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失敗原因

2007-02-06 6:24 pm
在這8年日本侵華總兵力遠遠越中國,但日本侵華最終失敗。當時日本總兵力是可以以1年時間攻陷整個中國。我看過日本歷史,他們大部認戰敗歸罪於盟軍和八路軍偷襲,沒有檢討作戢失敗原因;希望大家能夠全面性分析回應。

回答 (5)

2007-02-06 7:26 pm
✔ 最佳答案
日本侵華失敗以致中國抗戰勝利可以從三方面作出闡釋:

士氣方面:國人深知國難當前,民族生死存亡繫於一線,故即使在初期戰況不利的情形下,仍能不分階層、黨派,團結一起,上下一心,奮勇抗敵,爭取最後勝利。

戰略方面:抗戰初期,中國採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消耗日軍實力;及武漢撤守後,國軍退至西部山嶽地帶,使日軍機械兵團失去平原作戰之利,並開展敵後游擊戰作配合,牽制日軍,扭轉戰局。

外援方面: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英、美等盟國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戰鬥力大增。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聯合八路軍擊敗日本關東軍;美軍擊潰日軍主力,並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八年對日抗戰終告勝利。

2007-02-26 11:50:33 補充:
我以為我o既回答好少, 都唔會攞到最佳作答添!!
多謝你o既選擇
參考: 嶺南大學圖書館
2007-02-06 8:06 pm
其實日來仔係駐定失敗
其原因有以下

身体機能;個陣日本重係羅白頭,都未發育,佢後來輸左之後,美軍來到鎮守海港,而和日本人溝和,而先有木村托哉之型男出現,但空有型格,而沒有內容,教坏年青人,可說是明治維新西化後(西方政治架構,但民族主美還是放不低的所帶的負面影響成為致命傷。

民族主義過盛;日本無論政治、軍事、經濟都有良好發展,可參考明冶維新、甲午戰爭等歷史;但軍事領袖過於推廣軍人政治、可參考東條英機等歷史及對日本皇帝之崇拜,所謂物極必反,導致中國人反抗,(試想下你的家園被人踐踏,你都會反抗),作為中國人一定同佢死過。


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人民(連國歌都為左反抗日本)
參考: 自己多年對歷史看法
2007-02-06 7:16 pm
樓主唔好睇日本仔既宣傳喇!首先要糾正樓主,日本在華兵力從來在數量上都處於劣勢,國軍高峰時有超過三百萬人,而且未計遊擊隊和外援的數量。但日軍計埋唔用既關東軍數量都不超過三百萬,而主力中派遣軍大約只有一百五十萬人。另外,他們在開戰初期揚言可以三個月內擊垮中國,結果怎樣﹖不過其實日本仔早已自暴其短,正如樓主的引文所說是盟軍和游擊隊的破壞使他們在戰場上無以為繼。問題是,這兩個他們舉出的原因背後的終極原因是甚麼﹖當然是日本在戰爭時的白痴領導累事。
日本仔始終不明白一個問題,以中國的地大人多再加上是由他們發動不義的侵略戰爭,所以日軍在中國戰場無論從數量上和國際政治上都肯定處於劣勢。它想成功就要爭取支持。既要爭取國際支持,又要爭取佔領區內民眾的支持,才可增強日軍本來就不強的實力。但日本仔打不了幾個月就露出它變態的原形,到處無惡不作,這樣已自動將自己送上絕路。其實盟國在抗戰初期對日本的支持比中國大,但為甚麼之後他們紛紛轉而支持中國。因為日本極犯賤地和德國結成一個毫無用處的聯盟及和美國開戰,係都要試試兩線作戰的滋味,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而同時期的中國就極力爭取列強的支持,於是美援英援蘇援大批運至,當然實力大大增強。而且由於日本仔太變態,迫使大部份中國人都要走上抗日的道路,這是為甚麼日軍佔領區游擊戰不斷的原因。但這一切嚴峻形勢都不能喚醒日本高層對自己處境的幻想,於是他們繼續發狂地擴張,終於使自己的實力使用過度,而被其他國家反擊。日軍的情況和癌細胞擴散的情況很相似,都是擴張過度而招致滅亡。

