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問題 ----- 10分

2007-02-07 5:53 am
請講出 諸葛亮《出師表》作者是誰?並說出整篇文章譯文.

回答 (4)

2007-02-07 5:58 am
✔ 最佳答案
出師表. 作者:諸葛亮,字孔明
出師表(語譯)


先帝創建(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事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了。現在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蜀國國力困乏,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在朝廷裡面的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朝廷外面的忠心將士捨身忘死,這大概是為了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要向陛下報答啊。您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志之士的氣節,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合道理,以致堵塞群臣向您忠心進諫的道路啊。

皇宮裡的侍臣和丞相府裡的官員,都屬於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拔、處分、褒揚、批評,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作惡犯法的以及忠於職守做了好事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研究確定對他們的處分或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英明的治理,不應當偏袒徇私,使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郭攸之、費褘,侍郎董允等,他們都是善良誠實、心地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務,不論大小,都徵詢他們的意見,然後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失和漏洞,獲得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品行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部督。我認為軍營裡的事務,都徵詢他的意見,一定能夠使軍隊和睦融洽,將士中才幹高的差的都各得其所。(得到適當的任用)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帝、靈帝感到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費褘,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人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守節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蜀漢的興隆,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在南陽郡親自耕種田地,只希望在亂世之中苟全性命,並不要求在諸侯面前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出身低賤、學識淺陋,竟然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詢問我對當前國家大事的意見,因此我十分感激,於是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軍事失利,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務,在危急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死的時候,把(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重任付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日交擔心憂愁,恐怕托付給我的任務完成不了,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裡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作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盔甲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勵和率領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能,消滅奸詐兇惡的敵人,復興漢朝,回到原來的首都(洛陽)。這就是我報答先帝和盡忠陛下的職責本份。至於考慮政事的興革無保留地提出忠誠意見,那是郭攸之、費褘、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治我的罪,上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興發陛下聖德的忠言,那就責罰郭攸之、費褘、董允的人的怠慢,以顯示他們的罪過;陛下也應當自己思考、打算一下,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意見,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深受思德而感激不盡了。

現在就要遠離您了,面對表文眼淚直流,不知道自己說了些甚麼說話。
2007-02-07 5:59 am
諸葛亮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誡子篇  


前出師表

臣 亮 言 : 先 帝 創 業 未 半 而 中 道 崩 殂 , 今 天 下 三 分 , 益州 疲 弊 , 此 誠 危 急 存 亡 之 秋 也 . 然 侍 衛 之 臣 不 懈 於 內 ,忠 志 之 士 忘 身 於 外 者 , 蓋 追 先 帝 之 殊 遇 , 欲 報 之 於 陛 下也 . 誠 宜 開 張 聖 聽 , 以 光 先 帝 遺 德 , 恢 弘 志 士 之 氣 , 不宜 妄 自 菲 薄 , 引 喻 失 義 , 以 塞 忠 諫 之 路 也 .

宮 中 府 中 俱 為 一 體 , 陟 罰 臧 否 , 不 宜 異 同 . 若 有 作 姦犯 科 及 為 忠 善 者 , 宜 付 有 司 論 其 刑 賞 , 以 昭 陛 下 平 明 之理 , 不 宜 偏 私 , 使 內 外 異 法 也 .

