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

2007-02-05 2:22 am
例如:溫室效應、小行星撞地球、厄爾尼諾現象、地球板塊碰撞與地震的關係、太陽黑子與太陽耀斑對地球無線電的影響等等。
以上是但一個.

1)該現象的成因 / 起因
2)該現象背後的原理
3)該現象對世界及人類的影響
4)解決的方法

約1000字

回答 (5)

2007-02-05 2:33 am
✔ 最佳答案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氣(H2O),水氣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佔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其他還有臭氧(O3)、甲烷(CH4)、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N2O)、氟氯碳化物(CFCs)、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近年來最引人注意的反常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主要是由於人為作用,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極劇上升所導致的。人類近代歷史上的溫室效應,與過去相比特別的顯著,全球變暖即適用於形容現在的異常情形。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化石燃料而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近十年來增加將近30%;其次是甲烷,從飼養牲畜的糞便發酵,污水溝泄漏,稻田糞肥發酵等活動產生的;還有許多人類合成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氣體,如氟里昂。

1)該現象的成因 / 起因

溫室效應的成因主要是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因為溫室氣體能夠儲存熱能,令地球所儲存的熱能上升,造成全球暖化

2)該現象背後的原理

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則是長波輻射。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力較強,但對短波輻射的吸收力比較弱。所以:

白天,太陽光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約47%左右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
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紅外線的方式向宇宙散發白天吸收的熱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氣吸收。
大氣層如同覆蓋溫室的玻璃一樣,保存了一定的熱量,使得地球不至於像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一樣,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不受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下降。但因於溫室氣體的增加,令地球整體所保留的熱能增加。

3)該現象對世界及人類的影響

如果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成分增加,便會促使地球的總體溫度上升。溫度的上升,有可能造成下列結果:

兩極的冰層會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並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
雪融線會大幅度的往後退,河流源頭水源減少,導致全球大缺水危機。
由於暖化,令生物的代謝加快,生理週期異常,甚至破壞整個生物網。

4)解決的方法

目前溫室氣體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為了制止這種現象,聯合國發起制定了京都議定書,以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2007-02-05 3:08 am
厄爾尼諾現象

成因
對聖嬰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編輯] 影響
大型聖嬰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790-93, 1828, 1876-78, 1891, 1925-26, 1982-83, 1997-98
近年來聖嬰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986-1987, 1991-1992, 1993, 1994, 1997-1998, 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聖嬰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聖嬰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聖嬰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小行星撞地球滅恐龍




25/12/2006





隕石襲地球並非罕見事例,因為太空中常有微塵、固體及小行星因地球引力墜落地球,但跟空氣摩擦產生肉眼可見的光,那就是流星。少數體積大得落到地面仍未燒盡的,就是隕石。
直徑一公里行星十萬年一遇
科學家估計每年約有一千至一萬噸流星物質墜落地面,直徑達一米的隕石屬一年一次。至於如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的核爆級隕石撞地球事件,估計平均一千年才有一次。直徑一公里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機會約十萬年一次,但科學家稱六千五百萬年前,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落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造成恐龍滅絕

溫室效應

成因
溫室效應的成因主要是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因為溫室氣體能夠儲存熱能,令地球所儲存的熱能上升,造成全球暖化。


[編輯] 原理
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則是長波輻射。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力較強,但對短波輻射的吸收力比較弱。所以:

白天,太陽光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約47%左右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
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紅外線的方式向宇宙散發白天吸收的熱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氣吸收。
大氣層如同覆蓋溫室的玻璃一樣,保存了一定的熱量,使得地球不至於像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一樣,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不受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下降。但因於溫室氣體的增加,令地球整體所保留的熱能增加。


[編輯] 影響
如果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成分增加,便會促使地球的總體溫度上升。溫度的上升,有可能造成下列結果:

兩極的冰層會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並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
雪融線會大幅度的往後退,河流源頭水源減少,導致全球大缺水危機。
由於暖化,令生物的代謝加快,生理週期異常,甚至破壞整個生物網。

