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問題--安史之亂

2007-02-04 10:33 pm
1)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為什麼要向北走??
2)唐玄宗為什麼要逃亡去馬嵬驛??
------------------------------------------------------------
上(唐憲宗)問宰相(崔羣):「玄宗之政,先理(安定)而後亂,何也?」崔羣對曰:「玄宗
用姚祟,宋璟......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
(影響甚為嚴重),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
相,專任李林甫,皆理亂之所分也。」
---------------------------------------------------------------------------------------------------------------------------
1)一般人和宰相崔羣對唐玄宗由「理」而「亂」的分界線有甚麼不同的看法??
2)崔羣怎樣看姚祟,宋璟,張九齡,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他們對唐玄宗的政局有甚麼影響??
3)崔羣認為理,亂的關鍵是甚麼?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甚麼?

回答 (3)

2007-02-04 10:50 pm
✔ 最佳答案
1.安史之亂中,太子李亨向北走是因為想到靈武募兵勤王..
2.因為他是想逃往四川躲避安史叛軍,,而途經馬嵬驛..

1.唔明...不過應該係要答,,,玄宗用人既問題..""
2.姚祟,宋璟,張九齡則理,,即係佢地係忠臣,,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即係佢地係奸臣..
就係因為用左班奸臣使政局很快敗壞,,以致安史之亂..
3.佢認為關鍵係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同意lo,,,因為朝廷一日有奸臣都唔會好得去邊[亂吹]...如果唔同意就可以話係因為..唐朝邊境既節度使,,,勢力愈來愈力..什至超過朝廷...擁有對抗中央既實力....最終引發安史...

2007-02-04 14:52:36 補充:
"勢力愈來愈力" ="勢力愈來愈大"
參考: 我愛中史!! 唔攞滿分我死比你睇!!!
2007-11-06 4:22 am
very good
2007-02-04 11:25 pm
一、安史之亂的起因﹕
1. 節鎮權重
玄宗為鎮撫外族,於邊疆設十節度使,令其掌有政治、軍事、財政大權﹔而當時府兵制己敗壞,朝廷防衛力弱,引致內輕外重的局面。

2. 胡人勢盛
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進言,以胡人出任節度使,令胡人勢力坐大,種下禍源。

3.兵制敗壞
府兵制敗壞後,中央設 騎,在邊鎮則募兵駐守,鎮兵成為節度使統領下的職業軍人,只知效忠鎮將而不知有朝廷,造成尾大不掉。

4.玄宗荒怠
玄宗天寶年間,寵幸楊貴妃,耽於逸樂,荒廢政事﹔又先後更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二人弄權舞弊,令國事日非。

5.安祿山手握重兵
安祿山得玄宗信任,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龐大,久蓄異心﹔又因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於是藉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

李林甫、楊國忠與引發安史之亂的關係:
1 李林甫: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進言,盡用胡人任節度使,給予安祿山掌兵的機會,終釀成安祿山之亂。

2 楊國忠: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其對己不利,藉討楊國忠為名起兵,故楊國忠實激成安祿山之變。

思考﹕各項因項中,哪些屬人事方面?哪些屬制度方面?

二、安史之亂得以平定的原因﹕
1.軍事策略方面﹕
唐室一方面徵調邊區精銳部隊平亂,又向回紇借兵,收復長安洛陽﹔另方面招降安史部將,封賞他們為節度使,以化解危機。

2.安史內部形勢方面﹕
安祿山、史思明父子先後互相殘殺﹔加上安史部將各懷異心,各自為戰,士氣低落,結果田承嗣、李懷仙等餘黨相繼接受朝廷招降,亂事得以結朿。




評論題﹕玄宗要為安史之亂負全責?

贊同者,可指出玄宗耽於逸樂,荒怠政事,用人不當,導致朝政敗壞;且對胡人勢大、兵制敗壞等問題未予正視,於是讓安祿山有可乘之機。玄宗作為一個之君,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只顧享樂,對危機不知不覺,不聞不問,故須對亂事負全責。

不贊同者,可指出安史之亂的主因是軍事外重內輕及是胡將掌兵權,其實外重內輕的情況是高宗續漸發展而成的,而重用胡人的情況,自唐初已成趨勢。由於唐初以來,對外用兵不斷,一方面多用蕃兵、蕃將,另方面亦需在邊境大量駐兵,故導致胡人勢大及外重內輕,因此不能全歸罪玄宗。

三、分析安史之亂的後患(對唐代衰亡之影響):
1.藩鎮割據﹕
安史亂後,唐室採姑息政策,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及安史降將為節度使;節度使擁有轄境內的軍、民、財大權。其後節度使更自相世襲,割據地方,不聽中央命令,使朝廷權威衰落。最後,唐終被節度使朱溫所篡。

2.宦官亂政﹕
安史亂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有功,受命出掌中央禁軍,開宦官控制軍權的先例。日後宦官權力不斷擴大,不但統領神策軍,更出任樞密使,專擅朝政,甚至操縱君主的廢立,使朝政日壞。

3.外族侵擾﹕﹕
安史亂時,唐向回紇借兵平定叛亂,於是回紇恃功掠奪,朝廷無法制裁,只好和親姑息。而吐蕃、南詔等亦乘機擾邊不絶,令唐國力衰微。

四、黨爭、民變與唐朝衰亡之關係:
1.黨爭:
唐代的牛李兩黨對藩鎮用兵意見不一,黨爭引發士大夫意氣用事,互相傾軋,甚至勾結宦官,助長宦官氣燄,令朝政敗壞,加速唐的衰亡。

2.民變:
唐末民變不斷,其中以黃巢為禍最大,波及全國,唐室的經濟命脈江南地區受到沉重打擊,令元氣大傷。民變更使兩名平亂有功的節度使李克用及朱溫坐大,種下亡國的禍根。







四、唐朝支撐一百五十餘年的原因﹕
1.財政改革﹕
(1)改良漕運﹕
安史亂後,北方受戰火摧殘,經濟衰退,而未受戰亂影響的南方成為唐室財賦來源。代宗時任用劉晏整頓漕運,減低運輸費用,有利江南物資運往中央,有助延續唐的國祚。

(2)擴闊稅入﹕
肅宗及代宗時期,命劉晏為鹽鐵使,改革食鹽的產銷管理,令鹽稅大增﹔朝廷又對茶、酒實行專賣,增加收入。國入增加,支撐了唐的國祚。

(3)改革賦役﹕
德宗時採納楊炎的建議,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結果稅收增加,不但改善了中央的財政狀況,而農民負擔亦較合理,有助農村經濟恢復,有利唐代廷祚。

2.整頓藩鎮﹕(元和中興)
憲宗即位,推行改革,重用李吉甫,主動討伐不服從中央的藩鎮,淮西、淄青等強藩相繼平定,令河朔三鎮亦服從中央,唐室國勢一度提升,史稱元和中興。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29: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4000051KK020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