侍 中 ﹑ 侍 郎 郭 攸 之 ﹑ 費 禕 ﹑ 董 允 等 , 此 皆 良 實 , 志 慮忠 純 , 是 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 . 愚 以 為 宮 中 之 事 , 事 無大 小 , 悉 以 咨 之 , 然 後 施 行 , 必 能 裨 補 闕 漏 , 有 所 廣 益. 將 軍 向 寵 , 性 行 淑 均 , 曉 暢 軍 事 , 試 用 於 昔 日 , 先 帝稱 之 曰 能 , 是 以 眾 議 舉 寵 為 督 . 愚 以 為 營 中 之 事 , 悉 以咨 之 , 必 能 使 行 陳 和 睦 , 優 劣 得 所 .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此 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 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 漢 所 以 傾 頹也 . 先 帝 在 時 , 每 與 臣 論 此 事 , 未 嘗 不 歎 息 痛 恨 於 桓 ﹑靈 也 . 侍 中 ﹑ 尚 書 ﹑ 長 史 ﹑ 參 軍 , 此 悉 貞 良 死 節 之 臣 ,願 陛 下 親 之 信 之 , 則 漢 室 之 隆 , 可 計 日 而 待 也 .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於 南 陽 , 苟 全 性 命 於 亂 世 , 不 求 聞 達於 諸 侯 .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 猥 自 枉 屈 , 三 顧 臣 於 草 廬 之中 , 諮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 由 是 感 激 , 遂 許 先 帝 以 驅 馳 . 後值 傾 覆 , 受 任 於 敗 軍 之 際 , 奉 命 於 危 難 之 閒 , 爾 來 二 十有 一 年 矣 . 先 帝 知 臣 謹 慎 , 故 臨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 受 命以 來 , 夙 夜 憂 歎 , 恐 託 付 不 效 , 以 傷 先 帝 之 明 , 故 五 月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今 南 方 已 定 , 兵 甲 已 足 , 當 獎 率 三 軍, 北 定 中 原 , 庶 竭 駑 鈍 , 攘 除 姦 凶 , 興 復 漢 室 , 還 于 舊都 . 此 臣 所 以 報 先 帝 , 而 忠 陛 下 之 職 分 也 .
至 於 斟 酌 損 益 , 進 盡 忠 言 , 則 攸 之 ﹑ 禕 ﹑ 允 之 任 也 .願 陛 下 託 臣 以 討 賊 興 復 之 效 ; 不 效 , 則 治 臣 之 罪 , 以 告先 帝 之 靈 . 若 無 興 德 之 言 , 則 責 攸 之 ﹑ 禕 ﹑ 允 等 之 咎 ,以 彰 其 慢 . 陛 下 亦 宜 自 課 , 以 諮 諏 善 道 , 察 納 雅 言 , 深追 先 帝 遺 詔 . 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 今 當 遠 離 , 臨 表 涕 泣 ,不 知 所 云 .



後出師表


亮 曰 : 「 大 軍 在 祁 山 ﹑ 箕 谷 , 皆 多 於 賊 , 而 不 能 破 賊為 賊 所 破 者 , 則 此 病 不 在 兵 少 也 , 在 一 人 耳 . 今 欲 減 兵省 將 , 明 罰 思 過 , 校 變 通 之 道
於 將 來 ; 若 不 能 然 者 , 雖 兵 多 何 益 ! 自 今 已 後 , 諸 有忠 慮 於 國 , 但 勤 攻 吾 之 闕 , 則 事 可 定 , 賊 可 死 , 功 可 蹻足 而 待 矣 . 」 於 是 考 微 勞 , 甄 烈 壯 , 引 咎 責 躬 , 布 所 失於 天 下 , 厲 兵 講 武 , 以 為 後 圖 , 戎 士 簡 練 , 民 忘 其 敗 矣. 亮 聞 孫 權 破 曹 休 , 魏 兵 東 下 , 關 中 虛 弱 .

十 一 月 , 上 言 曰 : 「 先 帝 慮 漢 ﹑ 賊 不 兩 立 , 王 業 不 偏安 , 故 託 臣 以 討 賊 也 . 以 先 帝 之 明 , 量 臣 之 才 , 故 知 臣伐 賊 才 弱 敵 強 也 ; 然 不 伐 賊 , 王 業 亦 亡 , 惟 坐 待 亡 , 孰與 伐 之 ? 是 故 託 臣 而 弗 疑 也 .

臣 受 命 之 日 , 寢 不 安 席 , 食 不 甘 味 , 思 惟 北 征 , 宜 先入 南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并 日 而 食 . 臣 非 不 自 惜也 , 顧 王 業 不 得 偏 全 於 蜀 都 , 故 冒 危 難 以 奉 先 帝 之 遺 意也 , 而 議 者 謂 為 非 計 . 今 賊 適 疲 於 西 , 又 務 於 東 , 兵 法乘 勞 , 此 進 趨 之 時 也 . 謹 陳 其 事 如 左 :

