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常識
http://book.bfnn.org/books/0702.htm#a03
【三、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槃,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
圖片參考: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0.files/image001.gif
(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一、聲聞四果:
小乘又稱為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他們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輪迴,走上涅槃之道。根據《俱舍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http://book.bfnn.org/books/0231.htm#a09
(四)、四果:
梵文稱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三:一者、殺賊;二者、應供;三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於已斷煩惱和證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為無學聖人。
此聖者斷除的煩惱有:
(1)、色界取:色界的貪。
(2)、無色界取:無色界的貪。
我們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稱為三有的貪。三果聖者斷除欲界的貪,初果與二果的聖者都還沒斷除它;阿羅漢卻完全斷除了這三界的貪。
(3)、我慢:阿羅漢斷除了我慢,既是我們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夠知道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這是一種知覺上面的執著,這個「我」稱為我慢。
(4)、掉悔:阿羅漢斷除了不安--掉悔。學佛者在修行過程當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捨掉,才可以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禪定,進入初禪者,要捨掉初禪的境界後,繼續修行,才可進入二禪。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著初禪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放棄初禪,要進入二禪時,心退回初禪去的心理,稱為「掉」;另一方面,因為他放棄初禪想要進入二禪,當他還沒進入二禪時,他很後悔放棄初禪,稱為「悔」,這兩種心理合稱為掉悔。同樣的,我們世間人作了一件事情,過後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癡:阿羅漢斷除了癡的煩惱,所謂癡是無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稱為癡。
阿羅漢斷除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悔以及癡五種煩惱,它們稱為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故稱為聲聞。
阿羅漢種類很多,普通可分為兩大種類:
(1)、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禪,由於不能解脫定障,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通,只有漏盡通。
(2)、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於定、慧都究竟解脫,故能得「三明六通」。
三、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既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面所講的四果聖者,斷除煩惱證果,只是自己覺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覺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覺悟,不但如此,他的覺行最圓滿。
(一)、自覺:佛陀自己覺悟,他覺悟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覺悟萬法皆空,故成為正覺。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覺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圓滿。
(二)、覺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覺悟,而且能令他人覺悟。比如證阿羅漢果的聖人,證果之後,知道覺悟是怎麼一回事,但很多時候卻不懂得教導人,使他人覺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覺者,能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令他人也覺悟,所以佛陀是自覺覺他的聖者。
(三)、覺行圓滿:「覺」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覺行圓滿,既是斷除煩惱,智慧圓滿,佛陀的眾德具備,所以稱為德行圓滿。佛陀覺行圓滿的果報是擁有一個佛土;有他所救度的眾生;以及佛身相好莊嚴,佛陀能夠令見到他的眾生生歡喜心與尊敬心,這是因為佛陀具有世間人最圓滿的三十二種好相,八十種隨形好。
佛陀的德行可分為智德、斷德與恩德三種:
(1)、智德:佛陀覺悟到一切法的法性與道理,並且能夠毫無差錯的隨著眾生的根器而說法。
(2)、斷德:佛陀斷除一切煩惱,自由自在。
此兩種德行阿羅漢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誓願度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皆有恩德,而阿羅漢卻沒有,故說佛陀的覺行圓滿。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間一切無所不知。但是我們不要誤會把佛陀當成上帝,佛陀是覺悟者,他無所不知,但佛陀不是無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眾生度不盡;二者、無緣不能度;三者、定業不能轉。
既是說佛陀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萬能,不能使我們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覺悟的道理開示出來,教導依據佛法去實行,精進不懈,那我們就能與佛一樣證悟涅槃,解脫生死--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