[編輯] 聯合國的應對
目前溫室氣體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為了制止這種現象,聯合國發起制定了京都議定書,以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編輯] 參考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太陽黑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太陽黑子)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是成群出現。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活耀時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嚴重時會對各類電子產品和電器造成損害。


太陽黑子的照片。圖上箭頭所指處的太陽黑子相當於一個地球的大小

[編輯] 黑子的特性
一個發展完全的黑子由較暗的核(本影)和周圍較亮的部分(半影)構成,中間凹陷大約500千米。黑子經常成對或成群出現,其中由兩個主要的黑子組成的居多。位於西面的叫做「前導黑子」,位於東面的叫做「後隨黑子」。一個小黑子大約有1000千米,而一個大黑子則可達20萬千米。

太陽黑子的形成與太陽磁場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    黑子越多可能說明太陽越老(近年發現紅矮星上黑子佔據表面的一半,詳見中國<天文愛好者>2005年第三期),可能也是所有恆星壽命的一般特徵,黑子可能是太陽的核廢料(如人類核反應爐的核廢料),約11年出現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陽裡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動一次造成的(如元宵在鍋裡被煮得上下翻動),黑子溫度較低應該也是廢料的一個證明(如煤爐中的炭灰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再產生高溫),黑子附近的周邊應該比太陽正常的地方溫度高一些(此消彼長的原因),黑子向低緯度運動是因為太陽密度小和自轉的原因,就像地球上的大陸版塊向低緯度運動一樣,有黑子的地方存在凹陷500千米可能是溫度低而不再膨脹的原因,另外,不是磁場影響了黑子而是黑子影響了磁場,這一點特別重要。


[編輯] 觀測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中國公元前140年前後成書的《淮南子》中記載的。《漢書·五行志》中對前28年出現的黑子記載則更為詳盡。

1840年代德國的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黑子10-11年的周期變化規律。通過長期的觀測,人們還發現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動隨時間變化的緯度分佈也有規律性。一開始,幾乎所有的黑子都分佈在±30°的緯度內,太陽活動劇烈時,它往往出現在±15°處 ,並逐步向低緯度區移動 ,在±8°處消失。在上一個周期的黑子還沒有完全消失時,下一個周期的黑子又出現在±30°緯度附近。如果以黑子的緯度為縱坐標,以時間為橫坐標,繪出的黑子分佈圖很像蝴蝶,因而稱作蝴蝶圖或芒德圖。許多專家對蝴蝶圖的含義進行了研究,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定的結論。


[編輯] 太陽黑子的周期性
天文學家對黑子活動從1755年開始標號統計,規定太陽黑子的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黑子最少的年份為一個周期的開始年,稱作「太陽活動極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則稱做「太陽黑子活動極大年」。
2007-02-05 2:31 am
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是由氮、氧及一些微量氣體組成。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大氣層幾乎可以讓它穿透過去 ; 地球也放出長波輻射,但地球的長波輻射卻會遭到大氣層中某些微量氣體的選擇吸收。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輻射能後,有都分會再反射回到地球,因而使得大氣保存了部分輻射能,於是造成地球的溫度比其輻射平衡時的溫度高 , 大氣中因為有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長波輻射,並能夠保存部分輻射能,因而可以使地球溫度升高,我們稱這種作用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ct) ; 會吸收地球長波輻射的氣體則稱為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大氣中若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則大氣的溫室效應即會增強,當然大氣保存的能量也隨著增加,因而會造成溫度上升。