高 帝 明 並 日 月 , 謀 臣 淵 深 , 然 涉 險 被 創 , 危 然 後 安 .今 陛 下 未 及 高 帝 , 謀 臣 不 如 良 ﹑ 平 , 而 欲 以 長 計 取 勝 ,坐 定 天 下 , 此 臣 之 未 解 一 也 . 劉 繇 ﹑ 王 朗 各 據 州 郡 , 論安 言 計 , 動 引 聖 人 , 群 疑 滿 腹 , 眾 難 塞 胸 , 今 歲 不 戰 ,明 年 不 征 , 使 孫 策 坐 大 , 遂 并 江 東 , 此 臣 之 未 解 二 也 .曹 操 智 計 殊 絕 於 人 , 其 用 兵 也 , 髣 彿 孫 ﹑ 吳 , 然 困 於 南陽 , 險 於 烏 巢 , 危 於 祁 連 , 偪 於 黎 陽 , 幾 敗 北 山 , 殆 死潼 關 , 然 後 偽 定 一 時 耳 , 況 臣 才 弱 , 而 欲 以 不 危 而 定 之, 此 臣 之 未 解 三 也 . 曹 操 五 攻 昌 霸 不 下 , 四 越 巢 湖 不 成, 任 用 李 服 而 李 服 圖 之 , 委 夏 侯 而 夏 侯 敗 亡 , 先 帝 每 稱操 為 能 , 猶 有 此 失 , 況 臣 駑 下 , 何 能 必 勝 ? 此 臣 之 未 解四 也 . 自 臣 到 漢 中 , 中 間 期 年 耳 , 然 喪 趙 雲 、 陽 群 、 馬玉 、 閻 芝 、 丁 立 、 白 壽 、 劉 郃 、 鄧 銅 等 及 曲 長 屯 將 七 十餘 人 , 突 將 無 前 . 賨 ﹑ 叟 ﹑ 青 羌 散 騎 ﹑ 武 騎 一 千 餘 人 ,此 皆 數 十 年 之 內 所 糾 合 四 方 之 精 銳 , 非 一 州 之 所 有 , 若復 數 年 , 則 損 三 分 之 二 也 , 當 何 以 圖 敵 ? 此 臣 之 未 解 五也 . 今 民 窮 兵 疲 , 而 事 不 可 息 , 事 不 可 息 , 則 住 與 行 勞費 正 等 , 而 不 及 今 圖 之 , 欲 以 一 州 之 地 與 賊 持 久 , 此 臣之 未 解 六 也 .

夫 難 平 者 , 事 也 . 昔 先 帝 敗 軍 於 楚 , 當 此 時 , 曹 操 拊手 , 謂 天 下 以 定 . 然 後 先 帝 東 連 吳 ﹑ 越 , 西 取 巴 ﹑ 蜀 ,舉 兵 北 征 , 夏 侯 授 首 , 此 操 之 失 計 而 漢 事 將 成 也 . 然 後吳 更 違 盟 , 關 羽 毀 敗 , 秭 歸 蹉 跌 , 曹 丕 稱 帝
. 凡 事 如 是 , 難 可 逆 見 . 臣 鞠 躬 盡 力 , 死 而 後 已 , 至於 成 敗 利 鈍 , 非 臣 之 明 所 能 逆 睹 也 . 」 於 是 有 散 關 之 役. 此 表 , 亮 集 所 無 , 出 張 儼 默 記 .



誡子篇


蜀 諸 葛 亮 誡 子 曰 . 夫 君 子 之 行 . 靜 以 修 身 . 儉 以 養 德. 非 澹 泊 無 以 明 志 . 非 寧 靜 無 以 致 遠 . 夫 學 須 靜 也 . 才須 學 也 . 非 學 無 以 廣 才 . 非 志 無 以 成 學 . 慆 慢 則 不 能 勵精 . 險 躁 則 不 能 治 性 . 年 與 時 馳 . 意 與 歲 去 . 遂 成 枯 落. 悲 歎 窮 慮 . 將 復 何 及 .
2007-02-07 5:59 am
<出師表
主旨
本篇是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向後主劉禪上的一封「表」,表中他鼓勵後主勤於政事,要親賢臣、遠小人,必須做到內外一視同仁。此外,作者亦向後主推薦賢臣良將,表示自己忠心為國的心志。

內容與寫作技巧剖析

(1) 內容剖析溫習表
分析形勢1.國家形勢危殆。 2.軍隊及大臣都忠於國家。

進行勸諫1.勸後主多聽取臣下意見,訪求治道。 2.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要引喻失義,堵塞臣下進諫之路。 3.不可偏私,應對皇宮與政府的官員一視同仁,賞罰一致,穩定人心。4.以兩漢興衰為鑑,要親賢臣,遠小人。

