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淨空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949.htm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節錄版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一句是總綱。「我」是阿彌陀佛的自稱。「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就是說:他如果成了佛的話,他的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總說,下面要分別細說。
簡單地講,這裏的無比的殊勝,就是「十念必生,往生不退」。這是十方所有一切佛剎所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有個好處,它不退轉。不但不退轉,而且圓證三不退。這是一切諸佛剎土所沒有的,而且是真正難以相信的。不退轉已經很難了,圓證三不退就更難了……圓證三不退就等於觀世音菩薩,等於文殊、普賢。一個凡夫,念幾天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一下子就提到等覺菩薩,誰相信呢!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啊!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裏叫作極難信之法。這麼難信之法你為什麼會相信呢?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你修這個法門的善根種子成熟了。不然的話,你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也不可能相信。第二個因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所以,這個法門絕對不是普通法門。
念佛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905.htm#a02
一、求生極樂的理由
二、往生極樂的條件
三、求生極樂的利益
今天,我要為各位介紹念佛法門。念是心念、想念、憶念,稱念,佛是佛的名號。佛的名號很多,十方三世都有佛,我們最熟悉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還有,晚課所誦念的八十八佛,究竟應該念那一尊佛的聖號呢?在道理上說:念那尊佛的聖號都可以,都有功德,但,如果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希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要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不但特別為我們的苦惱眾生,創造一個美妙極樂的世界,還發願親自來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淨土。所以,不止大慈菩薩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大勢至菩薩亦說:「念佛三昧,最為第一。」
二、往生極樂的條件
求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需要具備正行與助行。
(一)念佛正行
念佛法門的正行,可分為往生的資糧,念佛的類別,以及念佛的方法,三點來說明。
(1)往生的資糧
往生的資糧,是信、願、行。求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深信,切願,實行三種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1.信:信是信受,佛法大海,非信莫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特別是念佛法門,更要深信。
深信十方諸佛,所稱讚的極樂國土,真實存在,并非假設,應當發願,求生彼國。
深信一心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雖然極樂國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但憑佛力慈悲攝受,一稱佛號,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接引往生。
深信往生極樂國土,即得不退轉,因為極樂國土,環境特別,助緣殊勝,不止常得見佛聞法,而且水鳥行樹,皆宣法音,晝夜六時,耳濡目染,無非佛法;恒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相策勵,唯進無退,加以壽命又長,一生即可以成辦佛事,蒙佛授記,補佛之處。
2.願:願是志願、發願、願力,信心既深,還要立志發願,無願不生。釋尊在阿彌陀經中,再三勸導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願貴在志誠懇切,更要堅固。悟徹大師說:「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因此,念佛求生極樂國土的人,一定要發願深切。願離娑婆世界,願生極樂國土;願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願佛慈悲攝受,親來接引;願生淨土,即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願再來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靈峰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可見深信切願,對於求生淨土,是非常的重要!
3.行:行是實行,既深信佛語,決意發願,求生淨土,就要繼之以實行,一心念佛。念佛可以分為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實相念佛等四種。
持名念佛:一定要三業清淨,口念佛號,心止散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日夜無間。如是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必得一心不亂。
觀像念佛:是用恭敬志誠的身心,面對佛像,口稱佛號,眼觀佛像,意想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殊勝;如是三業專精,稱念不已,日久功深,亦得一心不亂。
