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者40分:中國於中法戰爭中大勝,為何卻要簽約停戰?

2007-02-08 3:37 am
中國於中法戰爭中大勝,為何後來卻與法國空佈停戰簽約?
**因為此舉不但國人震驚,列強也是不解,法國更是詫異,實在不知所以。

回答 (6)

2007-02-08 6:19 am
✔ 最佳答案
其實在中法越南戰爭中,中國並非大勝法國,中法雙方最多只是互有勝負。
1884年7月戰爭爆發後,法國海軍迅速取得制海權,法將孤拔領法國海軍進攻福州馬尾船廠,只需數十分鐘就摧毀馬尾船廠、炮台以及整支閩洋艦隊,之後法軍攻佔台灣基隆,雖然在淡水(滬尾)一役法軍被駐台湘軍淮軍及台灣本地團勇所敗,令法軍不能順利佔領台灣,但法軍之後佔領澎湖群島,海上封鎖台灣,而福建、浙江對開的海面,都由法軍控制,只是法國怕列強干涉而不敢下令海軍北上威脅北京,所以在海上,中國在中法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
中國在中法戰爭取勝主要是在陸上。其實在戰爭初期法軍在陸上都佔上鋒。當時法國已控制越南絕在部份國土,最初中法在越南北部近中國邊境互有勝負,至1885年2月,法軍攻陷諒山及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廣西大鎮,而西路法軍也大敗黑旗軍及滇軍,中國方面此時得到老將馮子材來援及統一指揮,重整旗鼓,加上法軍輕敵,中國軍隊才成功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繼而收復諒山,而黑旗軍也在西路發難,法國陸軍陷於困境。
綜合上面的戰爭形勢,中國雖在鎮南關大捷後士氣大鎮,令法國在越南北部的陸軍陷於苦戰,但越南大部份早已落入法國人手中,而台灣依舊被海上封鎖,法國艦艇依然控制東南沿海,所以中法頂多憑鎮南關大捷取得較多要求復開和談的籌碼,戰爭形勢仍非常嚴峻,說中法戰爭中國大勝法國,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而且當時日本也乘中法戰爭,煽動朝鮮親日派發動政變,中國也派兵入朝鮮協助平亂,中國可能會出現兩面受敵的局面。
所以以當時形勢,和談是對中國有利,加上法國內閣因鎮南關大敗而倒台,中國不得不與找著法國國內政局不穩的機會,以最佳時機與法國和談。
後來中法的天津和約,其實是鴉片戰爭後中國與外國多個條約中較為合理的。法國海軍放棄對台灣的海上封鎖,及撤離台灣基隆及澎湖群島,以換取中國承認為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則中國放棄越南的宗主權。雖說中國因此失去越南,但越南只是中國藩屬國而非領土,而且早在戰爭之前越南大部份地方都被法國所佔,相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以一個早已陷落的藩屬國越南換取解台灣之困都算是化算。而且條約中中國不用向法國割地賠款,只須關放中越邊境數個口岸而已,可算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次與外國交戰而不用割地賠款。若戰爭繼續下去,法國一旦在海上增兵,中國沿海省份會危在旦夕,中國可能會戰敗及要割地賠款。
參考: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2010-08-09 6:57 am
看了最佳回答後引發另一問題,李鴻章當年的沫定正確,他不是賣國賊
2008-04-06 11:50 pm
最佳回答也不錯呢!GOOD~
2007-02-09 1:05 am
「無兵可用」縱觀中法戰爭,清廷只委派老將馮子材來援及統一指揮兩廣及滇的戰事,實在逼不得已,還要追朔到八旗腐化的問題。
  當經過長毛賊之亂(太平天國),南方的軍隊已被長毛賊殲滅殆盡,無力抵抗;而海戰失敗,更令到議和派抬頭。

「朝臣主和」歷史學家均認為道光、咸豐兩朝皇帝皆懦弱,而且更梃杖大臣,若打勝了仗,亦不見得有可封賞;越南更是蕃屬之國;議和、以和為貴更可省掉軍費,官員何樂而不為?

「烏合之眾」還有在戰場上打勝仗的不是咱家的軍隊,是烏合之眾的黑旗軍,若果你是朝臣,敢舉薦賊人為將嗎?

「其他」尚有連年戰和,軍糧不計;偏遠蠻夷之地;拖延日久等。

「結論」中法戰爭中中國大勝亦要宣佈簽和約停戰,實逼不得已。

PS這題目要用當時官員眼光來看,才明白國力及軍隊能力的問題,所以上面三位答題者亦好難怪答唔到重心。

2007-03-03 09:10:42 補充:
求同存異,最佳回答也不錯呢!
參考: 自己觀感
2007-02-08 4:01 am
中法戰爭(法語: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清朝與法國之間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之中由於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因此不具有公開性,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清朝宣戰,僅稱為「報復性軍事行動」。而戰場除了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也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派遣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台灣,控制台灣海峽,佔領澎湖。
戰爭過程中,雙方互有勝敗:法國遠東艦隊固然擊潰清朝南洋艦隊,並攻佔澎湖而封鎖台灣海峽,卻在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戰敗退,而無法拿下台灣,達到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目的;而清朝雖然海戰慘敗,旗下黑旗軍卻在越南諒山一帶大敗法軍,迫使茹費禮政權垮臺,兩國重起談判。可是談判之下簽署的《中法新約》卻令法國取得越南宗主權,重開兩國貿易,使法國意外得到越南等地的殖民地。而戰後清朝重新重視海防,將台灣劃為獨立一省,以強化東南沿海的防務,同時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開始利用與英國等強國的關係增加談判籌碼。

過程

戰爭分為:
前期陸戰
馬尾海戰
後期陸戰

影響

停火後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中法簽訂了《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後,清政府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正式成立了北洋艦隊。
參考: wiki
2007-02-08 3:47 am
中法戰爭(法語: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清朝與法國之間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之中由於清朝對法宣戰時未召集各國大使,因此不具有公開性,而法國自始至終未向清朝宣戰,僅稱為「報復性軍事行動」。而戰場除了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也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派遣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攻打台灣,控制台灣海峽,佔領澎湖。

戰爭過程中,雙方互有勝敗:法國遠東艦隊固然擊潰清朝南洋艦隊,並攻佔澎湖而封鎖台灣海峽,卻在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戰敗退,而無法拿下台灣,達到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目的;而清朝雖然海戰慘敗,旗下黑旗軍卻在越南諒山一帶大敗法軍,迫使茹費禮政權垮臺,兩國重起談判。可是談判之下簽署的《中法新約》卻令法國取得越南宗主權,重開兩國貿易,使法國意外得到越南等地的殖民地。而戰後清朝重新重視海防,將台灣劃為獨立一省,以強化東南沿海的防務,同時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開始利用與英國等強國的關係增加談判籌碼。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5: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7000051KK031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