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在中法越南戰爭中,中國並非大勝法國,中法雙方最多只是互有勝負。
1884年7月戰爭爆發後,法國海軍迅速取得制海權,法將孤拔領法國海軍進攻福州馬尾船廠,只需數十分鐘就摧毀馬尾船廠、炮台以及整支閩洋艦隊,之後法軍攻佔台灣基隆,雖然在淡水(滬尾)一役法軍被駐台湘軍淮軍及台灣本地團勇所敗,令法軍不能順利佔領台灣,但法軍之後佔領澎湖群島,海上封鎖台灣,而福建、浙江對開的海面,都由法軍控制,只是法國怕列強干涉而不敢下令海軍北上威脅北京,所以在海上,中國在中法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
中國在中法戰爭取勝主要是在陸上。其實在戰爭初期法軍在陸上都佔上鋒。當時法國已控制越南絕在部份國土,最初中法在越南北部近中國邊境互有勝負,至1885年2月,法軍攻陷諒山及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廣西大鎮,而西路法軍也大敗黑旗軍及滇軍,中國方面此時得到老將馮子材來援及統一指揮,重整旗鼓,加上法軍輕敵,中國軍隊才成功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繼而收復諒山,而黑旗軍也在西路發難,法國陸軍陷於困境。
綜合上面的戰爭形勢,中國雖在鎮南關大捷後士氣大鎮,令法國在越南北部的陸軍陷於苦戰,但越南大部份早已落入法國人手中,而台灣依舊被海上封鎖,法國艦艇依然控制東南沿海,所以中法頂多憑鎮南關大捷取得較多要求復開和談的籌碼,戰爭形勢仍非常嚴峻,說中法戰爭中國大勝法國,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而且當時日本也乘中法戰爭,煽動朝鮮親日派發動政變,中國也派兵入朝鮮協助平亂,中國可能會出現兩面受敵的局面。
所以以當時形勢,和談是對中國有利,加上法國內閣因鎮南關大敗而倒台,中國不得不與找著法國國內政局不穩的機會,以最佳時機與法國和談。
後來中法的天津和約,其實是鴉片戰爭後中國與外國多個條約中較為合理的。法國海軍放棄對台灣的海上封鎖,及撤離台灣基隆及澎湖群島,以換取中國承認為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則中國放棄越南的宗主權。雖說中國因此失去越南,但越南只是中國藩屬國而非領土,而且早在戰爭之前越南大部份地方都被法國所佔,相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以一個早已陷落的藩屬國越南換取解台灣之困都算是化算。而且條約中中國不用向法國割地賠款,只須關放中越邊境數個口岸而已,可算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次與外國交戰而不用割地賠款。若戰爭繼續下去,法國一旦在海上增兵,中國沿海省份會危在旦夕,中國可能會戰敗及要割地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