舉薦賢臣1.郭攸之、費褘、董允等人是賢臣,宮中事務,應向他們咨詢,再作定奪。 2.將軍向寵是良將,軍中事務應由他處理。

自我剖忠1.感激先帝三顧草蘆,因此出山相助。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至今二十一年。3.先帝臨終託孤,受命以來,夙夜憂勤。 4. 出師北伐,是報先帝而忠陛下的職分所在。

北伐條件1.先帝臨終委託復興漢室,自己一定要完成先帝遺志。2.南方已定,無後顧之憂。 3.兵甲已足,將士用命,追先帝之殊遇而欲忠於陛下。


(2) 寫作技巧溫習表
1.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首先分析國家的危急形勢,指出要憑藉廣開言路、激勵士氣來刷新政治。接著,推舉賢臣良將,更以兩漢盛衰說明親賢遠佞的重要,藉以鼓勵後主親用自己推薦的人。然後,回溯歷史,表示自己忠於先帝和後主。最後,勸勉後主努力求治,前呼後應,層次井然。

2.情理兼備、感染力強表中無論是敘述或議論,都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例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等都具有感情成分,不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還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3.措辭委婉、感情真摯作者對後主進言具有臣子和長輩兩重意義,既要注意臣子的禮節,又要顧及長輩的身份。因此,語氣顯得非常婉曲,如不直接指出小人的名字。至於作者回溯歷史、剖明心志,更流露出真摯的感情。

4.駢散相雜、節奏諧協本文於散句中雜有駢句,兩者混成一體,節奏諧協,顯出作者運用文字的深厚功力。文中的駢句有: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

模擬會考試題

(1)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提出了甚麼忠告?試加以說明。(10分)

答:
(a)要虛心納諫:
要廣開言路,多聽取臣下的意見,發揚先帝品德,激勵士氣。(1分)不可看輕自己,不可說出不合義理的話,以堵塞臣下進諫之路。(1分)
(b)要賞罰分明:
賞善罰惡,不可異同,宮中府中的法度應該一致,不可偏私。(1分)如有作奸犯科或為忠者,宜付有司,論定刑賞。(1分)
(c)推薦賢能:
政務方面:推薦郭攸之、費褘、董允等。(1分)軍務方面:推薦向寵。(1分)
(d)要以史為鑑:
以先漢興隆,後漢衰頹的史實為戒。(1分)勸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1分)

(e)要謀求治國方略:
咨諏善道,察納忠言,訪求良好的治國方法。(1分)深追先帝遺詔,完成先帝復興漢室之志。(1分)

(2)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用意何在?(10分)

答:
諸葛亮在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主要用意有:
(a)激勵後主仿效先帝,發憤圖強: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動以父子之情。(1分)「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引起後主對父親尊敬之心。(1分)
(b)以先帝之名,增加建議的說服力: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用先帝名義勸後主起用賢臣。(1分)「先帝稱之曰能」:用先帝名義勸後主起用賢臣。(1分)
(c)以先帝之名,增強勸諫的權威性:
提出先帝經常歎息痛恨桓、靈二帝,勸勉後主親賢臣、遠小人。(1分)咨諏善道,察納忠言,要念及先帝遺詔。(1分)
(d)表達自己的忠貞:
說明自己感恩圖報,不在乎個人的名聲。(1分)表明心跡,杜絕後主的猜疑。(1分)
(e)謹慎進諫:
提出先帝之言作為佐證。(1分)以避後主以為亮有專斷之心。(1分)

(3) 前人認為《出師表》「是君臣語,亦是父子語」。所謂君臣語、父子語是甚麼意思?(2分) 並以文所述,舉例說明。 (6分)

答:
所謂君臣語,就是臣下向君主申告的說話。(1分)所謂父子語,就是父親向兒子叮嚀和訓誡的說話。(1分)