溫室效應主要會造成下述現象: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全球氣候轉變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5.動物大遷移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參考: Me
2007-02-05 2:28 am
what is溫室效應:
地球的大氣是由氮、氧及一些微量氣體組成。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大氣層幾乎可以讓它穿透過去 ; 地球也放出長波輻射,但地球的長波輻射卻會遭到大氣層中某些微量氣體的選擇吸收。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輻射能後,有都分會再反射回到地球,因而使得大氣保存了部分輻射能,於是造成地球的溫度比其輻射平衡時的溫度高 , 大氣中因為有這些微量氣體選擇吸收了地球的長波輻射,並能夠保存部分輻射能,因而可以使地球溫度升高,我們稱這種作用為大氣的溫室效應(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ct) ; 會吸收地球長波輻射的氣體則稱為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大氣中若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則大氣的溫室效應即會增強,當然大氣保存的能量也隨著增加,因而會造成溫度上升。

溫室效應主要會造成下述現象: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全球氣候轉變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5.動物大遷移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reasons:

回顧人類的歷史,地球氣候的變遷起自於數千萬年來自然事件的發生。但今日,人類的活動卻立即且嚴重地影響地球氣候,溫室氣體迅速地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攫住了應散發到太空中的熱,使得原來的溫室效應更加強化,導致了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或所謂的全球溫暖化現象。全球溫度的上升會使得海平面升高、改變降雨量及某些地區的氣候。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會改變森林、農穫量及水供應量並威脅人體健康、危害鳥類、魚類甚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沙漠也許會向現存的平原擴展、而一些國家公園的獨特景象將消失殆竟。目前科學家們尚無法測定那些地方會變得更加乾燥或更潮濕,但整體看來,似乎朝向降雨量與蒸發量增加、更強烈暴風雨以及更乾燥土地的趨勢。

某些溫室氣體自然存在於大氣中,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及臭氧。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增加了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當燃燒固體廢棄物、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木材與木製品時,二氧化碳即被排放至大氣中;於生產與運輸煤、天然氣與石油過程中即會排放甲烷,垃圾掩埋場有機物分解時以及畜牧,亦會排放甲烷;氧化亞氮的排放,則來自於農業與工業活動,以及燃燒固體廢棄物與化石燃料所致。

至於非屬自然存在的溫室氣體包括,發泡製程、冰箱、空氣調節器等之副產品,即所知的氟氯碳化物(CFCs)與氫氟化碳(HFCs)以及由工業製程產生的過氟化碳(PFCs)。

每一溫室氣體攫住大氣中熱氣的能力均不同。HFCs與PFCs吸住熱的能力最大;甲烷吸收的熱超過二氧化碳吸收的21倍;而氧化亞氮所吸收的熱較二氧化碳所吸收的多270倍。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常以百萬公噸碳當量(millions of metric tons of carbon equivalents, MMTCE)為單位,亦即以其GWP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計算之。

影響;
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因為工業進步帶動了經濟繁榮。改善了人類生活水準,因而也加速了人口成長。由於人口成長得太快﹒地球資源有限人類為了繼續追求經濟發展,不得不過度開發地球的天然資源。於是大規模砍伐森林,以取得耕地,大量開採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取得能源。這些人類活動會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促使大氣的溫室效應加強,導致全球的溫度上升。

首先,未來百年之中,溫度上升3℃的速率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溫度自然變異所僅見,而升溫的幅度亦可能是過去十萬年來最高的,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較之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15~40倍。平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3℃更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他因子的劇烈變化,如全球降雨型態必然隨之改變,有些地方雨量大增,其他地方轉為乾旱,植物的分布將大為改變。美國環保署1988曾評估,全球暖化將使北美洲內陸中緯度地帶的夏季嚴重乾旱。除雨量外,風暴的路徑及頻度也將改變,土壤受侵蝕、搬運及淋餘作用的程度及速率也隨之改變,土壤化學的性質就變了。

這種氣候變化會對人類造成何種影響?據預測,兩極氣溫的增高,會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0.2到1.4公尺,陸地將變成茫茫大海,許多城市將被淹沒,居住在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居民,占世界1/3的人口,將蒙受其害。中國大陸官方估計,海水面上升20公分,中國大陸沿海將有110萬公頃遭淹沒;50公分的海水面上升,則將淹沒孟加拉10萬公頃的土地。沿海低地沈沒海中,將使原來居住其地的居民流離失所,變成難民,因而可能導致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動盪不安。另外,中緯度地區會面臨乾旱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變成不毛之地的沙漠。

