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人 ---- 10分

2007-02-07 5:49 am
試講出諸葛亮的為人?

回答 (4)

2007-02-07 5:54 am
✔ 最佳答案
具有公忠體國之情操,感於先帝厚遇,為國效力己愈廿載;而先帝臨崩托孤,受命水來,悉力以赴,因怕不能勝任;故五月渡瀘,平定南方,進而出師北伐,以竟先帝遺志。

懷著苦口婆心之勸勉,有感於後主之年幼不懂事,乃不惜上表回後主盡進忠言,向後主闡明治道,叮嚀周

至,苦口婆心,可見其用心之良苦。
2007-02-07 5:55 am
聰明,正直.但最後都係輸左.......其實他有很好的才華都沒有用,因為都要有人賞識先能夠發揮出來.正如現在一樣...每人都有唔同人才能,但得不到別人的賞識.到頭來也只是浪費才能.
2007-02-07 5:55 am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祿為一千石糧食)。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珪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地點在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一說在當時可能屬於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雖從事農業耕種,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別人常常笑他,只有與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諸葛亮有這樣的才能。諸葛亮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龐統之叔)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輔佐劉備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儒家傳統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劉備協助孫權大敗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備入蜀,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蜀,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讚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
主政生涯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和吳國的聯盟關係,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即今雲南、貴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世俗文化中的諸葛亮
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對、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空城計……等故事家喻戶曉。

傳說中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了饅頭以代替祭祀用的人頭。

現有「事後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能是「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的訛傳,參見諧音訛傳成俗語。
2007-02-07 10:56 pm
劉備逝世後,蜀漢面臨的政治局面是怎樣的?
劉備逝世後,蜀漢的政治局面是:
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業還未完成便逝世,蜀漢失去有才能的領導人,形勢危急。
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只佔益州,領土最小,加上國家連年征戰,將士疲憊,民生窮困,勢力薄弱。
蜀漢具備哪些有利的條件?
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朝廷內的大臣盡忠國事,毫不懈怠;朝廷外的將士則捨生忘死,保衛國土。
諸葛亮一開始即向後主分析天下大勢,目的是什麼?
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希望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復興漢室。
強調蜀漢形勢危急,使後主有所警惕,力求振作,勵精圖治,由此展開下文,引出對後主的勸諫。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提出不少忠告,試就下列四方面分別說明:

廣開言路:
諸葛亮勸諫後主要多方面聽取臣子的意見,發揚先帝遺德,激勵士氣,並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要說一些違反義理的說話,以致阻塞臣子的進諫。
嚴明法度:
諸葛亮提醒後主對宮中府中的臣子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如有違犯法紀或盡忠行事的,應交給有關部門的主管官員按照實情處理,論定賞罰,不可偏私。
選賢任能:
諸葛亮建議後主在政務方面應諮詢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文臣,減少錯漏的機會;軍務則諮詢將軍向寵,使軍隊團結和睦,各人能因應自己的才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親賢遠佞:
諸葛亮以前漢興隆、後漢傾頹的歷史事實,勸勉後主親近賢臣,遠離小人,
諸葛亮為什麼不在《出師表》中提及任何朝中小人的名字,
諸葛亮品性純厚,有隱惡揚善的美德。
諸葛亮北伐在即,將遠離後主,若指出朝中小人之名 ,恐怕引起小人不滿,趁自己不在朝時伺機報復,惡言中傷,破壞北伐計劃。
若後主能親近賢臣,自然會遠離小人,否則即使檢舉小人也於事無補。諸葛亮在《出師表》第三段中自述身世及志向,他向後主說這番話有什麼用意?
說出自己本性淡泊,無意追求功名富貴,只為了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才出山效命,以此釋除後主的猜疑。
借他為國效命的表現,表白自己盡忠先帝、效命後主的心跡。 追述歷史,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勸勉後主發憤圖強,繼承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
說明北伐的意義和條件,指出當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北伐曹魏的好時機。
諸葛亮屢次提到先帝,目的是什麼?用父子之情感動後主,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的遺訓。
借緬懷先帝,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用先帝的名義和權威,加強自己說話的力量。
以先帝創業的艱難,激勵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謹慎守業。
試據《出師表》的內容,說出諸葛亮出師北伐的原因。
蜀漢在三國中勢力最弱,在吳、魏的威脅下,安定的局面不易持久,必須以攻為守,才可圖存。
當時兵甲充足,士氣旺盛,加上南方叛亂已平,蜀漢已無後顧之憂,應該掌握時機,出師伐魏,興復漢室。
先帝臨終時向諸葛亮委以重任,要他輔助後主興復漢室,因此消滅曹魏,使蜀漢還於舊都,是諸葛亮的職責所在。
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決心北伐曹魏,興復漢室,完成先帝未竟之遺願。
諸葛亮在出師前,為什麼要上表後主劉蟬?
後主年紀尚輕,才不更事,寵信小人,諸葛亮恐怕在北伐期間,朝事受小人把弄,於是在出師前上表後主,叮囑他廣開言路,嚴明法度,親賢遠佞,謹記先帝遺訓,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
諸葛亮希望向後主陳明北伐的目的和任務,並表白自己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心志。
諸葛亮在出師前,在內政和軍事上作出什麼安排?
內政方面:諸葛亮建議後主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並推薦賢臣郭攸之、貴禕、董允協助處理宮中事務,以彌補缺漏,有所廣益。
軍事方面:諸葛亮推薦將軍向寵協助處理軍中事務,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此外他更在出師前平定南方的叛亂,使蜀漢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北伐。

