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話何解?

2007-02-10 8:25 am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話何解?

咩意思??

回答 (2)

2007-02-10 9:32 pm
即係話性或色情這東西只是過眼雲煙,過後一點也不會留下一樣不外如是.
2007-02-10 6:31 pm
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為三種色。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 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 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
  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看不見它,但卻能感覺得到、接觸得到,這就是聲、香、味、觸。聲音,我們的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我們的耳根卻能夠聽到 它,能夠分辨出,這是音樂聲,還是汽車喇叭聲,還是說話聲,還是喜笑怒駡聲等等。香、臭氣味,我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的鼻子能分別出來,還可以分辨出究 竟是什麼香味,蘭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鹹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見、分別不出來的,卻可以用舌頭品嘗出是什麼味道。觸是接觸,譬如冷暖、燥濕 等等,通過身體接觸,就會感覺出來。身體接觸了冷空氣,就會覺得冷;接觸了熱空氣,就會覺得熱。聲、香、味、觸是屬於“可對不可見”的色。
  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這就是“法”。法就是法塵,是六塵之一,是前面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就是我 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臭,舌頭品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們的第六識(即大腦)裏成為意 識,這就是法塵。這個法塵,既不可見,又不可對。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又從何而來呢?剛才已講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來的。六塵加上六根當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 於意根,是對各種有色境緣所產生的思想分別,是無相相,看起來屬於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動意念就有相,故也不離色法。所以,這個“色”包括我們身外、 身內的一切有相相,同時也包括心識的無相相。這一切色都不異空,因為這一切色都無自性,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沒有緣,也不能成 事。佛經裏講的空就是“因緣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說到空,前面我們已講過了。凡夫大都認為“空”為相對的空,即頑虛空和斷滅空。而佛法說的空,是色的當體即空,以諸法無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 性不同故,在“空”的認識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羅漢、辟支佛等以析法為空,大乘初門菩薩以體法為空,這都不究竟。大菩薩與佛說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 空。剛才我們講了一切色相皆因緣所生,沒有自體,故謂之空,即緣起性空。下面我們要進一步說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們講了世間的一切境物是可對又可見的色塵,所以歷歷在目。既然歷歷在目,看得見,接觸得到,為什麼又說是“空”呢?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有”嗎? 我們說,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無不都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是我們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試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樣不是通過我們大腦的構思和手足的操 作而成。大腦之所以能構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誰的功能呢?例如,我們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見到東西,看到色相,並不是眼根能看到。現代科學家也說, 眼睛不能見物,而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視神經壞了,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這話只對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腦的功能,當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死掉了,這個眼睛和大 腦還在,為什麼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呢?足見裏面還有個能看的東西,這就是佛性。大腦和眼睛猶如電線與燈泡,縱然安裝齊備,但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猶如 電,是個大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見東西。這能看東西的性能,叫做“見性”——能見之性。一旦人死了,我們所說的佛性就離開了這個軀殼,離開了這個肉 體。雖然眼睛和大腦還在,也沒有壞,但他對物已不能見了。所以,能見者謂之“見性”,能聞聲者謂之“聞性”,能嗅到香臭各種氣味者謂之“嗅性”,能嘗出酸 甜苦辣者謂之“嘗性”,等等。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性,離開性就沒有一切事物, 什麼事也做不成。
佛為什麼說了“色不異空”,又接著說“空不異色”,然後又進一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為這幾句不僅內容不同,而且所度的物件也不同,義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層次步步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為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你費盡畢 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空,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為凡夫因執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 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守在這 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 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象還是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 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為破菩薩 執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儘管現千差萬別的 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為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我們 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故我 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 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 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收錄日期: 2021-04-22 23:09: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10000051KK001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