能招致感染。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35.gif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58: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0000051KK041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