2007-02-06 13:13:21 補充:
哈!哈!哈!atlasnik兄真幽默也。小弟又想到日本仔另一個戰敗的理由,因為日本仔不懂得幽默,我們講幾個關於他們的笑話也夠激死日本仔,嚴重削弱日軍士氣並導致戰敗
2007-02-06 6:38 pm
甲.日本侵華之原因與背景:中華民國成立後不久,即出現內憂,除軍閥混戰外,主要是國、共兩黨的逐鹿。外患有歐、美列強的擴張,但最嚴重的是日本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期不斷侵華的原因與背景大致如下:

1.侵略傳統:日本基於傳統的侵略政策,不斷向外擴張勢力,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勢驟強,積極向外擴張。自甲午之役、日俄戰爭,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均在中國掠奪利益。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張貫徹「大陸政策」,認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見日本軍國主義乃以侵華為基本國策之野心。
2.經濟危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擾,致海外市場銳減,經濟嚴重萎縮,失業人數劇增。因而日本遂亟謀對外擴張,爭取海外資源、市場,並以對華戰爭來轉移其國人之視線。
3妄圖稱霸: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即實施軍國主義教育,培養年青一代的民族優越感,民族主義抬頭。而日本軍閥又先後與德、意締結盟約,形成「羅馬、柏林、東京軸心」,狼狽為奸,以圖東西方分別稱霸。
4.利用內戰:日本所懼者乃中國之強大,故曾乘北伐軍克復濟南時,殺害中國官兵及外交人員蔡公時,製造「五三慘案」,阻撓中國之統一。及要安事變後,張學良服從於中央政府,實現和平,中國即從事各種政治、軍事和經濟上之建設,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擊。又加上,中國之內戰停止,國共再度合作,準備聯手抗日,日本乃急欲趁中國實力未強之時予以鯨吞。

乙抗戰前日本在中國的軍事行動:
一東北方面:
1.萬寶山慘案:
1/慘案起因:1931年7月,中國農民與韓民發生爭執,日本領事以此為藉口,橫加干涉。
2/慘案經過:日本領事派遣軍警,槍殺中國農民;日本又唆使韓人在韓境發動排華,使不少在韓華僑受害。

九一八事變:事變起因: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炸毀南滿鐵路的柳河鐵橋,誣指是中國軍隊所為,遂以此為藉口入侵中國。
事變經過:9月18日晚,日軍發炮轟擊瀋陽北大營,並進攻東大營,強佔瀋陽。當時張學良為保存實力,乃盡撤駐軍,不予抵抗,欲以談判方式與日本交涉。日軍遂於數日間侵佔遼寧、吉林兩省大部分土地。
事變影響:日本為避免國際聯盟制裁其侵略中國的行為,乃在瀋陽籌組偽滿州國,擁清廢帝溥儀出任執政,都於長春。國人對日本輕易取得東北甚表不滿,遂在各地展開反日運動,抵制日貨。
二.上海方面:一二八事變:事變藉口:
公元1932年1月,日本以上海抵制日貨為藉口,唆使日本浪人焚燬中國工廠和商店,並殺死華警。日本又以日僧五人被毆為藉口,向上海市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懲兇道歉及賠償損失,並解散抗日團體。

事變經過:1月28日,上海市長吳鐵城迫於情勢,乃答允所提出條件,日領事已表示滿意,不料日海軍司令鹽澤突攻閘北,十九路軍軍長指揮所部,奮勇抵抗日軍。日軍攻月餘,先後死傷一萬多人,三次易帥,屢增援軍,始終無法攻下,其後日本援兵在瀏河登陸,中國軍才被迫撤退。同年3月,英、美、法三國出面調停,中、日兩國遂於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軍始退。
事變影響:由於日本不斷入侵,故人民希望國民黨放棄「先安內,後攘外」之政策,能夠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東北一帶之人民,紛紛組織義勇軍,進行遊擊戰,以抵抗日本的佔領軍。
三 ) 華北方面:「塘沽協定」公元1933年5月,國民政府見日軍進犯長城各口,北平及天津危急,乃忍痛與日本訂立「塘沽停戰協定」,劃冀東為非武裝地區。
「何梅協定」:
1/公元1935年5月,日本以中國政府援助東北義勇軍為藉口,派兵侵佔冀東。
2/中國政府因軍事準備不足,乃派何應欽與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中國同意取消河北省國民黨黨部;撤退河北省之中國駐兵,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

