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者40分:光緒執政期間,塞防和海防該如何決擇?

2007-02-08 3:31 am
光緒執政期間,塞防和海防如何取捨是時人討論得很激烈的問題,
那其實兩者應如何決擇?
**塞防即中國西北對俄國等的防禦
希望是個人的分析見解。

回答 (3)

2007-02-08 8:12 am
✔ 最佳答案
樓上的回答的確不知所謂,枉費樓主用心提出一個這麼值得探討的問題,低請樓主不要為這些回答動氣!
其實主張海防與塞防派爭論最激年是在1874-75年左右,當時中國剛平定太平天國、捻匪、及陝甘雲南的回亂,正是百廢待興,財政緊張。當時新疆回民阿古柏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叛亂,日本也在台灣及朝鮮滋擾生事。當時主張海防的李鴻章主張將財力用作添置戰艦以加強海防,防禦日本以及歐美諸國從海路的入侵,而不贊成將軍費用作平定新疆叛亂之用;另一大臣左宗棠則堅持一定要首先平定新疆叛亂,令新疆穩固地留在中國版圖內,才是中國國防的上策。其實海防及塞防都有其理據:
海防派的李鴻章認為,新疆為處偏遠邊陲,就算中國不能收復新疆令其獨立,中國之元氣未必受損,反而東部沿海是中國的心腹,不加防衛就會令中國心臟地區受威脅。加上出兵新疆軍費頗巨,一年要三百多萬兩,而新疆偏遠防守困難,都是李鴻章等海防派不支持塞防的原因。
塞防派的左忠棠卻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的盛世都是穩固控制西北,相反衰勢多是棄西北而保東南,最終只會滅亡。加上保住新疆則保護蒙古,保護蒙古則加強北京的防衛,而俄羅斯野心勃勃,實不可不先防。
兩者都有其道理,不過從廿一世紀的今天來看,我會讚嘆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的眼光。
雖然當年西方列強是從海路入侵中國,但從海路入侵中國的英、法、美等國其實著重商業利益多過有領土野心,加上要越洋侵佔中國土地,尤其內陸地區,就算是今時今日都很有難度,所以海路入侵對中國這個大國來說不是最至命。相反,俄羅斯若成功在陸上蠶食中國,假以時日就可令中國版圖逐漸縮小。今時今日,香港、台灣這些海防失地已回歸中國,但中國仍不能取回外蒙古以及清末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可見若當年左忠棠不堅持收復新疆,新疆可能永遠脫離中國,成為中國國防大患。
雖然海防派所防的日本,最後都成為中國近代最大禍患,似乎說明海防的重要性,但其實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旗下的陸軍淮軍表現得不堪一擊,就算日本發動戰爭的評估,也認為日本陸軍與淮軍對疊是必勝無疑,所以可集中研究如何對付北洋艦隊,若李鴻章能在建立北洋艦隊時同時注意提升陸軍抗日的實力,陸軍也可以在朝鮮阻止日本北上攻打遼東,北洋艦隊的壓力也可減輕,而北洋艦隊戰敗後日本也不會如此輕鬆威脅北京安全。這也是李鴻章不注重塞防的結果。

2007-02-08 00:16:04 補充:
我指樓上不知所謂的回答是指首兩個回答,不包括蘇大衛君,只是最初看題目時未見蘇兄回答,不是之處,請蘇兄包函!
參考: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2007-02-08 7:31 am
如果在當時的情況,普遍人都會認為塞防比海防更加重要。首先,塞防是延續了千年的中國國防傳統(萬里長城原也是為防備北方外族的入侵),普遍對塞防的理念根基穩固; 其次,俄國與中國國土相連,如果要防備當然是防備附近的敵人多於遠方的敵人(日本隔了個海); 再者,中國人一向是懼怕洋人遠多於東方小國的流寇,所以塞防遠比海防更重要。

但歷史也證明了日本的野心是遠比想像為大,如李鴻章所說“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諸國”,“誠為中國永遠大患”,所以"二者並重"才是上策。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俄國比其他列強的地理優勢,令它能夠隔山觀虎鬥,所以俄國也不能忽視。
2007-02-08 3:49 am
清德宗景皇帝,滿洲愛新覺羅氏,諱載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3日傍晚)崩於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自1875年至1908年在位)。因年號為光緒,遂以「光緒帝」稱於世。曾在晚清親政的較短時間內試圖維新,改革,與康有為合作,但最終被慈禧太后軟禁瀛臺。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胞妹。因穆宗早死無後,又為文宗(咸豐帝)獨子,慈禧太后便立和自己血緣最近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四歲登基,由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19歲。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他,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後,載湉逐漸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等為骨幹的帝黨與慈禧太后爭奪政治實權。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親政。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但由於國家積弱與內斗嚴重而失敗,中國戰敗後光緒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自此他銳意變法革新,為了「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1898年8、9月間,由於兩派鬥爭激烈,坊間盛傳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閱兵」廢弒光緒帝的陰謀。載湉打算依靠自己親自提升的候補侍郎袁世凱發兵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慈禧親信)圍頤和園(慈禧所居)[1],但被袁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對外則宣佈光緒帝生病,由太后訓政。從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起,到政變發生的八月六日為止(西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個變法維新曆時不過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儲為背景,義和團在旗下權貴的支持下引起動亂,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逃亡至西安。次年簽定辛丑條約(庚子賠款)後才回到北京。此後處境雖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軟禁。

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臺,年方三十八歲。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一般相信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緒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另有人稱他為自然病死,但鮮為後人所採信,因為慈禧臨終前似乎預知皇帝將早於自己壽盡,故已著手安排、物色可繼位之人選。有一位成年的阿哥曾為慈禧所喜,但最後慈禧仍以其侄孫、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三歲長子溥儀為帝。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1909年(宣統元年)光緒帝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敘述光緒事跡的書籍,《清史稿·德宗本紀》及清宮檔案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清室遠支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關於戊戌變法的資料則有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袁世凱的《戊戌日記》。近年來有《走向共和》《戊戌風雲》等影視,亦頗有影響。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4: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7000051KK031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