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語源
此詞由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所創造。原語「引き篭り」直譯為「移開、封閉」之意。
[編輯] 被冷落原因
日本以及東亞其他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例如中國大陸的城市、香港、台灣、南韓等)的社會經常給予青少年一些壓力,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無用。這些壓力有很多的來源。
日本以及東亞先進地區的青少年最擔心的是在教育制度下的表現,東亞教育以填鴨式教育為主,加上傳統觀念認為學歷高才有出息,形成升學主義,他們覺得家長和社會施予不少壓力。有一些極端例子指出這種壓力自幼兒園時期便開始產生,因為他們得要通過考試才能進入最好的幼稚園,繼而進入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以至大學。在日本,大多青少年在高中後會花一年時間應付大學入學試。聲譽越好的學校,成功進入的難度越高。香港、台灣聲譽好的學校亦競爭很大。
當高中或大學畢業,他們要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他們多數只能找一些兼職工作,這些工作入息不多,根本不能夠負擔個人及家庭開支,更遑論成家立室。
其他壓力來源還有因一些原因而受到同學的欺負又或者排擠,例如過肥、學業或體能表現、財富以及種族。有些人因為欺負別人而受到懲罰,這使他們的家庭帶來羞辱。
[編輯] 遭冷落的表現
當他們感覺到外間的壓力,可能會害怕面對一些社交場合,他們會選擇逃避以減少外間所給予的壓力。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自己關在睡房或其他房間好一段時間。他們多數都很少朋友。而他們在日間的時候會抱頭大睡,到了晚上便會花時間看電視、玩電腦遊戲又或上網瀏覽,甚至有隱蔽青年沉迷觀看色情電影。
以這些方式拒絕參與社交場合或達到他們的期望使隱蔽青年變成極端例子,又或者轉化成「寄生單身者」。這些人看見都是因為拒絕與社會接觸所造成的。
在隱蔽青年把自己關在房間前通常會受到社會的冷落,他們會表現得不快樂,沒有朋友,自己常常感覺到有種威脅在身旁,害羞以及少與人談話。他們經常在學校內遭到欺侮,又受到學校及家庭的壓力,最後被迫淪為隱蔽青年。
[編輯] 家長的反應
隱蔽青年常常被家人認為只是家事,有很多父母都會先觀望一段長時間才會去找尋社工或心理學家的協助。在東亞,大部份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教育和照顧子女,所以父親常會將問題推卸到母親身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只是靜待一段時間作觀望,希望他們被稱為隱蔽青年的子女情況會自然地有所改善,父母太多認為這是隱蔽青年的必經之路,認為等待一段時間子女就會自然重投社會。但亦會有少數父母會強迫他們的子女去重投社會。
對日本家庭來說,家中有個隱蔽青年往往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致令家醜不欲外揚。學校或社會工作者間會查問,但卻很少介入事件。近年來,由於媒體廣泛報道與關注,隱蔽青年的案例被視為社會病態,且與精神病扯上關聯,因此帶來的羞恥感令不少家庭都將家裏有「隱蔽青年」孩子的事盡量掩飾,令他們更遲為孩子尋求外界的協助。
[編輯] 治療
對於治療隱青的方式主要分為日本的觀點和西方國家觀點。日本學者一般建議靜候他們重回社會,而西方醫生會建議主動要求他們加入社區,在必要時強逼他們。
在過去數年,「隱青支援」以各自的形式和理念在日本蓬勃起來。除此之外,一般來說會以兩種模式作治療。第一種是以提供心理治療予有關隱青,這是由於大部分隱青家屬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深,從而過份緊張。另一種見解是把隱青問題視為社會問題而非心理疾病。除了正規醫療外,有關隱青會被送住到跟其他治療中的隱青共住,以便自日常生活中學習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及恢復與人共處的技巧。同時這個方法可使他們明白不只自己是隱青,事實證明亦較成功。
雖然越來越多醫生及診所專門幫助治療隱青,社會上隱青及其家人仍深感一般社區對隱青危機反應過慢,同時亦缺乏一個完整的制度去解決這個問題。
[編輯] 全球情況
雖然總括而言,這些都只能套用東亞地區,這些地方的教育政策給予學生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西方青少年亦感受到外間所給予的壓力或者同儕間的欺負,這些情況與隱蔽青年的情況差不多。最嚴重的情況就會釀成血案,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15人死亡、24人受傷的科倫拜校園事件[來源請求]。
據日本心理學家估計,日本目前約有100萬個隱蔽青年,最年幼的甚至只有13歲,有的已經關在房裏長達15年,男性佔八成。現時香港約有18457名10至24歲隱青,佔全港青年人口2.1%,數目比05年只得6000名增加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