「廣田原則」:1936年5月,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向中國提出「廣田三原則」:承認偽滿、締結共同防共協定、取消一切反日運動;同時,又提出華北特殊化之要求,以求達到控制中國之目的,但遭國民政府拒絕。
丙.全面抗戰之爆發:七七事變:
1.起因: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蘆溝橋作非法軍事演習,以一名騎兵失蹤為藉口,強行進入宛平縣搜索,為中國軍所拒。日軍乃發炮轟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抗,是為「七七事變」,或稱「蘆溝橋事變」。
2.國民政府對事變之對策:「廬山談話」:七七事變使日本野心盡露,蔣中正乃於7月17日發表「廬山談話」,聲言「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唯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取最後勝利」。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全面抗日。
長期作戰:國民政府深知日軍軍力雄厚,乃擬定長期的作戰策略,以空間換取時間,將戰場擴大,藉以消耗日軍實力。
3.共產黨對事變之對策:擴展勢力:七七事變發生後,中共電告中央,表示願意抗日,欲藉抗戰為擴展勢力之機會。發表宣言:同年九月,中共中央發表「共赴國難宣言」,表示願為徹底三民主義而對日作戰,並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願受國民政府指揮。

2007-02-06 10:39:15 補充:
八年抗戰之經過及結果:第一期---退守階段:1 >時間:由1937年七七事變至1938年武漢退守止。2 >形勢:中國採取持久戰略,敵進我退,「以空間換取時間」,藉以消耗敵人之實力,粉碎其速戰速決之計劃。日本則圖速戰速決,攻擊中國之大城市。 3>經過:平津陷落:「七七事變」之後,日軍聲言「三月亡華」,在華北大舉進攻,平、津相繼失守。上海淪陷:同年八月十三日,日本開闢上海戰場,國軍堅守三月後撤退,上海淪陷,是為「八一三事變」。遷都重慶:上海失守後,國府西遷重慶作長期戰爭準備。

2007-02-06 10:39:32 補充:
D.南京大屠殺:日軍繼攻南京,1937年12月我軍棄守,日軍肆行殺戮,姦淫擄掠,無惡不作,我國軍民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史稱「南京大屠殺」。E.台兒莊大捷:1938年3月,攻陷南京之日軍北上,華北日軍南下,企圖打通南北戰場,遂與我軍激戰於山東台兒莊。我軍奮勇殲敵四萬餘,獲械無數。F.武漢會戰:1938年6月,日軍進攻武漢,欲切斷粵漢鐵路,斷絕國軍補給。我軍奮勇抗拒,前後五月,日軍損失兵力20萬以上,至11月,我軍自動退出武漢,轉入西南山岳地帶。
2007-02-06 6:30 pm
近百年日本侵華簡史

 日本侵略中國,不單止是三十年前的八年抗戰。這八年抗日戰爭,只是日本近百年來侵略中國的一個焦點。遠在一八六八年,自日本明治變法維新後,便將對外侵略,定為國策。據田中義一的奏摺:「明治大帝之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現將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簡單重溫於後:

 1. 日本吞併琉球 流球本為中國藩屬,後日本強封琉球王為藩王。一八七三年,日本藉中有琉球人遇風漂流到台灣,為高山族所殺,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一八七四年出兵台灣。一八七四年清政府給銀五十萬兩與日本,以求息事。一八七五年,日本迫琉球與中國斷絕一切關係,廢琉球王,併琉球為日本沖繩縣。

