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詞問: 馬克思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2007-02-10 9:59 am
請問以下的歷史名詞是什麼意思呢?

1) 馬克思主義
2) 辯證唯物主義
3) 歷史唯物主義
4) 勞動價值論
5) 經濟決定論
6) 進化論詭辯論
7) 革命的辯證法
8) 現代修正主義 或 蘇修
9) 南斯拉夫之社會主義的樣板
10) 九評蘇共
11) 尼泊爾共產黨(毛派)的毛主義
更新1:

煩請提供具公信力的資料來源, 以供參考. 謝.

更新2:

多謝兩位充滿智慧的網友提供不同的答案. 以我個人的愚見, 未能確認出最佳答案, 只好交付投票, 讓各方網友決定吧.

回答 (2)

2007-02-10 10:14 am
✔ 最佳答案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被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列為理論基礎,但在實踐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的流派,產生激烈的爭執,導致多次分裂。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理論的解釋也有變化。致使各派別的理論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區別,尤其是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的黨執掌政權後,就會宣佈自己的派別為正統。當前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仍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一致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20世紀的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

但是,針對馬克思主義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實際產生過程和實際地位,有不同的意見。如經濟學家熊彼特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並否認唯物主義在其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中的實際作用,認為馬克思的哲學主要只是黑格爾哲學的照抄。認為「經濟史觀」並非「經濟動因歷史觀」,也非象馬克思本人所認為的「唯物史觀」。

2005年8月22日,德國《明鏡》周刊刊登《多數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實意義》封面文章。

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
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離性,表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空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時空客觀實在性的不變性和具體特性的可變性時間和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它們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受物質運動特性所制約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人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也是相對的。
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時空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而具體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暫時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


歷史唯物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0世紀80年代,中國稱自己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勞動價值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是關於商品價值由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2)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3)商品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4)價值規律。
2007-02-23 1:40 am
1)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被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列為理論基礎,但在實踐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的流派,產生激烈的爭執,導致多次分裂。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理論的解釋也有變化。致使各派別的理論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區別,尤其是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的黨執掌政權後,就會宣佈自己的派別為正統。當前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仍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一致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20世紀的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

但是,針對馬克思主義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實際產生過程和實際地位,有不同的意見。如經濟學家熊彼特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並否認唯物主義在其經濟學——社會學體系中的實際作用,認為馬克思的哲學主要只是黑格爾哲學的照抄。認為「經濟史觀」並非「經濟動因歷史觀」,也非象馬克思本人所認為的「唯物史觀」。

2005年8月22日,德國《明鏡》周刊刊登《多數德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仍有現實意義》封面文章。

2)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來研究現實的哲學方法。據稱是用「辯證的觀點」和「唯物論的觀點」解釋和認識世界的理論。

---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離性,表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
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時空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時空客觀實在性的不變性和具體特性的可變性時間和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它們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受物質運動特性所制約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人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也是相對的。
--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時空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而具體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時間上是暫時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

3)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0世紀80年代,中國稱自己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是關於商品價值由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2)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3)商品價值量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4)價值規律。

10)九評蘇共》是指中國共產黨在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上發表的九篇評論蘇聯共產黨的社論。為中蘇論戰中共對蘇共的評論。這九篇評論分別如下:

一評發表於1963年9月6日:《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
二評發表於1963年9月13日:《關於斯大林問題》
三評發表於1963年9月26日:《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
四評發表於1963年10月22日:《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
五評發表於1963年11月19日:《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
六評發表於1963年12月12日:《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
七評發表於1964年2月29日:《蘇共領導是當代最大的分裂主義者》
八評發表於1964年3月31日:《無產階級革命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九評發表於1964年7月14日:《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
雖然《十評》也有定稿,但後來由於赫魯曉夫下臺,沒有發表。鄧小平在中蘇關係恢復正常後曾說:「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

8)修正的原意是改正、修改使正確。中文中修正主義特指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反對修正主義的人認為:修正主義的反動性在於,它不是對錯誤的修正,而是對真理的修正。「修正主義」中的修正是貶義,涵諷刺的意味。

馬克思主義把一切比較完整的、同馬克思主義相敵對的學說排擠出去以後,這些學說所表現的傾向就開始給自己另找出路。鬥爭的形式和起因改變了,但是鬥爭還在繼續。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後的第二個50年,從189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同馬克思主義內部的一個反馬克思主義派別進行鬥爭。這個派別因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伯恩斯坦而得名,因為伯恩施坦言詞最激烈,最完整地表達了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正。修正主義是以伯恩斯坦、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的一股機會主義思潮。這種思潮的追隨者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反對那些頑固保守的「正統馬克思主義」。

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它「否定馬克思主義中的勞動價值論、經濟決定論,否定階級鬥爭,認為資本主義並未瀕臨崩潰的邊緣,資本並沒有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裡,中產階級並未灰心失望,工人階級並未遭受日益沉重的苦難」。他們認為修正主義篡改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閹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麻痹工人階級的革命意志,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方向。在哲學上修正主義背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庸俗的進化論詭辯論代替革命的辯證法」

1950年代,中共、蘇共批南斯拉夫的狄托走修正主義路線;1960年代中蘇論戰期間,中共稱蘇共是「現代修正主義」,蘇聯被稱為「蘇修」,而蘇共則認為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的樣板。在這期間,通常被指為修正主義的一方在某些方面反對極「左」、具有探索性,而指責者則認為自己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後來鄧小平對此作了總結,認為各方都應檢討自己的錯誤,並對「九評蘇共」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反思。之後,中共比較少用「修正主義」這一概念。與此同時,國際上的一些左翼政黨,包括一些如尼泊爾共產黨(毛派)的毛主義政黨則認為中國自從鄧小平執政以來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道路。

10)九評蘇共》是指中國共產黨在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在《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上發表的九篇評論蘇聯共產黨的社論。為中蘇論戰中共對蘇共的評論。這九篇評論分別如下:

一評發表於1963年9月6日:《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
二評發表於1963年9月13日:《關於斯大林問題》
三評發表於1963年9月26日:《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
四評發表於1963年10月22日:《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
五評發表於1963年11月19日:《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
六評發表於1963年12月12日:《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
七評發表於1964年2月29日:《蘇共領導是當代最大的分裂主義者》
八評發表於1964年3月31日:《無產階級革命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九評發表於1964年7月14日:《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
雖然《十評》也有定稿,但後來由於赫魯曉夫下臺,沒有發表。鄧小平在中蘇關係恢復正常後曾說:「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

11)毛澤東思想一語最早由王稼祥於1943年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現於1945年的中共七大劉少奇的報告《論黨》里。對毛澤東思想的首次系統論述也是該報告。中共七大首次規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956年的八大黨章,因為批評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取消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這一規定。1969年的九大黨章又恢復了七大的規定,並說「毛澤東思想是在帝國主義走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的時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嶄新的階段。」此後,一直被規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在經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對毛澤東思想的定義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堅持「毛澤東主義」的人士認為,社會主義有復辟的危險,復辟的主要力量來自執政的共產黨內,因此包含了文革期間「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內容;而當前的中共認為「毛澤東思想」所涵蓋的範圍,只截止到1957年之前的毛澤東思想,之後的部分被認為是毛澤東的「晚年錯誤」。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8 19:45: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0000051KK004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