觀想念佛: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修十六種觀,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以及九品往生,種種勝境,令心專注堅住觀中,想念不移,開眼閉目,勝境不失,即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
實相念佛:是心口相應,念念無間,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即心即佛,心佛一如,心佛無二。由於稱性起念,深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的佛,亦不可得,而不執著有;但能念之心,靈明覺照,所念的佛,歷歷分明,亦不落於空;空有都不著,能所兩相亡。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是名實相念佛,此即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三昧。
至於念佛的方法很多,綜合而言,大概有以下十種:
*極力建議詳見
http://book.bfnn.org/books2/1905.htm#a02
一高聲念
二低聲念
三默念
四定時念
五閉關念
六攝心念
七隨時念
八記數念
九調息念
十臨終念
(二)淨業助行
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願行外,還要兼修眾善,回向發願,作為助行。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教導韋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極樂國土,當修十種淨業。
*極力建議詳見
http://book.bfnn.org/books2/1905.htm#a02
一孝養父母
二奉事師長
三慈心不殺
四修十善業
五受持三皈
六具足眾戒
七發菩提心
八深信因果
九讀誦大乘
十勸進行者
修以上十種淨業,亦即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還要發三心。三心是: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專心念佛。積聚無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廣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亦即以念佛法門,勸進行者。宏願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發願,願與眾生,同登極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綜上可知,念佛法門,說難不難,上智下愚,忙碌清閒,僧俗皆可,老少咸宜;說易不易,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的正行外,還要持戒修善,發三心,修三福,作為助行。具足正助二行之外,更要發願回向,然後可以決定往生。
所以,我們無論是打佛七,或是平常念佛,最後一定要回向。甚麼是回向呢?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志願與目的,就是回向。回向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回事向理,二是回因向果,三是回自向他。
無論是持名念佛,或是觀像、或是觀想念佛,都是有能念的我,以及所念的佛,在事相上有所表現。至於實相念佛,則能所雙亡,內外空寂,心佛一如。念佛的人,若能由事相念佛,至一心不亂,進而證入理性一心不亂,就是回事向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稱念佛號之因,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不退轉,得一生補佛之處,終證佛果菩。念佛人將因中持戒念佛,正助二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
將自己持戒,念佛,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極樂。如往生論說:「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是回自向他。
我們能夠將正助二行所有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發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同證佛道。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淨土。
做人很苦﹐怎樣的人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
做人是很苦,樂少苦多,縱有少樂,便得意忘形,以樂感苦,或受苦時痛不欲生,但尚於健忘,轉眼又再作惡因,感來苦果,無有智慧,以此苦無盡時,猶處火宅。
怎樣的人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
《無量壽經》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前,觀法界眾生難有出離之日,大悲心切,為利益眾生,於世自在王如來前發四十八大願,滿足五劫思惟,累功積德,究竟成就清淨莊嚴勝妙超絕廣大圓滿的極樂世界,以此成佛,號阿彌陀,為滿足本願度眾生,令信願者至心稱其名號,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其人前攝引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是佛法的淨土法門,稱特別法門,橫超法門,其特別處在承阿彌陀佛本願之力結合眾生願生之力,往生極樂世界,又稱他力法門或稱二力法門,其剛要在“信、願、行”,但如何做到真信、切願、行持、這就看行人的生死心、出離心、求生心切不切了。怎么樣才
能做到相應,了解經論外,要具有懺悔心(已作、現作、未作)消除業障,省已惡(在日常生活中自省過錯,認識在這五欲界業與共業中無不是墜落之緣,若不緣彌陀之力,難有出離之日。)欣厭二行(欣慕極樂之樂,安穩滿足。厭離沙婆之苦,苦莫能喻)。認真念佛,努力斷疑,真信切願,求生極樂。
淨土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註>
轉之《西方淨土》論壇
--------------------------------------------------------------------------------
