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屈原) 10分!!

2007-02-10 3:40 am
大約250字左右 qq~

回答 (5)

2007-02-10 3:50 am
✔ 最佳答案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是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不但不聽,反而把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

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 ( 今湖南長沙南面 ) 自盡,以身殉國。

傳說當地的人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划著船去搶救,人們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就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古人划船去救屈原,後來就衍化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衍化成為端午吃粽的風俗。

回到首
2007-02-10 3:56 am
屈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周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生平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將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則為香草,有人就因此懷疑屈原與當時的楚懷王有不可告人的關係,是現今所說的同性戀,其實此種說法並無實質根據。古人常會以這種相對的手法作比喻君臣。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其他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有人根據《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復(郢)」,認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後(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也有學者認為他根本就沒見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還有學者認為他是高壽而終,並非自投汨羅江。關於屈原的絕筆作,《涉江》、《哀郢》、《懷沙》、《惜往日》的先後順序的分歧也相當大。

屈原作為詩人,是楚辭的代表作家。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著名詩篇。


[編輯] 主要作品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屈原《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哀郢》
《懷沙》


生卒年尚有爭論,約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2-10 3:50 am
習俗:

端午節是夏季之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除了吃粽子和飲雄黃酒之外,還有著許多的民俗活動:

懸菖蒲掛白艾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魔鬼神附於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這"天中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驅五毒
古代人們將蛇、蠍子、壁虎、蜈蚣蛙或蜘蛛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掛鍾馗象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鍾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醜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後鍾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掛的門神。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象了。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香袋和蘭草湯沐浴
古時端午節,姑娘們不僅愛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為裝飾,還要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後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後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近人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裏,並在急鼓聲中划著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端陽。端是開始的意思,「五」、「午」同音,因此端午又叫端五。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所以又稱重五、重午。古代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五為陽數,故端午又稱端陽。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常聽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源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龍圖騰的祭祀節日,也有人認為是源於祭祀水神或龍神的儀式;亦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一說是紀念曹娥救父。

端午節的來源說法五花八門,但不爭的是此節日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相傳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設,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香港 愉景灣 龍舟競渡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2007-02-10 3:47 am
端 午 節

農 曆 五 月 初 五
( 陽 曆 5 月 或 6 月 )查 閱 陽 曆 日 期 >>
端 午 節 不 單 是 一 個 傳 統 的 中 國 節 慶 , 還 可 說 是 一 個 熱 鬧 的 體 育 盛 會 !

端 午 節 是 紀 念 中 國 古 代 賢 臣 屈 原 的 節 日 。 在 2,000 多 年 前 , 他 為 了 力 諫 君 主 而 自 溺 於 汨 羅 江 。 傳 說 鄉 民 為 了 拯 救 屈 原 的 身 體 , 不 斷 敲 鑼 擊 鼓 嚇 走 魚 群 , 並 且 把 子 投 進 江 中 , 以 免 魚 蝦 啄 食 屈 原 的 身 體 。 自 此 以 後 , 賽 龍 舟 成 為 了 端 午 節 的 習 俗 。


端 午 節 前 後 , 香 港 多 個 沿 海 地 區 都 會 奉 行 傳 統 習 俗 , 舉 行 龍 舟 競 渡 活 動 。 這 項 充 滿 民 間 色 彩 的 節 慶 , 近 年 已 發 展 為 國 際 化 的 體 育 運 動 , 令 賽 事 更 具 觀 賞 趣 味 。 由 漁 民 、 體 育 會 或 私 人 機 構 組 成 的 龍 舟 隊 伍 , 事 前 均 積 極 備 戰 , 鬥 志 高 昂 , 加 上 賽 事 本 身 熱 鬧 喧 囂 , 充 滿 節 日 氣 氛 , 例 必 吸 引 大 批 市 民 和 旅 客 前 往 趁 熱 鬧 。

一 艘 龍 舟 的 長 度 可 達 10 米 , 能 乘 載 20 至 22 名 健 兒 , 舟 上 刻 有 精 巧 的 圖 案 , 並 有 栩 栩 如 生 的 龍 頭 和 龍 尾 。

端 午 節 期 間 , 本 地 市 民 都 喜 歡 品 嘗 應 節 子 。 不 少 市 民 亦 會 趁 此 機 會 暢 泳 於 碧 波 之 中 , 泡 泡 寓 意 吉 祥 的 「 龍 舟 水 」 , 藉 此 感 受 節 日 的 氣 氛 。

--------------------------------------------------------------------------------------------
關於端午節的源起,歷來眾說紛紜。早於東漢末年已有探索其源流典故的記載,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戰國時代詩人屈原;近人聞一多之《端午考》則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祭祀圖騰──"龍"的活動日,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用樹葉包裹,扔向水裏,並在急鼓聲中划著裝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後來此項活動演變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後亦有學者提出端午節是由遠古越人(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新年演變而來的。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繫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http://hk.search.yahoo.com/search?ei=UTF-8&p=%E7%AB%AF%E5%8D%88%E7%AF%80&fr=FP-tab-web-t&meta=rst%3Dhk
2007-02-10 3:43 am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編輯]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
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
稱為「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業社會時期祈求豐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奠活動,從農曆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男人摔跤,女人洗頭。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等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活動。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韓國文化財團在2000年提出申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想法。韓國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正式提出申請。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

假日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香港、澳門

相關報導
2005年6月11日端午節,中韓兩國的民俗專家、學者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韓國的民俗學者希望藉助中國兩千年的端午節歷史底蘊,共同商議將端午節申報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目前韓國單方面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祭。
在端午節的故鄉汨羅市,停辦了6年的汨羅國際龍舟賽於2005年6月11日重新開始,共有11個國家參加比賽,包括來自韓國的留學生組成的韓國隊。
中華風俗端午節
中韓兩國端午節聯合申遺遭至反對 前途未卜(國際先驅導報)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ndex.php?titl e=%E7%AB%AF%E5%8D%88 %E8%8A%82&varian t=zh-tw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52: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9000051KK030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