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些關於印度教和鍚克教的東西

2007-02-07 7:37 am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印度教和鍚克教的東西~
如典籍、神明、習俗、歷史等。

回答 (2)

2007-02-07 8:56 am
✔ 最佳答案
印度教:

公元四世紀前後,印度古老神秘的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演化成一種新的教叫「印度教」,亦稱「新婆羅門教」。她有三大主神,即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後來並逐步形成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別。

梵天是創造之神,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他創造的,可是威力不大,在三大神中地位並不高,崇拜者很少。毗濕奴又稱「毗紐天」或「那衍天」,據說他三步就能跨過大地,不僅有保護能力,並能創造和降魔。

海交館內的宗教石刻陳列館中,高高矗立在半月形蓮 座和神壇上的毗濕奴像,姿容端莊,體態修長,為泉州中世紀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濕婆則是毀滅之神、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據說他額上第三隻眼的神火能燒毀一切,而毀滅之後還有創造的能力,代表著毀滅與再生的力量。所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認為是他的象徵,受到教徒的崇拜。他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還善於跳舞,是剛柔兩種舞蹈的創造者,被稱為「舞王」。

那麼,印度教又是何時傳入泉州的呢?《泉州地方誌》有一段記載,說北宋初有一個郡守叫高惠連,他覺得立在泉州臨漳門外的一根俗稱「石筍」的石造男生殖器有傷風化,便把它給敲斷了,這根「石筍」,正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在印度的性文化中,生殖器標誌物是以呤咖英和濕婆神名義出現的,在吠陀傳統中,性是人生輪迴的關鍵,是永生終結的。人們對性的信奉和拒絕是決定靈魂存亡的,性與宗教極其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於是,我們知道,最遲在公元11世紀初,泉州已經有印度教的存在。到了後來,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們還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印度教寺,泉州人稱她為「蕃佛寺」,寺址在市南邊。由此可見印度教的盛極一時。   

石筍,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浮橋昏浯村,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石雕生殖崇拜物。
但隨著元末明初時排外風潮的爆發,海上絲綢之路日漸沒落。在當時,幾乎所有外來宗教建築全被毀於一旦,這是泉州宗教歷史上最大的不幸。

石刻上的神話故事

雖說印度教在泉州已經消聲匿跡,但她在泉州所遺下的純粹的,濃厚的印度文化,卻在泉州眾多的外來宗教文化中獨樹一幟,最具風采。至今,海交館收藏的印度教石刻達200多方,不僅數量繁多,而且是我國唯一發現的印度教寺遺物,其雕刻藝術之精美,則冠絕諸教,堪稱宗教藝術文化的瑰寶。

大殿後廊檐下正中兩根佛教石柱,雕刻有印度教的故事和花草圖案,是十分珍貴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實物,成 為開元寺的一個奇觀。
而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豎立在開元寺大雄寶殿後檐下的一對十六角哥林多式石柱。在石柱上面,雕刻著一幅幅趣味盎然的印度教神話故事。以下且讓我們聽石柱上的幾個故事:

閻摩那河七女出浴的故事說的是克利那化身成一個吹笛子的漂亮牧童。他看見七位婀娜多姿的美麗少女正在閻摩那河沐浴,盡情嬉戲。克利希那一時玩心興起,便偷竊了七女的衣裳,頑皮地躺在樹頂上。眾女沐浴完畢才發現衣裳不翼而飛。她們苦無寸縷蔽體,非常著急。後來,她們發現了在樹頂上的牧童,便可憐巴巴地跪在樹下向牧童哀求,牧童才將衣服還給她們。而在中國神話故事中,亦有九天玄女下凡沐浴時,羽衣被盜一說。而巧妙之處正是這兩個故事竟出乎意料地相似,實令人驚嘆。

石柱的另一面所劇的是十臂人獅掰開裂兇魔身體的神話。人獅是毗濕奴的化形,你看它相貌兇猛,令人不寒而慄。他把兇魔希拉尼亞卡西布抓來放在膝蓋上,騰出兩雙手掰裂其肚皮,其餘的八雙手各拿著象徵繁榮的法螺,象徵力量的圓盤,象徵所有武器中最強而有力的仙杖等其他法寶。在印度古老的神話中,毗濕奴被描繪成天國的支撐者,午夜海洋的復蘇者,被譽為雅利安武士之王,渾身上下裝備著令人生畏的武器。

從以上種種的石刻中,我們更能發現一些印度教常見的古老圖騰,如雙鳳朝牡丹,雙獅戲球等。而這些石刻與收藏在印度摩杜羅博物館中的石刻,在雕刻裝飾風格方面,有著驚人的一致。

印度教的崇拜對象多不勝數,印度教的神話故事亦同樣繁紛複雜,難以盡述。但我們卻從這些泉州海交館及開元寺所藏的印度教石刻中,一窺印度教絢麗迷離的文化,可謂不枉此行!

