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大外患
北方的蒙古族
太祖末年,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兩部,常常侵犯邊境,後為成祖親征擊敗。英宗時瓦剌勢力又強大起來,酋長也先大舉南侵。宦官王振慫恿英宗親征瓦剌,結果王振被殺,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後來也先為部所殺,瓦剌衰落,韃靼再起。到了穆宗時,嚴修邊備,西北境上才恢復安寧。
蒙古是一個亞洲中東部一個高原地區的泛稱。廣義上的蒙古包括中國新疆與青海的一部分、內蒙古、蒙古國,以及俄羅斯聯邦的部分區域(如唐努烏梁海)。
蒙古地區在漢朝和之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漢擊潰之後,蒙古地區先後由柔然、突厥、回紇等民族控制。宋朝時期蒙古人遷入該地。蒙古初時受到金朝統治,但隨著金朝的衰落,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國。後來忽必烈在擔任蒙古大汗的時候,統治「中央汗國」,範圍包括這一地區、現中國領土的大部分、朝鮮半島等,轄境改稱元朝。明朝時期在中國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這一地區,直至清朝覆滅。
清朝時,內外蒙古被統稱為塞北。今蒙古國(外蒙古)清朝稱喀爾喀蒙古,並設有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今內蒙古之南部地區併入內地省份,其餘部份清朝留為「盟」、「道」,皆未建省。民國建立後,國府將內蒙古分為五省(興安、察哈爾、熱河、綏遠及寧夏),而外蒙古則稱蒙古地方,但受蘇聯滲透煽動。1921年,在蘇聯的支持下,蒙古地方宣佈脫離中華民國政府而獨立,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併入蘇聯,其中的大部成為圖瓦共和國,圖瓦現仍為俄國的一部分。至於內蒙古則在1952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有關蒙古獨立的具體過程,請參見外蒙古獨立。
「蒙古」一詞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黃羊」。歷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國或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帖木爾帝國等蒙古人建立的國家,如「蒙古西征」。現實中指蒙古國或蒙古族。
東南沿海的倭寇
元朝曾多次攻日,使中日關係交惡,中日貿易亦中斷。日本商人無利可圖,便結為海盜。為來更與明朝奸商、海盜等合作,侵擾山東至廣沿海一帶。後來得戚繼光,俞大猷等合力討平。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東北的滿洲人
滿洲族本為女真族,散居於東北。明初在東北設了三個衛所,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建州到了努爾哈赤時強大,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後又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並起兵攻明,不久因戰傷而死。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清,是為清太宗。太宗先與明修好,並攻伐高麗,以擴充軍力。其後南侵,以反間計害死抗清名將袁崇煥。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