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戚宦相爭絕對係東漢覆亡的最關鍵因素,戚宦相爭令王帝未能執政
戚宦兩方爭榷都為了利益,根本不會顧及百姓的生活
王帝就算想穩定大局,重新整理政治,也受到戚宦阻礙
加上戚宦相爭不斷的重復,令政治混亂,沒有人理會人民生活
加劇東漢的覆亡
遠因
1.外戚掌權是兩漢政治的一大傳統。外戚掌權,最早見於西漢初年呂氏專政。其後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昭宣二帝時的霍光,元成哀平四帝時的王氏(王莽),都是外戚掌權的例子。而宦官也首在西漢時期開始擔任要職,如武帝任宦官為中書令,即是原本的尚書令( 由士人充任,因改由宦官充任而改名 ),而當時的尚書令已開始蠶食丞相的權力。又如宣帝時有宦官弘恭、石顯任中書令,掌政事機要。由此可見,戚宦之掌權,可追溯到西漢的中葉。
2.丞相權力低落使皇帝昏庸,不理政事時出現權力真空,使戚宦兩者有爭權的機會。相權的低落,首見於武帝重用內朝官員。武帝時,被重用的內朝官員除尚書外,還有其他如「大將軍」一職,衛青及昭帝時的霍光(加「領尚書事」)即任此職。外延丞相( 後來演變成三公 )在當時沒有馭校的權力,只有執行政務的職權。到了東漢,光武帝為進一步鞏固治權及詢問政見,把大權集中在尚書之上,三公更是形同虛設了。但尚書的地位與外延公卿相去甚遠,故沒有輔政及威服朝野內外的能力( 霍光除外,因為他是武帝托孤重臣 )。如此,必然使皇帝不能理政事的時候,出現權力真空,令外戚宦官有爭權的機會。
3.亡國的教訓。為何東漢皇帝硬要從外戚手中奪取權力不可呢?除了外戚專橫跋扈,威迫天子之外,歸根究底,還是一個亡國的教訓-----西漢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的!東漢光武帝有鑒於此,便在登位之時,把輔政將軍的制度( 大將軍 )取消了。而其後明章二帝也絕不委外戚以國政。是故和帝成長後,非要將竇憲這個重新外戚輔政的大將軍誅除不可。
近因
1.皇帝早死,嗣君沖齡繼位。章帝以後,嗣君多幼年登位,需要太后臨朝,外戚遂得到太后專任,權傾朝野,對幼主任意擺佈。幼主漸長,對外戚跋扈感到不滿,又思前朝亡國之禍,遂生奪權之心。
2.宦官可信性高。宦官伴著皇帝成長,較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遂使宦官成為皇帝的心腹。宦官沒有做皇帝的資格,因為宦官多不識字,身份又是宮延中的奴隸( 承襲自先秦奴隸社會的風氣 ),遂使宦官成為皇帝對外戚發動政變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