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原名鄧希賢,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男,四川廣安人,中國政治家。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作是中國優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81年至1990年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他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官方稱為黨和國家第二代領導核心。他一生從來不曾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頭銜(僅在五十年代曾擔任黨的總書記——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是毛澤東),但他被認為是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以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的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他被中國官方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政策幾乎影響到了20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他共有8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雲人物」(1978年和1985年),能有此殊榮的,只有邱吉爾、艾森豪等少數幾位世界領導人。
第一次下臺
1931年8月,鄧小平被派往江西瑞金擔任黨委書記。剛到任時就憑其出色的調解能力和裁決能力平息了當地政治迫害性質的肅反運動。不久,瑞金成了蘇維埃政府的「首都」,鄧小平離開了黨委書記的職位,而成為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還擔任過紅軍報紙《紅星》報主編。1932年初,他被派到會昌擔任縣委書記,很快在那裡擴展了共產黨的組織。隨後又擔任了江西省黨的第一書記的職務。鄧小平積極推行毛澤東的「富農路線」,組織地區性的武裝力量,是當時黨內毛澤東的支持者之一。鄧小平此後也長期是毛澤東親密的戰友之一,他與周恩來的關係也非常好。
1932年夏天,鄧小平迎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他與在會昌認識的金維映結婚了。1933年,鄧小平被第一次打倒。李維漢等左傾勢力抨擊羅明、鄧小平的政治路線,實質是批評毛澤東的戰略方針。鄧小平被一步步剝奪權力,從省黨委書記的職位上被撤職。鄧小平迫於壓力,做出了自我批評,並被關進了拘留所。而他的第二任妻子金維映也與他離婚,而與李維漢結了婚。
不久鄧小平從拘留所放了出來,並且被派到處於前線的南村擔任觀察員。半個月後又被調回紅軍的總政治部。隨後派他去紅軍軍事學院教課。很快,他又恢復到了4個月以前的政治地位。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紅軍在1934年10月被迫長征。長征初期,鄧小平負責出版《紅星》雜誌。年底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鄧小平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被正式選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和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這次會議也決定了鄧小平將來的政治道路。
1935年4月,鄧小平被派到第一方面軍主持宣傳部的工作,中央秘書長的職務則交給了劉英。在黨內同張國燾的分裂發生後,鄧小平承擔了了紅軍右翼方面軍的重要工作。1935年10月29日長征部隊到達陝西北部時,鄧小平患上了嚴重的瘧疾,經過靜心的休養和很好的照料才得以擺脫生命危險。
個人生活
鄧小平一生共結過3次婚。但是只有最後一次與卓琳的婚姻才有了自己的孩子:
大女兒鄧林1941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
大兒子鄧樸方1943年出生,在文革中導致下半身癱瘓,一直致力於殘疾人的福利事業。在80年代後期是腐敗的"官倒"康華公司的負責人。
女兒鄧楠1947年出生,原科技部副部長。
女兒鄧榕(小名毛毛)1950年出生,著有《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
鄧質方1952年出生
鄧小平是橋牌好手,打牌時雖然不愛賭錢,但是非常守規矩,輸了也能和其他人一樣鑽桌子。此外,他的煙癮很大。世界著名的橋牌冠軍楊小燕說:「在牌桌旁,可以感到鄧是一個偉人。他的打牌技術是又穩又精。」
學生運動
當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時,鄧小平對中國在政治領域的開放十分謹慎。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人開始更多地接觸西方民主人權思想,很多知識分子開始公開提倡人權與民主,許多學生更是通過各種形式表達這方面的訴求。對與這些主張和活動方式鄧小平是明確反對的。他公開批評這些行動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並堅持認為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而應繼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表示反對學生遊行,認為中國發展需要社會穩定,「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再來一次折騰」。
這次事件的結果是,原本被鄧小平選定為接班人的胡耀邦在1987年1月下臺。胡耀邦被指沒有對遊行採取有效措施,而之前他的很多政策已經被鄧小平認為是有縱容自由主義傾向。他的職務由鄧小平另一位助手趙紫陽接任。黨內堅持左的一套的勢力,利用胡耀邦下臺的機會,掀起一股反右浪潮,實際是要把改革開放反掉。鄧於1987年4月30日放言:左是主要危險,擊退了左的一次反撲。
這次的政治事件很快就平息了。1988年中國人普遍討論的已經不再是自由化,而是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1989年4月15日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胡耀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4月15日當晚,北京的學生就開始舉行各種悼念活動。4月17日學生們來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圈,事件很快就演變成另一場更大規模的遊行活動。4月22日官方的悼念會舉行,鄧小平等全體中國高層領導人出席,但是學生們就不被允許進入人民大會堂,而只能留在廣場上。 4月26日,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又被稱為四·二六社論),由於人民日報在中國官方輿論的權威地位, 這個社論在當時引起了遊行參與者廣泛的憤怒,反對和恐懼。據稱將這次風波定性為動亂是鄧的決定,也有人認為鄧受到了當時向他報告事件動態的高層領導人的影響。總的來說,由於互不信任和缺乏理性,學生和官方的失敗互動使整個局面走向不可控制。
6月4日凌晨,軍隊開入廣場,強行清場。這被認為是鄧小平的決定,很多史學家認為六四天安門事件是鄧小平晚年的遺憾,令他改革的形象受到損害。但是也有人認為鄧小平的決定是不得已作出的,例如經常被拿來與鄧小平比較的新加坡的李光耀就曾公開讚揚鄧小平甘冒政治風險通過流血鎮壓學生來維護政權穩定,持續中國經濟發展而不是又走政治鬥爭的老路。
六四事件導致鄧小平的另一個接班人趙紫陽(以及原定接任趙紫陽的胡啟立)也要下臺,繼任人問題又浮上水面。鄧小平在改革派與保守派中作出妥協:他決定不在現有的北京高層中選擇一名接班人,而是從上海召來當時的市委書記江澤民任總書記,江從此成為中共下一代領導核心。
當時,總書記的人選有兩個:天津的李瑞環,上海的江澤民。江任總書記,在5月31日或這之前就決定了(鄧小平文選3--301頁)。不久他又將年輕的胡錦濤提升成為政治局常委。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
鄧小平
軍委主席
1981年 – 1989年(中共)
1983年 –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性別: 男
政黨: 中國共產黨
出生: 1904年8月22日
四川省廣安縣
逝世: 1997年2月19日
北京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7%E5%B0%8F%E5%B9%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