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生平
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
1918年至1924年間先後任京師公立第17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現方家衚衕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北京一中教員。在此期間,老舍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說:「『五四』給了我一個新的心靈,也給了我一個新的文學語言。……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注1)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倫敦會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學習並參加宗教服務。1922年接受洗禮。同年在南開中學的一次講演中他說:「為了民主政治,為了國民的共同福利,我們每個人須負起兩個十字架——耶穌只負起一個:為破壞、鏟除舊的惡習,積弊,與像大煙癮那樣有毒的文化,我們必須預備犧牲,負起一架十字架。同時,因為創造新的社會與文化,我們也須準備犧牲,再負起一架十字架。」
赴英講學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學系任華語講師,教導英國人認識中國的官話和中國古典文學。業餘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1929年夏季,離英,途經新加坡並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並開始創作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後任教於濟南的齊魯大學和青島的山東大學。其間創作了《貓城記》、《離婚》、《老舍幽默詩文集》、《駱駝祥子》、《文學概論講義》等作品。
抗日戰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老舍離別家小奔赴國難。1938年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於武漢成立,老舍被推為常務理事和總務部主任,同年隨文協遷到重慶。自此主持文協工作直至抗戰勝利。抗戰期間老舍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為抗日做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運用各種文學體裁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抗戰結束後,老舍於1946年3月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寫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2月應周恩來委託文藝界之邀回到北京。回國後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自1950年起老舍寫下了以話劇《龍鬚溝》為代表的大量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歌頌共產黨。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同時期創作的話劇《茶館》是體現老舍文學語言藝術的巔峰之作。
文革迫害
1962年開始,許多文藝作品遭到批判,老舍停止了《正紅旗下》的創作。1965年3月-4月,老舍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回國後,將旅日見聞寫成長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開信》,但沒有獲准發表,老舍只得被迫停筆。此後老舍試圖參加文藝工作隊,想通過寫快板、相聲等,來宣傳計劃生育、科學種田,也未獲批准。1966年春季,老舍獨自前往北京郊區順義縣以養豬而聞名的陳各庄,跟那裡的農民生活在一起,準備寫科學養豬的快板。
江青批鬥:「老舍每天早上要吃一個雞蛋,是一個資產階級作家」,自此,老舍由「文藝工作者」轉變為「反革命份子」。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紅衛兵綑綁之後,整批帶往國子監孔廟批鬥,在震天的「打倒反革命份子」口號聲中,跪著被輪番毆打3小時,期間老舍因不滿身上所掛的「反革命份子」字樣,而稍有反抗,被斥為「現行反革命」,被繼續毒打至深夜,而後又抓到派出所去交由警方訊問。晚間,遍體鱗傷的老舍,在妻兒的作保之下,終於被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繼續到警察單位報到。第二天,老舍沒前往派出所,獨自前往太平湖,在那裡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深夜時刻,投湖自殺。同日,老舍家聚集來了許多紅衛兵,老舍之子舒乙在恐懼當中,偷偷從家中後門逃走,手中拿著父親的血襯衫,找周恩來請求保護。25日清晨,老舍的屍體被發現。26日,舒乙拿著北京市文聯開出的死亡證明:「我父舒舍予自絕於人民,特此證明」,老舍遺體得以火化,按照「上面」的規定,不准留骨灰。
恢復名譽
1978年初,在鄧小平的批示下得到平反,徹底「恢復名譽」,隨後在社會上漸漸掀起了老舍熱潮。同年6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老舍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作家茅盾致悼詞,為老舍平反昭雪,恢復其「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悼念許久。象徵性的骨灰盒裡面,放著老舍使用過的鋼筆、毛筆、眼鏡和茉莉花茶。
文藝創作
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這兩部作品現已列入中國初高中語文必讀書目,和大學中文專業必讀書目。《茶館》也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高中華文文學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認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對滿族的隱含的、深沉的、難以言語的真摯的感情。
家庭
夫人胡絜青,著名畫家。1931年7月於北京與老舍結婚。
長女舒濟,老舍紀念館館長。
兒子舒乙,原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次女舒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三女舒立。
作品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另有一說為900萬字)以上的文學作品,文革期間亦漏失了一些尚未發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