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好嚴重

2007-02-07 10:13 pm
  好鼻塞 , 超過 10 年了

  睇 醫生 . 個個都話冇乜野...

  想做手術 , 又唔比
 
  但係睇中醫, 都知道我好 serious , 我見到自己 個鼻肉好大, 閉左一邊鼻孔......

有乜方法 可以幫我啊 ?

洗鼻得唔得 ?

回答 (6)

2007-02-08 5:11 am
✔ 最佳答案
最近流行感冒,不幸我也加入行列,吃藥看病三個星期,鼻塞依舊嚴重,常有食不知味
的感覺,夜晚也因鼻塞而睡不好,呼吸不順,困擾三個星期,使用了擴張劑也只能治標
不能治本,藥物副作用更加傷身,後來父母來訪,用了一套簡單的土方法,三次就一勞
永逸了,在這兒分享給讀者試試看。
煮一鍋熱水加鹽巴,鹽巴和水的比例,嘗在口中,很鹹即可,擱一下,不可加入冷水,
取毛巾拿來熱敷,每次20分鐘,由鼻子上額竇到上頷竇並且罩住口鼻,然後脖子前後也
要熱敷,尤其頸動脈處,後頸耳下到肩膀處,剛用完時會有舒暢感,鼻塞可改善一點,
分泌物痰會增多,很容易排出,會愈來愈淡,直到鼻塞轉好,如果用個二到三次會更理
想,彷彿可以讓氣血循環並且讓毒素排出,就老一輩的想法是如此,您若有上述的困擾
不妨一試,不花錢,簡單方便又有效,但願給予鼻塞患者最好的解決方法。


鼻塞 ( 鼻炎 )
中藥是由身體內部開始治療
鼻子的入口處附近,是比較接近皮膚的組織,此處長有許多鼻毛(鼻腔)則變成粘膜組織,
密生有名叫線毛的細毛。當空氣由鼻孔進入之後,鼻毛便會將一些灰塵粘住,而較細的灰塵、花粉、細菌等,則會粘在線毛上,線毛便會如同風吹草動一般,將這些髒東西送到咽頭處。
此外,鼻粘膜也會藉由液帶來適當的濕潤,而粘膜正下方有許多微血管,也會比較溫暖。因此,當空氣通過鼻腔之後,便已受到過濾,並獲得適當的溫度及濕度,所以鼻腔可說是空氣濾清器。 但也正因為如此,鼻腔非常容易生病,而其中最常見的情形是鼻塞。
一般一提到鼻塞,大都會想到是鼻涕住鼻腔的狀況,其實不僅是如此,鼻粘膜腫漲也會造成鼻塞。 在鼻粘膜下方有許多微血管,一旦受到各種刺激之後,微血管便會充血,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甚至會使血液停滯不前,因而造成鼻塞。
去除鼻粘膜腫漲的方法中,以點鼻藥最有效,但如果常用此藥,長期之後也會失去效果。 鼻腔的根本治療方法應該是從身體內部開始,而中藥在治療身體內部方面最為適當。 鼻塞的原因除了感冒之外,過敏性鼻炎,副鼻腔炎,鼻中隔彎曲,扁桃腺肥大,化學刺激等,也是主要原因,不論原因為何,皆需要對症下藥。
發生嚴重鼻塞時,大都服用葛根湯、葛根湯加川芎辛夷、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配劑等等,另外排膿散及湯也是常用的處方之一。
鼻塞常用的中藥
實 證--葛根湯、麻黃湯、葛根湯加川芎辛夷、十味敗毒湯、辛夷清肺湯
虛 證--小青龍湯、荊芥連翹湯


鼻竇炎
漢藥參考:


蒼辛二花煎:蒼耳子及辛夷各9克、銀花及菊花各6克、蜂蜜15克。前4味藥 煎3水,趁熱沖蜂蜜內服。每日1劑。連服5-6劑。適用於風熱犯肺弔起的鼻竇炎,症見鼻涕黃稠、畏寒發熱、頭痛鼻阻、鼻黏膜腫痛。



西瓜藤30克。焙乾研末,開水沖服。分2-4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數劑。 適用於鼻竇炎、風熱犯腦。


五味清鼻飲:葛根12克、辛夷花3克、滑石30克、桔梗及白芷各6克。水煎 服。每日1劑。連服8-10劑。適用於肺經鬱熱引起的鼻竇炎、鼻阻日久、膿 涕不斷、嗅覺減退、鼻腔氣臭。


蜂蜜絲瓜藤:絲瓜藤1米、蜂蜜適量。將絲瓜藤切碎。曬乾焙乾至微焦,研末加 蜂蜜製成6克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007-02-08 6:24 am
我想可能真是鼻炎!!!!!!!!!!!!!!!☆
參考: me
2007-02-08 1:01 am
呼吸唔暢順,鼻塞,唞唔到氣,超過十年,又揾唔到原因,確實令人煩惱!
其實已經睇咗醫生,就應該相信醫生,冇事就冇事囉,何必硬要做手術呢!

照我睇,你現在什麽事也不要做,放開心情,享受一下冇病的樂趣,
趁近來的天氣都好好,就約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行山去,山上的風光如畫,
會令你心情開朗,乜病都會忘記,而且郊外的空氣很清爽,對呼吸系统的
一切毛病都會有幫助,你大可一試。

初初可以揾些容易行的路徑, 附近又有開揚的茶水站,看風景之餘又能跟朋友
聊天、嘆下茶 、食下多士 、旦治或餐旦麵、、、等。
有幾寫意得幾寫意,咁,乜鼻塞都冇哂啦!

仲駛乜洗鼻吖?你諗下係咪!
參考: 麻嗎
2007-02-07 11:32 pm
不如你去睇專科轉介去醫院check啦,無理由塞左成十年都找唔到病因!
2007-02-07 10:30 pm
可能有鼻炎
參考: ME
2007-02-07 10:20 pm
可能有鼻竇炎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53: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7000051KK013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