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興亡原由

2007-02-06 7:07 am
先講一下三國每一個國家因為咩原因而興,因為咩人而興,同埋因為咩事or無左咩人而亡>.<
最好講吳國,因為好鐘意吳國~^^

回答 (3)

2007-02-06 7:20 am
✔ 最佳答案




三國時期


 
曹魏
東吳
蜀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a/Sanguo.jpg/250px-Sanguo.jpg


首都
洛陽
建業
成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5帝
曹丕
曹奐
4帝
孫權
孫皓
2帝
劉備
劉禪

成立
220年
229年
221年

滅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古代中國地區中,皇帝稱號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戰亂開始
東漢帝國的衰亡可以歸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兩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並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權,待到皇帝成年後,又往往藉助其身邊親信的宦官協助奪回政權,於是出現了不斷循環,幾乎貫穿整個東漢中後期的戚宦之爭。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後矛盾,朝臣耽於內斗,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勢力又內耗不斷,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及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無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強地主也都藉機瘋狂吞併土地人口,加上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2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起義,自稱「天公將軍」,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於中央軍隊腐敗,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詔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可以自己招募「義軍」「勤王」,一同進剿。而黃巾軍因為畢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結果起義被迅速鎮壓(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仍然不斷反抗,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於應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不過此舉卻與靈帝意向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內的「皇帝」,逐漸尾大不掉,帶頭對抗朝廷,更有甚者,與叛亂份子聯合,如益州牧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張魯進攻漢中,東漢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更加薄弱。所以黃巾之亂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

董卓亂政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碩欲先殺漢靈帝兒子劉辯的母舅:外戚大將軍何進,再立靈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協為帝,但失敗,劉辯繼承帝位後,何進又派人收押蹇碩並將其誅殺。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靈帝的皇后,何進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誅殺宦官,但是在袁紹等人的建議下,何進想借外力鏟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發制人,發動政變,殺死何進。雖然袁紹隨即率領部曲入宮,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劉辯和皇弟劉協卻被宦官挾持出宮,然後剛到達的董卓搶先找到皇帝並控制之,開始專權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於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為弘農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紹不忿,在190年於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懼,於是鴆殺劉辯,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一併強徙洛陽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遷都長安後,董卓自封為太師,且授與其族人要職,並繼續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後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向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戰鬥,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藉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韓馥的冀州,後再打敗公孫瓚,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兗、徐二州,及部份司隸、豫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8/Shao_cao_195-200.png/240px-Shao_cao_195-200.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0年曹操(藍)與袁紹(紅)勢力範圍
200年4月,一向支持與袁紹結盟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都被曹操用計打敗殺害。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調兵回官渡防守,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其後,袁紹曾組織軍隊再戰,但不成功,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逃往荊州依附於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乘機擊敗袁尚,殺袁譚。後袁尚因舊部叛亂,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紹的烏桓,同時曹操又打敗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納郭嘉之言,決定斬草除根,以輕兵突擊烏桓,斬殺其首領蹋頓,袁尚最後逃到公孫康處,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攻擊,殺死袁尚,並向曹操送上袁尚的頭顱。曹操至此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太多la , 自己上去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9C%8B&variant=zh-tw
2007-02-08 1:23 am
《三國志》

《三國志》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及范曄的《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考其著作年代。實在《後漢書》之前,作者為陳壽。

作者生平及撰述經過: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23年) ,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終年六十五歲,陳壽少時受學於當時著名的史學家譙周, 「聰警敏 ,屬文富 」,並熱衷於研讀古代歷史名著《尚書》、《春秋》三傳及《史記》等書。 在蜀漢政權下,陳壽任東觀秘書郎。當時宦者黃皓專權,許多朝臣都爭相諂附,惟陳壽獨不然,故屢遭譴黜。炎興元年(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在晉朝的政權下,陳壽的才華因得張華的賞識,故得以推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在任佐著作郎期間,曾受中書監荀 ,中書令和岕的委託,定諸葛亮故事,關於秦始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卷。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中國復歸統一,乃整理三國史事,成《三國志》。在陳壽之前,對於三國的歷史著述,己有不少,但都限於一個地區,或只寫曹魏,或專記吳事,像陳壽定樣合三國歷史而為一書,而此在紀傳體史上,亦可說是個創舉了。

《三國志》 得獲朝廷認可行世,實在陳壽死後,當陳壽於元康七年(297年)病故於洛陽時,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頠等上表日 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之耙不若相如,而質實過之。願垂采錄。後來.詔下河南手,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因而陳壽私著的《三國志》遂正式得到西晉王朝的官方認可。

2)體例及內容特色

《三國志》乃私修紀傳體斷化分國史,全書六十五卷,分為魏、蜀、吳三書,計<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書之間,亙有聯系,主要記載了魏文帝 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

《三國志》一書的體例仿《國語》,列國分立,而參乎《史記》、《漢書》之法,可說是紀傳體斷代國別史。《三國志》一書,雖名為志,但書中無表無志,名稱上亦無本紀,但《魏書》前四卷──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及三少帝(齊王芳、高貴鄉公髦、陳留三 )實即本紀。大抵而言,陳壽是以曹魏的數篇帝紀作為全書的綱領,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而後六十一卷為傳,是對綱領的充實。

三國國序: 《魏書》首四卷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為全書綱目所在,六、七、八卷記群雄事蹟,表明東漢未年州牧割據之勢,用以烘托曹操勢力由小變大,統一北方的經過,又繼之為參與曹氏集團軍國大計的內幕 策人物二荀,而其餘二十卷分寫宗王、謀臣、將帥、邊族等。