 2. 日本侵略朝鮮 朝鮮亦為中國藩屬,為日本侵華第二個目標。一八七六年,日本以武力脅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取得特權,從事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滲透。一八八二年,脅簽「仁川條約」,取得於漢城駐軍特權。一八八五年,利用朝鮮的「甲申政變」,乘機對清政府進行要脅,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內有兩國對朝鮮有同等派兵權的條款,使朝鮮淪為中日兩國共同保護國。此條款導致日後的中日戰爭。於日俄戰爭後,一九一○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

 3. 中日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朝鮮內有東學黨起兵與政府軍作戰。朝鮮政府向清政府求助,日本亦同時出兵朝鮮。事平後,日本不允撤兵,並突擊駐於牙山的清兵。清朝遂對日本宣戰。戰事中,清廷的陸軍敗於平壤之役,海軍敗於黃海之役。滿清終於講和,簽訂馬關條約。於馬關條約中,中國失去了對朝鮮的宗主權;割去了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群島;賠軍費二萬萬兩,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等通商口岸;給了日本內地製造權,和給予最惠國待遇。

 馬關條約簽訂後,立即導致了列強對中國的投資競爭和割地狂潮。中國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嚴重,被瓜分的危機迫近眉睫。

 4. 八國聯軍 一九○○年,因義和團之事,日本聯同英、美、德、法、俄、奧、意七國,攻入北京,肆意殺戮毀掠。中國與八國終於簽訂辛丑和約。和約中有毀北京至大沽炮台的條款,無異國防盡撤;准各國於重要地點駐兵,無異將國家置人刀俎之下;劃定公使區域,無異割地與人;四億五千萬賠款,使國庫空虛,關稅盡由外人操縱。此和約已將中國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了。

 5. 日俄戰爭 這是一場兩個強盜在事主家中打起來的戰爭。馬關條約中,日本從中國搶去遼東半島,但為俄國聯同德、法干涉,日本迫得交還遼東半島(由滿清出償金三千萬贖回)。跟著俄國在東三省及朝鮮的勢力膨脹,與日本謀奪東三省的利益的野心發生衝突。於一九○四年,終於導致戰爭,而戰場則在中國東北遼河以東一帶。中國土地,盡遭蹂躪,生靈亦遭荼毒。俄國戰敗,只不過將它在中國獲得的利益讓與日本,而遭受損失的只是中國。

 6. 日本侵略蒙古東部 一九一一年,日本乘民國初立,派使赴俄,訂定密約,劃中國長春以南及內蒙古東部為日本利益範圍,長春以北及其餘蒙古各地為俄國利益範圍,狼狽為奸,互為聲援。二次革命軍起,袁世凱派張勳入南京,影響日商,日本乘機以此事為藉口,派戰艦六艘威脅南京,提出五鐵路築造權的要求,暗示以此為承認民國的條件。袁世凱急欲得到日本承認,完全允許。此為二十一條的先聲。

 7. 二十一條 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兵攻佔德國在中國的租地膠州灣。於一九一五年,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迫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二十條之目的,在於謀取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實現壟斷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的宿願;壟斷中國的煤鐵業,並伸展勢力至長江;宰制中國,將中國視為朝鮮第二。

 8. 巴黎和會 歐戰結束,德國投降。協約各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日本與英、法、意三國訂有密約,密謀讓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中國代表則要求取消日本逼訂之二十一條,並收回德國在山東所有權益。但英法袒護日本,於對德和約中,載明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讓與日本。

 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及僑民,紛紛要求中國代表拒簽和約,在國內,爆發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不敢違背國民公意,乃拒絕簽署和約,日本野心遂不得逞。

 9. 五.卅慘案 一九二五年於上海的日本紗廠廠主虐待中國工人,鞭斃工人。於工人代表與廠主交涉時,廠主發槍擊斃工人一名。導致上海各大學學生三千餘人,罷課遊行。至英租界巡捕房前,為英巡捕開槍射殺,死傷數十人。

 10. 濟南慘案(五.三慘案) 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撓北伐之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

