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不厭..........

2007-02-08 12:48 am
好書不厭然後是甚麼?( 是諺語來的 )

回答 (3)

2007-02-08 1:34 am
✔ 最佳答案
好書不厭百回讀

六、好書不厭百回讀-談多讀(下)
杜甫有句詩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看來,讀書對作文非常有用。但是,白紙黑字的書籍浩瀚如煙海,我們一生能讀完多少本書?莊子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或許我們也很努力的讀書,但無法得到書中精華,只是打發歲月,甚至換來近視眼、彎腰駝背而已。因此,談到讀書,我們不能不把握一個原則──要讀好書、有用的書。
如何界定好書、有用的書,需要師長專家引介。除了學期中固定寫三篇讀書報告外,寒暑假更可以讀五本以上的課外書;三年下來,起碼也可以讀三十到四十本。這些書可能大半是老師推薦的,也有可能是自己依興趣選擇的。老師們在推介課外書時,不管是科技的、傳記的、歷史的、文藝的、學術的,都應該注意到,古典與現代並列,本土與外國兼收,讓同學們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胡適曾經說過:「為學一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其實講的就是讀書的原則,如何在博覽群書中決定個人的方向志趣,是一件頂重要的事。古人常以「百氏之書無所不讀」來形容飽學之士,所謂「百氏之書」,也不過是文史哲方面的書,仍有其局限性。同學們進入國中後,課業上常有所偏嗜,長於此則短於彼,優於文史又拙於數理,這種現象固然由於遺傳、家庭環境的影響,也許是學習過程中成績的壓力所造成。如果這個情況不改善,即使順利進入高中,恐怕在高二選組的時候,仍是盲目被動的,無法真正按「由博到精」的原則來為自己的志趣定向。
未選擇自己的專業之前,我們必須博覽。博覽有它一定的效果,可以提昇我們的層次。一旦選定方向,所讀的是專業知識,其他的倒成了次要,無關大局了。就像醫學院的學生,首先必須瞭解人體各系統器官,而後才成為某科的的專門醫生。在此,我們試就博覽的書中,列出類別,希望導引同學們找到好書、有用的書。
第一類是傳記類的書。無論是歷史上的聖賢偉人、英雄豪傑、帝王將相,各行各業成功成名的領袖鉅子,角落裡一些默默耕耘、犧牲奉獻的無名小人物,他們的表現,都值得我們取法。他們是大家嚮往欣羨的對象,是每個人生命途程的路燈、標竿。
第二類是歷史的。傳記記載的是個人的生平事蹟、操守志節;歷史則包含了時代背景,牽扯到人物的忠奸善惡。因此,多讀歷史,我們將領會到「前車之鑒」,而不再重蹈覆轍。譬如淝水之戰,北府兵的以寡擊眾,謝安的指揮若定;前秦的烏合之眾,苻堅的狂妄自大,都值得我們引為教訓。
第三類是思考性的。包括數理邏輯觀念、學術問題、科學益智等等。這一類的書,多半設定一些題目,或者留下一些線索,讓讀者能動腦筋,不只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進而開發新知識。目前市面上這類書很多,像智慧寶庫、科學遊踪、大自然小博士、數理教室等,都很適合青少年閱讀。
第四類是抒情的。人都有喜怒哀樂,需要適度的宣洩,不能長久壓抑。因此,各種文藝小說、散文、詩歌,將人的愛情、親情、友情、鄉情,甚至幽怨、憤怒、悲苦、恐懼、無奈,藉著文字鋪設的情節或渲染的氣氛適切地表達出來,作者與讀者間有了共鳴,便達到創作與閱讀的目的。其他像武俠小說賞善罰惡的情節,也能大快人心;笑話博君一粲,開懷解頤,也屬於抒情的讀物。
第五類是勵志性的。本來每一種書都有鼓舞人心向上的價值,但這一類書的篇章特別輕巧短小。譬如一個人的三言兩語、軼事插曲,看似雪泥鴻爪,卻是吉光片羽。其他像座右銘、浮世繪、圍爐夜話、八百字小語、幽夢影、三字經、菜根譚、增廣賢文等等,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常翻這些書,日積月累,對修身養性、淡化物慾、調和人際關係,有絕大的好處。
以上所談的,是一般人都應該涉獵的。至於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則視需要而有深淺之別。像電腦專家所看的程式設計,對普通人而言,簡直是有字天書;而研究古文字學的專書,對電腦專家而言,可能也是有字天書。專業的書籍,隨著時代而日新月異,必須靠個人認真去選擇、去充電,在此就不談了。
王安石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所謂「舊書」,當然必須也是好書才行。有人靠「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一本笑話走天涯。但是古語也說:「開卷有益」,我們除了經常「溫故」之外,仍然要想到「好書不厭讀百本」。如果抱殘守缺,死讀一本舊書,固然有用,可是社會變化太快了,我們的觸角必須增廣,否則不必多久,就會被潮流淹沒,被時代淘汰。「書到用時方恨少」,那時候後悔又有什麼用?
2007-02-08 12:54 am
好書不厭百回看
2007-02-08 12:54 am
古語所云:好書不厭百回讀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gif


收錄日期: 2021-04-25 00:25: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7000051KK019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