試從感恩圖報和忠貞為國兩方面分析諸葛亮的為人。
感恩圖報:諸葛亮本來在南陽隱居,只因劉備三顧草廬,屈尊相訪,向他詢問當世大事,令他大受感動,遂答應出山效命,二十一年來一直為國奔馳。後
來先帝臨終託孤,他受命以來,早晚憂慮,恐怕有負所託,損害了先帝
知人之明,由此可看出諸葛亮感恩圖報的性格。
忠貞為國:諸葛亮盡忠國事,毫不懈怠。為了消除蜀漢的後顧之憂,他在五月時渡過瀘水,深入蠻荒之地,平定南方;再出兵北伐,希望能消滅逆賊,後
興漢室,重返舊都,由此可看出諸葛亮忠貞為國的性格。
文中哪些事例反映出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反映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的事例:
他準確把握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能客觀地分析蜀漢當時面臨國力疲憊、強敵壓境的危機。
他在北伐前預先安排好宮中事務,並叮囑後主廣開言路,嚴明法度,親賢遠佞,深懂治國之道。
他向後主推薦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可見他有知人之明,懂得用人之法。
反映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的事例:
他深知蜀漢在吳、魏的威脅下難以維持久安的局面,於是以攻為守,出師北伐,平定中原,謀求自保。
他洞悉蜀漢力弱,因此先平定南蠻,以消除後顧之憂,待反方鞏固後,才北伐曹魏。
.在《出師表》一文中哪些是臣子向君主的進言?
推薦文臣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協助後主處理宮中事務。
推薦將軍向寵,協助後主處理軍中事務。
列舉前漢興、後漢衰的歷史為例,勸勉後主親近賢臣,遠離小人。
哪些是長輩向後輩的勸諫?
告誡後主要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並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說違反義理的說話,以免阻塞大臣的進諫。
告誡後主對宮中和府中的官員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不可有所偏私。
告誡後主要好好謀劃一下,主動徵詢治國的良好辦法,採納合理的意見,並要謹記先帝的遺訓。
第三頁
本文雖名為《出師表》,但提及出師的事卻很少,主要的目的在激發後主發憤圖強。試據本文指出諸葛亮從哪幾方面來激發打動後主的?
當前形勢:就蜀國當前形勢分析,「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三國中國力以蜀國為最弱,非憤發圖強無以自存。
國君職責:諸葛亮提醒後主身為一國之君,其施政與國家的興亡有密切的關係,群臣效忠:諸葛亮指出朝中不少忠臣良將願意為蜀漢效忠捨命,且明確地表明自己忠貞之志,希望藉此打動後主,切勿辜負群臣的一番忠誠。
父子之情:諸葛亮在表中先後提及先帝達十三次之多,目的在提醒後主先帝創業艱難,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憤發圖強,謹記先帝遺訓,繼承先帝的遺志。
在處事上,諸葛亮告誡後主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做?試分別說明。
後主應該做的事情是:
應該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來發揚光大先帝所遺留的美德,激勵有志之士進諫。
應該把那些做壞事、觸犯法紀的大臣,及盡忠為善的大臣,交給負責的官員,決定他們的懲罰獎賞。
應該多加思量反省,諮詢及接納臣民的意見。
後主不應做的事情是:
不應隨便看輕自己的能力,自輕自賤,言不及義,阻塞忠臣進諫之路。
不應對宮中及丞相府的官員有不同的賞罰方法。
不應偏袒及有私心,以免宮中及丞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4: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6000051KK041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