《信願行》在淨土三經中,有兩個出處,一個在彌陀經中,另一則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中談到《信願行》,主要是講眾生的發心行持,在大經,則站在彌陀的救渡邊,來談佛迴向的大信、大願、大行,如何將二者連結,進而得法益,這是修學淨土法門蓮友,不能不知的重要課題o
末學先說彌陀經,幾乎修淨業蓮友,都是先接觸此經,此經還是寺院中的早晚課,淨土三經,按佛宣說時序,此經是最後說,而且是佛不問自說,經文也是最簡短扼要,此經對淨業行人而言,最殊勝之處,就是歸納出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只要依之無不往生o
《信》在彌陀經中,先出現在六方佛出廣長舌相,勸眾生信受彌陀救渡功德,經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六方佛讚嘆勸信文,是在本師佛宣說完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以及眾生如何往生的方法,有了去的地方,更有了去的方法,地方是極為殊勝,方法又是如此簡易,故宇宙一切諸佛,必當勸信欲往,此也成就此經,六方佛勸信文o
再接著的眾生勸願文中,又再次勸勉眾生起信發願,生彼國土,本師佛重申,正代表佛渡眾的悲心,持易行之方,得大功德利益,故會重申此志o
最後文到流通分,六佛與方本師佛咐囑難信文,做為本經歸結,文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又說「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經文首段,先由六方佛讚嘆本師佛,在此濁惡世成佛,為眾宣此難信法,是極難之事,為何難?難在那?文意已明白告訴我們,一眾生濁惡所以難信,二此法殊勝才會難信,善導大師二種深信,就是在明宣此意o
故任何淨土信眾一生,都要不斷強化二種深信意念,要信自已濁惡,就要常省察身口意十惡業,要明了此勝法,就要清楚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大行、大願、大信,唯有朝此二大課題,不停行解,才會深信此難信之法,這也正是六方佛為流通此法門的悲意本懷o
經文流通分第二段,本師佛再次重申此意,本師佛與一切諸佛,皆是有志一同,為宇宙貧苦罪惡眾生,同宣此極難信之法,有緣眾生,能遇此法門,干載難逢,當歡喜信受o
當眾生初信此法門,可能尚無發願往生,或往生意願不高,當信心尚浮,不是深信,那就必要喚起眾生發往生願,淨宗早晚課的發願迴向文,就是在勵眾生,願生西方o
彌陀經中首次出現勸願文,是在經文講完西方國土與聖眾莊嚴,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o西方淨土除莊嚴外,最重要就是聖眾多不可計,各處各地皆是善知識;此濁惡世,不要說環境差、又濁穢,明佛理的知識稀少,就連投身慈善公益的行人,都少有;西方淨土大學設備建設一流不說,而且還具備最多最好的師資,二相比較,本師佛當然要勸發願往之心o
經文第二次講到《願》,就在述完往生易行妙法後言「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前文提到西方淨土學校建設的好,師資又优良,那想必是難去吧!剛好相反,又非常容易去,大經說《易往》,罪惡凡夫、愚劣眾生願往稱名,無不往生,故如此大功德利益,本師佛再次勸眾生發願往生o
經文最後再提到勸願文,是在六方佛護念勸信文後,經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此勸願文,不但是結勸文,更還彰顯《發願》眾生,可得非常殊勝的果德,那就是《不退轉》,也就是必定成就成佛意o
前文提到西方淨土學府,不但是字宙建的最好的,師資又一流,又非常容易進去,那想必很難畢業吧!本師佛深知我們疑慮,故在最後結勸文時,很明白告訴我們,任何心意堅定,願往眾生,已經步上成佛之路,永遠不再退墮,換世俗意,就是願往之人,各各修學成就,拿到成佛的畢業證書,真的!再也找不到比念佛法門,還簡易殊勝了!眾生再不發願生心,可見有多傲慢、愚痴,唉!我們就是如此愚昧,在三塗六道遊蕩干百萬億年,而不知此淨妙易行門,可悲啊o
有了《信願》,那必定要《行》,真的信願發起,也必具篤行,否則何以得彌陀願力攝取不捨o
彌陀經中本師佛教導我們,一條《易行》大道,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切經言行持,簡明易行、成就又高,無過此經,聖覺和尚云「夫根有利钝者,教有渐顿;机有奢促者,行有难易。当知圣道诸门渐教也,又难行也;净土一宗者顿教也,又易行也。所谓真言止观之行,猕猴情难学;三论法相之教,牛羊眼易迷。然至我宗者∶弥陀本愿,定行因於十念;善导料简,决器量於三心。虽非利智精进,专念实易勤;虽非多闻广学,信力何不备。然我大师圣人,为释尊之使者,弘念佛一门;为善导之再诞,劝称名一行。专修专念之行,自此渐弘;无间无馀之勤,在今始知。然则破戒罪根之辈,加肩入往生之道;下智浅才之类,振臂赴净土之门。诚知∶无明长夜之大灯炬也,何悲智眼暗;生死大海之大船筏也,岂烦业障重。倩思教授之恩德,实等弥陀悲愿。粉骨可报之!摧身可谢之!」,故眾生能持此易行,受大法益,全依佛大悲本願力故o
文言《聞說阿彌陀佛》,什麼是《聞說彌陀》?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言《就人立信》,就是依淨土善知識之教導,了解淨土三經真實義;講的再簡明,就是了解彌陀發弘願,濟助救渡貧苦眾生的悲意本懷o
又說《執持名號》,《執》專一不雜,《持》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o這裡干萬不要誤會,這不是要求,日日時刻分秒,皆是一句佛號o人是妄念紛飛的眾生,也要工作營務,養家活口,當然無法念念佛號o此《執持》意,是唯以《名號》為重,融入生活,如工作難念,則下班時念,不廢早晚課,佛珠攜於手,閒空就持珠念佛,有佛一、佛七因緣也勇於參加,一生唯行此法門,絕不滲雜,至死不渝,就是《執持》意o
淨土法門這二大行要,皆要盡一生勤行,故經續說「若一日至若七日」,這不是只限七日,這是指持續意,眾生持續奉行,就能得殊勝大利益《一心不亂》,善導觀經疏「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o
能得一向金剛深信,經結說,此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西方聖眾必定來迎,令行者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報土o
眾生能願生、稱名、得深信,到往生西方安養,最後修得圓滿佛道,這全是彌陀因地誓大行、發弘願,欲救渡貧苦眾生,而成就,當我們了解眾生《信、願、行》,應更上層樓,去深入了解,阿彌陀佛到底為我們付出了什麼?而大利益於我等,這就是彌陀的《願、行、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