由於字數所限, 鍚克教資料我將會補充

2007-02-07 00:57:49 補充:
錫克教的起源與發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為錫克教發源地。 西元1469年﹐錫克教教主納拿克(Nanak)在印度教﹑回教風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誕生。   納拿克屬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第二階級 -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階級。雖然納拿克的父母親都是印度教徒﹐但在七歲入學時便對教導他的印度徒教師反應﹕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聖典吠陀經﹐還不如確實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賴祂的慈悲。   

2007-02-07 00:58:56 補充:
納拿克對宗教富有熱誠﹐對世事極為淡泊﹐最後甚至離開妻兒至曠野過修道生活﹐38歲時悟道﹐人稱古魯(Guru)。「古魯」為聖教師的意思﹐自納拿克後﹐這個名詞遂成為錫克教每任繼任者的專有稱號。   有鑑於當時強大的回教勢力與印回兩教不斷的宗教紛爭﹐納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與回教阿拉神加以融會調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錫克教。    

2007-02-07 00:59:20 補充:
納拿克對宗教富有熱誠﹐對世事極為淡泊﹐最後甚至離開妻兒至曠野過修道生活﹐38歲時悟道﹐人稱古魯(Guru)。「古魯」為聖教師的意思﹐自納拿克後﹐這個名詞遂成為錫克教每任繼任者的專有稱號。   有鑑於當時強大的回教勢力與印回兩教不斷的宗教紛爭﹐納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與回教阿拉神加以融會調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錫克教。

2007-02-07 01:00:21 補充:
悟道後的納拿克回到家中﹐將所有變賣﹐施予窮人﹐並與一位回教徒僕人開始遊行佈道。主僕二人一面唱歌﹑一面傳講錫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區別﹐人人都可以相信這位神而得到拯救。」納拿克並在身上纏了一條修行腰帶﹐向大家宣佈說﹕「在我面前既無印度教徒﹐也無回教徒。」   納拿克終身致力遊行佈道﹐足跡北到喜馬拉雅山﹐南至錫蘭島﹐遊行佈道期間雖有不少回教徒襲擊毆打他﹐但也有許多人皈依他﹐這些信徒多是中下階集的印度百姓。經過了30年的傳道生活﹐納拿克終於年老力衰﹐於西元1539年撒手歸天﹐享年六十九歲。

2007-02-07 01:01:20 補充:
教義與經典  「錫克」(sikha)一詞在梵文是門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錫克教徒自稱為教祖的門徒﹐故而得名錫克教。   印度教是整個錫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響也相當大。錫克教擷取印度教的輪迴(transmigration)與業報(karma)觀念﹐認為個人靈魂只有和神結合時﹐方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梵我合一境界。

2007-02-07 01:02:04 補充:
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創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轉生的﹐全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神﹐除他以外別無他神﹐經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稱呼這位神﹐是具回教與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論宗教﹐特別在強調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與基督教的一神論(神人分離﹐神是神﹐人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神)大有分別。   錫克教徒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不滿婦女受差別待遇﹐認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們也不贊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瑣祭祀儀式與朝聖﹐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勵信徒積極入世﹐嚴禁信徒抽煙或是吸毒。

2007-02-07 01:04:39 補充:
錫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儀式﹕出生到寺廟命名﹔到了適當年齡接受洗禮(又稱劍禮)﹐成人舉行婚禮﹐死後實行火葬﹐但是祖師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2007-02-07 01:05:14 補充:
錫克教最早的入教儀式始於第十代祖師 - 郭溫達辛格。最先五位接受洗禮的人分別來自五個種姓﹐象徵各種姓之間的團結與平等。行劍禮時﹐入教者將劍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攪拌﹐並隨著祭司或是長者反覆念誦信條﹐之後將容器中的一些水灑在身上﹐喝完剩餘的糖水﹐並且在神面前發誓﹐一生要身為錫克教徒﹐忠心愛神﹐為錫克教盡力﹐至死不渝。受洗後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信徒則加"考兒"(Kaur)﹐是公主的意思。
2015-05-09 10:04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1: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6000051KK048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