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人計時,只根據天色把一日劃分為若干時段,如天將亮時為昧旦,日出為晨,太陽正中時為日中,日落之後為黃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後來,又將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即十二個時辰。《左傅‧昭公五年》杜預《注》,載有十二時辰的完整名目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十二時辰始於秦代。漢武帝時,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時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雞鳴、平旦……。每一時辰又分為兩個小時段,如子時為子初、子正,丑時為丑初、丑正……。這樣,一晝夜十二時細分為二十四小時,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時為夜間十一時至一時,丑時為一時至三時,寅時為三時至五時,餘此類推。不過十二時的概念,後世仍沿常用。
下午 1:30 是 未時
十二時辰和現代時段對照表
&n bsp;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時辰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現代時段〈時)
23
︳
24
24
︳
1
1
︳
2
2
︳
3
3
︳
4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0
10
︳
11
11
︳
12
12
︳
13
13
︳
14
14
︳
15
15
︳
16
16
︳
17
17
︳
18
18
︳
19
19
︳
20
20
︳
21
21
︳
22
22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