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bniz的生平(中and英)

2007-02-09 4:00 am
Leibniz的生平(中and英)

回答 (2)

2007-02-09 4:05 am
✔ 最佳答案
生平簡述

Leibniz 在 1646 年誕生於德國的 Leipzig(萊比錫)。他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法學與道德哲學的教授。當他 6 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少年的 Leibniz 在學習的路途上幾乎沒有人指引他。這個小男孩所有的就是父親留給他的一個書的世界。一位聰慧而早熟的孩子,在約 8 歲時就自學拉丁文,12歲時開始學希臘文。這使得他沒有什麼困難就可以使用父親遺留下來的豐富的圖書館。泡在書海中,使他獲得了廣泛的古典作品之知識。他有能力閱讀幾乎所有的書,閱讀變成終身的興趣,這使他也讀了大量的壞書。後來 Leibniz 寫道:


當我還很年輕時,就開始認真思考各種問題。在15歲之前,我常常獨自一個人到森林中去散步,比較並且對照 Aristotle 與 Democritus 的學說。
Leibniz 在15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選讀了宗教、哲學及初等算術,也聽了歐氏幾何的課,不過對幾何他並沒有投入。他試圖自己研讀 Descartes 的解析幾何學,但是對他來說似乎難一點。在17歲時,他提出一篇哲學論文,而得到學士學位。那年夏天他到 Jena 大學參加數學班,然後又回萊比錫大學攻讀邏輯、哲學與法律,次年就得到碩士學位。20歲寫出一篇優秀的組合學論文,但是由於他太年輕以致於萊比錫大學拒絕頒授給他博士學位。於是他轉到 Nuremberg 的 Altdorf 大學,並且在1667年(21歲)得到哲學博士學位。

完成學院工作後,他進入政治界,服務於 Mainz 政府。在1672年到1676年這段期間,由於外交任務的關係,他被派往法國的巴黎。在巴黎他遇到了當時歐洲大陸最有學問的 Huygens(1629~1695),激起他對數學的熱情,並且創造了微積分,使得在巴黎的四年成為他一生當中數學原創性的顛峰時期 (the prime age of creation),比美於 Newton 的1664~1666年這段時間。

Leibniz 在1680年給朋友的信裡,回憶他在1673年於巴黎遇到 Huygens 時所受到的啟發,他說:


那時我幾乎沒有多少時間研讀幾何。Huygens 給我一本他剛出版的關於單擺的著作。當時我對於 Descartes(笛卡兒)的解析幾何與求面積的無窮小論證法一無所知,我甚至不知道重心的定義。事實上,有一次跟 Huygens 討論時,我誤以為通過重心的任何直線必將面積平分為二,因為這對於正方形、圓形、橢圓形以及其它某些圖形顯然都成立。聽到我的話,Huygens 開始笑了起來,他告訴我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真理的。受到這個啟發,我非常興奮,在未徹底讀過歐氏幾何的情況下,我開始研讀高等幾何……。 Huygens 認為我是一個好的幾何學家,比我自估的還要好。他又交給我 Pascal 的著作,要我研讀。從中我學到了無窮小論證法、不可分割法以及重心的求法。
巴斯卡的著作給 Leibniz 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讓他靈光一閃,突然悟到了一些道理,逐漸地經營出他的微積分理論。

Leibniz 在1676年回到德國,於 Hanover 地方當政府的顧問與圖書館長,長達四十年之久。雖然他的職業是律師與外交官,但是他多才多藝,對各方面的學問都有極濃厚的興趣,並且以哲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由於他的極力鼓吹,柏林科學院才得以在1700年成立。
2007-02-09 4:44 am
=============================================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also Leibnitz or von Leibniz)[1] (July 1 (June 21 Old Style) 1646 – November 14, 1716) was a German polymath who wrote mostly in Latin and French.

Educated in law and philosophy, and serving as factotum to two major German noble houses (one becoming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while he served it), Leibniz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Europea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of his day. He occupies an equally large place in both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e invented calculus independently of Newton, and his notation is the one in general use since. He also invented the binary system, foundation of virtually all 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s. In philosophy, he is most remembered for optimism, i.e., his conclusion that our universe is, in a restricted sense, the best possible one God could have made. He was, along with René Descartes and Baruch Spinoza, one of the three great 17th century rationalists, but his philosophy also both looks back to the Scholastic tradition and anticipates modern logic and analysis.

Leibniz also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physics and technology, and anticipated notions that surfaced much later in biology, medicine, geology, probability theory, psycholog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 also wrote on politics, law, ethics, theology, history, and philology, even occasional vers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is vast array of subjects are scattered in journals and in tens of thousands of letters and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To date, there is no complete edition of Leibniz's writings, and a complete account of his accomplishments is not yet possib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ibniz

=============================================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涉及的領域及法學、力學、光學、語言學等40多個範疇,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明微積分,而是微積分中使用的數學符號,因為牛頓使用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比萊布尼茨的差。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他的專長包括數學、歷史、語言、生物、地質、機械、物理、法律、外交等領域。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


生平

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薩克森政府供職,父親是Friedrich Leibnütz ,母親是Catherina Schmuck。長大後,萊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習慣寫成"Leibnitz"。晚年時期,他的簽名通常寫成"von Leibniz"。死後,他的作品才公諸於世,作者名稱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 。但沒有人確定他是否有貴族的名堂。

萊布尼茨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氏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圖書館。12歲時自學拉丁文,並著手學習希臘文。14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唸書,20歲時完成學業,專攻法律和一般大學課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關於哲學方面的書籍,書名《製品的藝術》(On the Art of Combination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88%E7%89%B9%E5%BC%97%E9%87%8C%E5%BE%B7%C2%B7%E5%A8%81%E5%BB%89%C2%B7%E8%8E%B1%E5%B8%83%E5%B0%BC%E8%8C%A8

=============================================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40: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8000051KK032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