文中有多個表現出君臣之義的地方,例如:(a)推薦郭攸之、費褘、董允及向寵等人。(1分)(b)向後主陳述北伐的原因(如兵精糧足、南方已定)。(1分)(c)諸葛亮自稱為臣,稱後主為陛下,不失君臣之禮。(1分) 表現出父子之情的有:(a)勸後主廣開言路,力圖振作。(1分)(b)勸後主賞罰分明。(1分)(c)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1分) (4)試根據《出師表》,分析諸葛亮公忠愛國的性格。(8分) 答:(a)提醒後主要興復漢室,希望後主加以振作。(1分)(b)勸後主以君主身份來振奮士氣。(1分)(c)勸後主不可內外異法,不可賞罰不明。(1分)(d)宮中之事,推薦郭攸之、費褘、董允;軍中之事,則推薦向寵。(1分)(e)勸後主要以史為鑑,不要親近小人。(1分)(f)為報先帝知遇之恩,答應出山相助。(1分)(g)為國事夙夜憂勤,出師北伐,純粹是盡臣子的職責。(1分)(h)要後主咨諏善道,察納忠言。(1分)

(4) 試根據《出師表》,分析後主的性情及處事態度的缺點。(7分)

答:
後主的性情:
(a)欠缺莊重:由諸葛亮勸他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可見。(1分)(b)偏私:由諸葛亮勸他不宜偏私可見。(1分) 後主處事態度的缺點:(a)不肯接納忠言:由諸葛亮勸他要開張聖聽可見。(1分)(b)刑賞不公:由諸葛亮勸他要宮中府中法度一致可見。(1分)(c)不能任用賢能之臣:由諸葛亮向他推薦賢臣良將可見。(1分)(d)親小人、遠賢臣:由諸葛亮以兩漢興衰說明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可見。(1分)(e)不遵先帝遺詔:由諸葛亮要他深追先帝遺詔可見。(1分)

(5) 試解釋甚麼是「表」,並簡述本文的主旨。(8分)
答:
表,是大臣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體,亦稱「疏」、「奏疏」或「奏議」。(3分)本篇是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向後主劉禪上的一封「表」,表中他鼓勵後主努力政治,要親賢臣、遠小人,必須做到內外一視同仁。此外,作者亦向後主推薦賢臣良將,表示自己忠心為國。(5分)

歷屆會考試題解答

97年3題(1)及(2)部分
問:
曹劌、諸葛亮、藺相如三人的身份及他們國家所面對的相似困境。(3分)

答:
曹劌:春秋時代,魯國的平民。諸葛亮:三國時代,蜀國的宰相和軍師。藺相如:戰國時代,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食客;其後,晉爵為趙國上卿。(2分)他們國家所面對的相似困境:他們的國家國小力弱,卻面對強敵的威脅,處於頻臨被滅的境地。(1分)

問:
(b)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10分)
甲 忠貞愛國乙 知人善用丙 器量寬宏

甲 忠貞愛國乙 知人善用丙 器量寬宏

答:
甲 忠貞愛國:
齊軍伐魯,曹劌不理鄉人勸阻,求見莊公,望能為國效力。(1分)諸葛亮感激先帝(劉備)知遇之恩,為蜀效力。(1分)藺相如向趙王自薦奉璧赴秦,不畏危險,以報國家。(2分)
乙 知人善用: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舉薦文臣武將,有助復興漢室。(2分)其餘兩人皆沒有此項描述。(1分)
丙 器量寬宏:
藺相如知道廉頗揚言侮辱他,因此避而不見,後來對方「負荊請罪」,相如不計前嫌。(2分)另外兩人皆沒有此項描述。(1分)
99年7題(2)部分
問:
諸葛亮的遭遇跟孔子的看法是否有相同之處?(3分)

答:
兩者是有相同之處的。諸葛亮本是平民,隱居南陽,以耕種為生,並不希望在諸侯間建立聲名。可見諸葛亮雖有才幹,但亦有一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情操。(1.5分)後來,諸葛亮在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受命出使東吳,勸服孫權共抗曹操。從這段歷史來看,他的才華就如孔子所標榜的君子表現一樣是有能力的。(1.5分)


字詞辨析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古代帝王之死叫崩
2.將軍向寵,性行淑均均:公正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淺陋
4.躬耕於南陽躬:親自
5.不求聞達於諸侯聞:名譽
6.苟全性命於亂世苟:姑且心
7.以咨諏善道咨:詣問 諏:訪求
8.則責攸之、褘、允等之慢慢:疏忽或怠慢
2007-02-07 5:59 am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諸葛亮兩次領兵北伐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前出師表》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現了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賞罰分明、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並鼓勵後主要為興復漢室、統一天下而努力。

《後出師表》中諸葛亮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

有些學者指出,《後出師表》的文風和語氣都與《前出師表》的不同,而且內容也有錯誤,所以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的手筆。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0: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6000051KK041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