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可参考‧如果要手術、、等,你要三思
不正常的出汗或無汗除了西醫可以檢查出的疾病外,我認為中醫有獨到的見解﹕
陰虛盜汗和陽虛自汗姜春華
本文由【 洛克中醫研究站 】 醫師 呂崇金 整理 1999/11/25
【 洛克的話 】
陰陽的觀念在中醫理論上,是比較讓人無法體會的,尤其是應用在臨床上,
更是玄之又玄,到底是什麼虛? 卻又每每見到醫師們乾脆「十全」都要大補、「
左右」也要歸,亂槍打鳥,小心打到蜂窩。
看完這篇短文,覺得看病辯證,是需要「整體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陰虛盜汗和陽虛自汗姜春華
傳統的說法是“陰虛則盜汗”,盜汗多由陰虛所致;“陽虛則自汗”,自汗
多由陽虛所致。但前人也有說:“陰虛也可自汗”,“陽虛也可盜汗”,臨床上
也確有如此情況。那麼“盜汗”和“自汗”應該如何區別“陰虛”和”陽虛”呢
?我的意見,中醫看病,往往不是憑一個証下結論的,單純盜汗自汗不能作為判
斷陰虛陽虛的標準,而應該是聯繫病者整個情況,如果見到一系列陰虛証,則這
種盜汗自汗就屬陰虛,陽虛也是如此。臨床上沒有陰虛陽虛表現的也屬常見。還
有病種不同,如陽明熱盛則自汗,不得謂之陽虛。
自汗用補氣固表、盜汗用滋陰降火無效音,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血瘀亦
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故自汗盜汗不限於陰虛陽虛。王氏之前亦有此說
。
陳菊生《診餘舉隅》說:”盜汗有血虛証,有血熱証,有少陽証,有酒客睡
中多汗証”,“自汗有心肝脾肺腎之分,又有陽虛、亡陽、衛不固、外感風濕、
內因痰火、陰虛格陽諸証,而世之遇自汗者概作陽虛治,雖曰古法,未免執一不
通。“說明自汗盜汗不可概用陰虛陽虛來統治,而要分別病種階段並從各方面聯
繫起來考慮。
http://home.kimo.com.tw/rockcmleu/252.htm
……………………………………………………………………………………….
台灣大紀元 > 副刊 > 醫療保健
自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草藥為你提供最好的中醫信息
自汗是指不因勞累、炎熱、衣著過暖、服用發汗藥等因素而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的汗出異常症狀。營衛不和、表虛不固、正氣外越等為自汗的常見原因。引起自汗的常見疾病有虛勞類、脫病類疾病,中暑、癭氣等。
臨床若對導致自汗的病種不能確定時,可以自汗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
[辨病思路]
1.本處所指的自汗,應與盜汗(睡時汗出,醒後則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跖部多汗)區別。
2.經常自汗,體質虛弱者,多為久病體虛,或為虛勞類疾病。
3.根據病史、伴隨症等進行診斷,如:
(1)怕熱、食慾亢進、頸部腫塊、眼突而多汗者,多為癭氣。
(2)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見發熱惡寒或持續低熱,關節酸痛而多汗者,應考慮痺病等。 ,(3)飢餓時,或胃切除患者於餐後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為饑厥。
(4)起病急驟,伴高熱者,多屬溫熱性外感病。溫熱病後期熱退之後,因體虛未復,亦常有自汗表現。
(5)婦女產後,自汗或盜汗不止,稱為產後汗症。
4.臨床一般不會以自汗為主訴而就診,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時,應有原發病特點,對此應全面分析,並作相應的實驗室檢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礎代謝率等,以助確立診斷。
[辨證論治]
1.肺衛不固證: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益氣固表。
2.營衛不和證:汗出惡風,肢體酸痛,頭痛,時寒時熱,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脈浮緩。調和營衛。
3.風濕犯表證:汗出,惡風發熱,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祛濕解表。
4.暑傷津氣證:發熱,口渴引飲,神志躁擾不寧,身灼熱,尿短黃,息粗氣喘,面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清暑益氣生津。
5.濕熱蘊蒸證: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清熱化濕。
6.陽脫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脈微或浮數無根。回陽固脫。
文章來源:山草藥論壇
本文網址:
http://tw.epochtimes.com/bt/6/9/29/n1470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