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貝多芬的交響

2007-02-08 1:09 am
如題,貝多芬的交響曲的特色和對後世的影響!(只是交響曲)
詳盡!!THX~

回答 (1)

2007-02-15 12:31 pm
✔ 最佳答案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西洋音樂中的地位,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有人更愛莫札特、巴哈或其他人,但無論從演出的次數,或音樂的影響力而言,貝多芬都是無人可比。他的作品眾多,很多都成了經典(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然而,經典中的經典,也最受大眾喜愛的,必推他的九大交響曲。

貝多芬少年時曾想投入莫扎特、海頓的門下學作曲,因莫扎特太忙,海頓不善教,都沒有成功。但莫扎特、海頓無疑是少年貝多芬的偶像。有「交響曲之父」之稱的海頓,交響曲編號到104(一度曾被認為有157)。「音樂神童」莫扎特交響曲編號到41(但加上一些「發現」,總數也有50多),第一首作曲時,莫札特年僅八歲。貝多芬第一首交響曲作於他30歲(1800)時。這一首的作風雖與海頓、莫札特晚期作品,相去不遠,但傲桀剛烈的個性,已很明顯。例如第三樂章,名為「小步舞」,但沒有海頓式的宮廷味:

Haydn: Symphony #83, The Hen, 3rd mvt., Menuett [3.52]

Beethoven: Symphony #1, 3rd mvt, Menuett [4.12]

1802年,貝多芬的聽力惡化,當年無法醫治。他曾有自殺之念頭,寫下悲慘的遺書(Heligenstadt Statement)。但他打消了此念,重返維也納,從此他的作品成為獨特個性的表現,宣告了音樂中的浪漫時代的開始。1804年的第三交響曲「英雄」,是他「中期」(1802-15)的代表作之一:

Beethoven: Symphony #3, Eroica, 1st mvt., Allegro [14.46]

此曲原題獻給拿破崙,但拿氏稱帝,貝多芬大怒,改題獻給「無名的英雄」。從此,音樂,特別是交響曲之寫作,不再是供人休閒的娛樂工作,而是有崇高理想的不朽大業。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的向世人的鄭重宣言。故貝多芬一生只有九首交響曲。(他的後繼者,舒伯特八首,孟德爾松五首,舒曼、布拉姆斯各四首,布魯克納、馬勒各九首。這成了德奧音樂最引以為傲的交響曲傳統)。

中期的貝多芬,平均約每兩年發表一首交響曲:第二(1802),第三(1804),第四(1806)、第五、第六「田園」同年發表(1808),第七、第八也是同年(1812)。這些交響曲,單數的偏向亢奮激烈,但第六「田園」是閒適的描寫音樂,第二、第四、第八較溫雅,甚至幽默,表現了他的另一面:

Beethoven: Symphony #8, 2rd mvt, [3.57]

這時期的貝多芬,享有很高的聲譽,備受尊敬。這是巴哈、海頓、莫札特等人所未能達成的。從此,「音樂家」就有了可尊敬的社會地位。

1819年以後,貝多芬幾近全聾。他的晚年作品,不太考慮演出者的能力或方便,卻把音樂的理想性,推到了一個極峰。第九交響曲「合唱」(1824),終樂章中加入四位獨唱者及合唱,歌頌生命之歡樂、四海一家之大同世界,至今乃被認為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

Beethoven: Symphony #9, Choral, 4th mvt., [28.00]

響曲簡介 Symphonies DCC(2002/10/10)

在巴洛克時期(十七到十八世紀上半),sinfonia 只是一個單樂章的器樂曲(有時也加上聲樂),作為歌劇或神劇的前奏或間奏。現在我們所常見的管弦樂的「交響曲」Symphony,是在古典時期(十八世紀下半)發展出來的。「交響曲之父」海頓(Joseph Haydn, 1732 –1809)共有104首交響曲,晚年的四樂章曲式:

(1)奏鳴曲式-(2)慢板-(3)小步舞曲-(4)快板終曲

成為此後交響曲的典範。(但立刻被修改。貝多芬常用諧謔曲取代第三樂章小步舞。)同樣的曲式,用到奏鳴曲、四重奏等,也成為「純(格式)音樂」的範式:

Haydn: Symphony #94, Surprise, 2nd mvt., andante [5.58]

古典時期的維也納樂派(Classical Vienna School),自海頓而莫札特到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都增強了交響曲在音樂中的獨特性。尤其是貝多芬,他的交響曲,不再是供人休閒的娛樂,而是有崇高理想的不朽大業。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的向世人的鄭重宣言。故貝多芬一生只有九首交響曲。特別是第三交響曲「英雄」,是浪漫音樂的開始:

Beethoven: Symphony #3, Eroica, 3rd mvt., scherzo [6.21]

他的後繼者,舒伯特八首,孟德爾松五首,舒曼、布拉姆斯各四首,布魯克納、馬勒各九首,成了德奧音樂最引以為傲的交響曲傳統。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卻常不守規範。他的交響曲大半不止四個樂章,而且有「含意」,不像「純」音樂。例如第三交響曲共六樂章,每樂章原來都有標題(後來取消),第五樂章的原標題是「晨鐘告訴我了什麼」:

Mahler: Symphony #3, 5th mvt. [3.55]

德、奧以外的交響曲,最早首推法國的裴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69),他的幻想交響曲,是追求女友不遂的成果。在此曲中,他幻想殺死女友,在第四樂章中(共五樂章)被送上了斷頭台。其中展現了他駕馭管弦樂的能力: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4th mvt., March au supplice [5.10]

此後法國的交響曲名作不多。聖賞有五首,第三號「管風琴」比較有名。比才的一首C大調,是學生時的習作,品質很好,他死後才被人發現。富朗克的D小調,有人也算是法國的,但他是比利時人。其他國家的交響曲名家,有捷克的德伏札克(九首),芬蘭的西比留斯(七首),英國的汪威廉斯(九首)。

可以稱得上有交響曲傳統的,只有俄國。柴可夫斯基的六首,後三首極受歡迎。鮑羅定的三首中,以第二首較流行。米亞司可斯基(Nicolai Miaskovsky, 1881 -1950)竟有27首,但名氣上卻遠不及他的兩位學生普羅考菲夫(Serge Prokoviev, 1891-1953)(7首)與蕭斯塔考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75)(15首)。普羅考菲夫的第一號「古典交響曲」,是反應別人批評他不敢寫真正古典音樂而作的。其中遵守了海頓的曲式規範(第三樂章則是嘉禾舞曲),也很「純音樂」,輕快簡短,但卻有辛辣的諷刺味道

希望幫到你

2007-02-15 04:33:16 補充:
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 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 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2007-02-15 04:33:36 補充: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特點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不僅貫穿其創作生涯的各個年代,也是最集中體現他音樂理想的作品。

2007-02-15 04:34:21 補充:
貝多芬以無比熱情,創作了九首宏偉的交響曲,不但是他音樂的精華所在,更是貫串一生初、中、後整個創作期,故而被世人尊稱為不朽九首。貝多芬在創作交響曲上,有多方面的突破與革新,特別是擴大了管弦樂的編制,而且增加了銅管樂器、打擊樂器與短笛,甚至還運用了聲樂,使得交響曲的表現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後世的創作,留下了鉅大 且深遠的影響。
參考: many links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8: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7000051KK020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