《蜀書》先立《二牧傳》(劉焉、劉璋) ,以明蜀漢奠基由來,繼立《先主備》、《後主襌》及后妃傳,又繼之為《諸葛亮傳》,表明諸葛亮身後系蜀漢興衰的重大作用,其餘各卷則分寫將帥、謀臣等人的事蹟。

《吳書》先立孫堅、孫策傳,表明孫吳政權建立的原因和條件,從而襯托出孫權承父兄之業而雄據東南,繼之為《孫權傳》及著重介紹江東主持軍國大計的重臣如周瑜、魯肅、呂蒙及陸遜等人的事蹟。此外、《吳書》亦分別記述了文臣、武將、忠良、清名、文學及術數等。

綜觀而言,《三國志》雖國別記事,然能把握關鍵敘述,所述黃巾興亡,董卓之亂與群雄混戰,官渡、赤壁、 陵三大戰役的發生與魏、蜀、吳三分天下形勢的奠定,魏明帝傳位稚子,司馬懿除曹爽而為魏晉興替的轉折,諸葛亮之死與蜀漢衰落,孫權晚年猜而 敗亡之機等等,不但清晰地勾劃出三國興亡的脈絡,而且更保存了當時各國大量的史料。

3)《三國志》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三國志》三國關書,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陳壽為魏、蜀、吳三國各寫一書,這在紀傳體史書中可說是一種創新。陳壽以”三國”`瞻名書,即表現了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同時,全書採用三國並敘的方法。各書雖紀,傳名目有異,但蜀、吳諸主傳皆與紀基本相同,而這種編纂體例頗能反映三國歷史的實況。陳壽三國並書的先例一開,影響後世甚大.唐初李延壽撰《北史》《南史》實仿其體例而稍加變革,元修遼、宋、金三史,亦是仿陳,李之意而定其體例。

此外,陳壽在兇險的政治、環境下創立了以迴護,曲筆等方法撰史。而這在其寫漢、魏、晉交替之際的。”襌讓”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漢獻帝被迫襌位於曹丕, 《魏書.文帝紀》將獻帝襌位寫成完全出於自願主動.埋沒了被脅迫的形跡。

由晉至五代,西朝統治者多以”襌讓”方式達到篡位目的,而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遂成各朝國史寫鼎革的程式,清人趙翼於《廿二史劄記》指出: 「自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襌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陳壽的迴護筆法,雖備受後世史家非議,但在史書編纂上,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發展,並且深遠影響了後世官方修史編寫手法。

再者,陳壽《三國志》引起了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和爭論。在《三國志》一書中, 陳壽以曹魏為正統,而其正魏,是承《史記》。《漢書》以來提倡政治上正統所在的撰史傳統,但卻引起了後世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特別是三國的正統論更一直是中國歷史和史學史的重要爭論問題。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對《三國志》之以魏為正統,開始提出異議,主張以蜀漢為正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卻仍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通鑑綱目》則贊同習鑿齒而非難陳壽。此外,南宋肅常《續後漢書》、元郝經《續後漢書》等都為劉蜀爭正統。這些著作實際是為各自成書時的政治服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順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魏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此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 繩也。

誠然,陳壽之所以以魏為正統,實有其難言之苦衷,是受到其當時政治環境的制肘。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陳壽既為”晉武之臣”,而晉武帝是承魏之統,故陳壽若不以正統歸魏,而晉亦白必非正統,此自然是陳壽所不能為的。至於東晉與南宋都是偏安江左,僅剩半壁山河,情況與蜀漢相似,故其時史家都以蜀漢為正統。無論如何,在政治權分立的局勢下,以史書倡立正統而啟後世紛爭,實由陳壽的《三國志》開其端。

最後,魏晉南北朝的史籍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故《三國志》敘錄了自公元184年至280年這一歷史階段的故實,便有典籍下的史料價值。如《魏書.張魯傳》、《蜀書.劉焉傳》,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書.華陀傳》保存了古代醫學的事跡, 《魏書.張燕傳》保存了黃巾起事後,張角餘黨繼續叛亂的史實, 《魏書》的《外國傳》,具體敘述了烏 ,鮮卑,高句麗及倭人之社會生活狀況,此皆極其珍貴之史料。再者,陳壽所作諸傳,照顧層面很廣,凡是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者,陳壽幾乎都綱羅其事跡,寫在書中,又根據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專傳,或用附見,其間雖難免偶有遺漏,但《三國志》一書,實伙後世研究三國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總括而言,陳壽的《三國志》既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又發展了其編寫手法。這對鞏固紀傳體史作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曾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官修的正史,或沿其列國並書的體製;或襲其寫篡朝換代程式的手法,可見《三國志》對史學發展的推動意義也不可忽視。《晉書.陳壽傳》論言:“丘明既沒,班馬 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自斯己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

    誠然,陳壽的《三國志》雖較《史記》、《漢書》略為遜色,但卻實是研究三國歷史不可載缺的史籍,且亦不愧是繼史、漢以後出現的一部良史,為後世素材來推重的「前四史」之一。
2007-02-07 5:46 am
三國年:公元184-280

興の因:184-230,真係好多勁人不斷冒出,EG:孫家軍,劉備三兄弟,曹操o個斑人(太監後人軍),有競爭,自然有進步la^^

亡の因:曹操帶左c ma燕回国,佢le個人有好多野心,佢d後代真如佢所想,c ma炎逼曹奐退位,之後晉王c ma炎因專心国事,晉国十分強大,相反,蜀,吳2國蜀就寵信宦官─黃晧,吳就太信道士,2國都搞到好弱,國力全失......,so晉就取而代之啦!!!!!!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07: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5000051KK049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