 11. 九一八事變 日本早就有侵略中國,變中國為它的獨佔殖民地的野心。一九三一年,由於日本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日本乃發動對東北三省的侵略。先於七月二日,日警開槍擊斃三十多名中國萬山農民,拘捕數十人,製造萬寶山事件。繼於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進攻,炮轟瀋陽城外北大營,再進攻東大營,後佔瀋陽城,繼續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一九三二年,日本人迫誘滿清退位的皇帝溥儀,組織「偽滿州國」,成為日本人的傀儡。 

 12. 一二八事變(淞滬戰爭) 日本奪得東三省,欲為永久佔據計,乃擾亂中國沿海,轉移中國上下視線。一九三二年,藉口上海排斥日貨,於一月二十八日夜,突然發動戰爭,向中國上海駐軍進攻。中國十九路軍及第五路軍全力抵抗,堅守了一個月零四日。 

 13. 日本侵奪山海關、熱河及組織偽「冀東自治政府」 一九三三年一月,日軍進攻山海關。二月進攻熱河,繼攻打長城各關口。五月中,北平、天津瀕於危急。中國政府不得已簽訂「塘沽協定」,承認冀東為非武裝區,使中國失去河北十九縣及兩個自治區的主權。 

 14. 七七蘆溝橋事變 一九三七年六月,日本集結大軍於北平近郊豐台一帶。七月七日,故意於宛平縣蘆溝橋附近,進行演習,襲擊宛平縣城。引起中國上下,莫大義憤,掀起全面抗戰。

 15. 八.一三淞滬戰役 一九三七年,日本突然攻擊上海,開闢第二戰場,全面侵華。

 16. 南京大屠殺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失陷。日軍進城後進行大屠殺,共殺害中國軍民三十萬人,是近代史上一場空前殘酷的屠殺。

 自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戰開始,至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止,中間經歷無數大小戰役,中國人的生命的損失,據不完全的統計,軍隊死亡一百三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八人,傷一百七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五人,失蹤十三萬零一百二十六人。人民的傷亡,估計約為軍隊的一倍,統計八年的戰爭中國死亡約一千萬人。財產的損失,根據《中國對日戰爭損失之估計》的計算,抗戰八年我國全部損失至少相當於庚子賠款(本金四億五千萬兩,折合銀元七億零八十六萬元)的一百二十八倍,已接近天文數字了!

三、教好這段歷史

 近百年來,日本軍國主義者用以侵略中國的口實,就是所謂「生存空間」說。甚至七七事變後,日本外務省情報局長河相達夫尚對歐美記者說:「有資源對無資源國拒絕對既得權利讓予,則捨戰爭外尚有解決途徑乎!」簡直就是明目張膽地說惟有藉戰爭來實現其野心。而日本的大陸政策,就是要淪中國為其附庸,獨佔中國一切資源,作為它進一步稱霸世界的資本。

 此外,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政策上,除正面武裝挑釁外,還利用各地軍閥使中國陷於長期分裂,而達到從中控制與取利的目的。袁世凱時期,以贊成帝制誘迫簽訂二十一條,袁世凱倒下,日本扶植控制中央政權的皖系軍閥,東北南部的奉系軍閥,勾結山西軍閥閻錫山、徐州軍閥張勳。在段祺瑞的政府,有日本的青木為軍事顧問,有賀為政治顧問,谷為財政顧問。這些顧問,都是「太上皇」。如段祺瑞的日本軍事顧問,其聘用條件有:「凡中國一切陸軍行政,非經該顧問批准,不能施行」;「凡中國軍務經該顧問認為不合者,得依其意見更改之。」

 總而言之,中國近百年的民族苦難,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分裂、內戰、以至全面受到軍事侵略、屠殺、屍橫遍野、廬舍為墟,著著與日本軍國主義者有關。這段歷史能不好好記著嗎?能不好好地讓我們下一代認識嗎?

 以上所提,只是提綱式的重溫。事實上,我們很易找到大量著作、圖片、歌曲甚至實物、人證充實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來教好這一段歷史。 讓我們好好地重溫這段歷史,教好這段歷史!


收錄日期: 2021-04-13 20:0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6000051KK006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