氣溫上升也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徒,屆時極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的大規模蔓延,後果相當可怕。

CO2濃度的增加可能有利於某些植生而抑制他類植物,而改變植物社群結構;海水面上漲也將影響海岸植物社群的生態(NRC, 1983)。

許多電腦模擬顯示,全球暖化主要將表現於高緯度地帶(Hansen et al., 1987),也因此,高緯度的生物將首當其衝,受到最大的衝擊,寒帶森林將因3℃之升溫而銳減37﹪(Emanuel et al., 1985)。也就是說,目前熱帶森林的破壞而動植物大量絕滅,將來全球暖化又將對溫帶的生物多樣性嚴重打擊。全球暖化亦將衝擊熱帶地區,主要表現於乾旱及半乾旱地區,降雨模式的變化可能造成沙漠化的擴大(Soloman, 1994)。

可能有人認為這些現象不過是誇大其詞,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發生氣候異常,天災頻仍的現象。1980年夏季廣闊的亞洲大陸洪水泛濫 ; 印度北方大水淹沒2/3的土地;非洲西部的長期乾旱,使若干地區飢荒遍野;1991年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空前水患,更引起國人莫大的關注。1995年初歐洲萊茵河出現百年大洪水、加卅多年乾旱後出現大豪雨、西班牙持續5年大乾旱 、美國7月熱浪造成上百人死亡、泰國10月底出現百年大洪水、菲律賓在10月底11月初至多十天之內竟出現2次颱風侵襲多人傷亡,今年英國、法國等地均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水患以上等等,均使得科學界 相信:「氣候暖化」會使得今日到未來 50年間,氣候的變動(或震盪)愈來愈顯著,各地出現創紀錄的異常天氣現 象將愈來愈頻繁,造成這些異常氣候的原因,雖未完全了解,但大多數氣象學家認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將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解決的方法:
從歷年氣溫的變化,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及大氣中CO2的濃度,三者之間的關係來看,大氣中CO2的含量實為人類環境中的隱憂。

為了緩和氣溫上升的速率,必須使大氣安定化,也就是將大氣中CO2的濃度不再繼續增加,若要經濟發展只進不退的情況下,這是很難達成的目標,但如果人們能達成拯救地球的共識,以下幾點是可行的方法:

自我做起: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從內心去珍惜能源、愛惜環境。在日常生活中,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出門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步行更好,以節省汽油的消耗量。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做得到的事。

 

開源節流:研究開發潔淨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風力、 水力、潮汐及氫燃料等,這些新能源的使用,一方面避免CO2的產生,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資源。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綠色處方:停止砍伐原始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會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地球上氧氣總量的40%,都是經由亞遜河區的熱帶雨林產生。而今日人類大量使石化燃料、大量伐木,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使得太陽輻射熱傳入地球表面後,不易再反射出去。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阻止現有森林的破壞,另一方面有計畫的造林, 大量培養植物,以發揮其淨化大氣的功能。

 

2007-02-04 18:29:31 補充:
reasons+背後的原理
2007-02-05 2:27 am
小行星撞地球滅恐龍




25/12/2006





隕石襲地球並非罕見事例,因為太空中常有微塵、固體及小行星因地球引力墜落地球,但跟空氣摩擦產生肉眼可見的光,那就是流星。少數體積大得落到地面仍未燒盡的,就是隕石。
直徑一公里行星十萬年一遇
科學家估計每年約有一千至一萬噸流星物質墜落地面,直徑達一米的隕石屬一年一次。至於如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的核爆級隕石撞地球事件,估計平均一千年才有一次。直徑一公里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機會約十萬年一次,但科學家稱六千五百萬年前,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落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造成恐龍滅絕


收錄日期: 2021-04-11 19:06: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4000051KK035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