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例一
一所豪華的雙語學校正在社區裏大興土木地建造,它將給這裏的孩子帶來良好的外語教育。就在居民們交口稱讚時,我想起一位精通三國外語的同學的話:“雖然外語說得這麼好,卻總覺得母語最優美。”是啊,不管你掌握多少語言,母語永遠以獨特的魅力將你牢牢吸引。
我們的母語具有百川歸海凝聚人心的魅力。秦始皇用統一文字的方式統一了語言和思想,從此漢語便具有了這種能凝聚人心的魅力。她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沁入每個中國人的心脾。千百年來,多少少數民族在這種魅力的吸引下,和漢族融為一體。
我們的母語具有源遠流長承載文化的魅力。堅強的中國人歷經劫難,保留下記載珍貴文化的母語。古老的《詩經》重章疊唱的餘韻繞梁不歇,不幸的屈原帶來刻骨銘心的絕唱;建安文人展現傲然獨立的風骨,唐詩宋詞吟誦千古的清新、豪邁與婉約;悠揚的元曲滲滿了婉轉與哀愁,精彩的明清小說記錄最真實的人生。當西方考古學家看著古埃及文字不知何解時,我們慶倖母語流傳至今。
當中華民族處於生死關頭時,母語展現出鼓舞人心力挽狂瀾的非凡魅力。面對腐朽沒落的晚清政府,梁啟超發出“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呼聲;看到無辜百姓即將淪為亡國奴,魯迅用浸染了民族魂的筆呐喊“打破鐵屋子”的宣言;不屈的中國人奮起抵抗時,毛澤東書寫下“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壯語。偉人們用最美的母語織就激昂的篇章,鼓舞了萬千國人,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祖國。
在中國重新騰飛的今天,我們雍容莊重的母語正向世界展示華美迷人的魅力。黃英和廖昌永演唱西方經典歌劇,遠不如演唱《我愛你,中國》和《同一首歌》親切自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宋祖英用悅耳的漢語歌打動了外國聽眾的心;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學術會議上堅持用母語作報告;公益廣告“中華的深度、中華的高度、中華的力度、中華的速度”將漢語的簡約大氣發揮到極至。
溫和的母語啊,牽掛著多少遊子的心。為了不忘根,香港在回歸前就創辦中文大學;台獨勢力再猖獗也不能阻礙人們懷念於光中纏綿的《鄉愁》。母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基因中關鍵的一環,將所有華人的心連成牢不可破的網!
我們的母語擁有如此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世界上每一種母語都具有這樣的魅力。都德對法語的眷戀,化為深沉的《最後一課》;普希金率先用俄語寫詩,打破了俄國貴族對法語的崇拜,將俄國文學植入世界文學之林;以色列人至今仍對退出歷史舞臺多年的希伯萊語念念不忘;飽受殖民侵略的印第安人守著自己的母語,在現代文明的夾縫中隱居……每一種母語都以十足的魅力吸引著自己的人民。
身為語文老師的我,演繹母語的抑揚頓挫和溫柔浪漫,將魅力無窮的母語文化傳給求知若渴的少年。我已無法用語言概括母語的魅力,我會永遠愛她,感染我的學生,把這份愛代代傳遞。
例二
中國人的文字向來博大精深,不經意間的微妙變化產生的效果天差地別。今天你可能還美不滋滋地陶醉在別人對你“性情穩重”的評價中,明天你卻發現已經有人不屑一顧地扔下一句“老氣橫秋”作為總結性陳詞。年輕時被人表揚“風流倜儻”,臨老說不一定就成了“拈花惹草”。打算“熱愛藝術”畫個畫、雕個塑之類的,弄不好就戴頂“老不正經”的帽子。女人胖那叫豐滿,男人胖那是肥佬;女人瘦是苗條,男人瘦是麻杆;女人像男人叫作英氣,男人像女人就是娘娘腔了。
玩弄文字向來是文人的專利,但沒有了可供玩弄的文字,文人也恐怕要變成弄無米之炊的婦人了。中國的文人最該慶倖的莫過於生在了一個有著如此豐富語言的國家了吧。
一直以為漢語是無與倫比的精妙的語言,而絕非僅僅因為韓麥爾先生式的愛國熱情。她的精確,她的言簡意賅,她的意味深長……任何一句成語,一首詩,一闕詞,都足以讓漢語以外的任何一種文字長篇累牘地加以詮釋而難以還原她的精髓。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不需要花團錦簇式的修飾,不需要畫蛇添足式的描繪,畫面已躍然眼前,意境也已了然於心。甚至不必用這種陽春白雪式的經典,即便是每每被標榜“藝術”的人們所看不起的下里巴人式的流行歌曲,也同樣能不著痕跡卻打動得你徹心徹肺。“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誰又能輕易地扔下一個“俗”字作為評價呢。
到這裏,我們可以毫不慚愧地用到“魅力”這個詞了。
通常,被稱之為有魅力的東西都是內斂的,不張揚而內涵豐富。如同我們的母語。她需要被人細心體會,品味,絕不可能珠光寶氣先聲奪人。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窗口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去了,可他冷靜睿智的眼睛似乎仍注視著這喧囂塵世的“風景”。
而顧城顯然還在另一國度用他黑色的眼睛在黑夜中尋找光明。
所以當“新新人類”用在我們看來無哩頭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思想時,我們不禁悲哀文化的淪喪。也許我們庸人自擾,從文言到白話不也經歷重重嗎。就像我們陶醉于祖先造字的精妙,看著“笑”字如同面對一張笑臉時,又能否認英國人看到“smile”也會露出微笑嗎?
所以我們能坦然面對變化時,便不負我們使用了五千年的語言,便真正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了。
例三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漢語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流淌、壯大,從一條小溪逐漸變成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江。中國從古至今,文化急速發展,從最初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數萬漢字。
漢語之所以在歲月長河中流淌不息,主要是由於她集精確性、簡潔性、邏輯性、音樂性、語言美與成語藝術、古漢語藝術於一身,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母語是最富有魅力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第一個思想文化發展高峰,產生了百家爭鳴,班固的《諸子略》中收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縱橫家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可見當時的文化發展程度。這其中包括了豐富的思想內涵,有儒家的以“禮”治國,有法家的以法治國,有道家的無為而治,有墨家的兼愛非攻,如果論起漢語負載的哲學思想,那是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望塵莫及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成語。成語,是漢語中特殊的一種,使人們代代相傳的或是由典故得來的,成語的簡練性是任何語言都不可及的,還有它獨特的義項,所以具有不可翻譯性。比如成語一箭雙雕,用英語翻譯後就是:Kill two birds withe one stone.看似這是一個很好的翻譯,但是如果把它重新譯成中文就是:用一塊石頭殺死兩隻鳥。從此可以看出,成語是有獨特性的,是任何語言不可取代的。
老師時常教導我們,能簡單做好的事,就不要將它複雜化。中國的古代漢語就具有這種特點,如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區區十四個字,但他闡述的思想卻是非常準確,簡潔,精煉的。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產生了獨具一格的古漢語藝術。這些古漢語,不但不可能翻譯成英語,連翻譯成現代文時也大為遜色。
在詩詞中,漢語更顯現出他無窮的魅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十四個字中,有聲有色,有情有景。語言何等簡潔,何等含蓄,意義何等豐富。這便是漢語的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