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應否禮佛請

2007-02-04 5:48 am
信佛者應否禮佛 請問禮佛是不是一種迷惑呢?
我是一個研究宗教的基督徒,請以純佛教觀點作答?

回答 (4)

2007-02-04 8:27 am
✔ 最佳答案
信佛者當然應該禮佛。因為在信佛者的心目中,佛就是你修行佛法上的老師,禮佛就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也好像對國家元首、偉人(如孫中山) 立一個像以尊重他的一樣,當然不是迷惑啦。

有基督徒朋友說禮佛係拜偶像,信佛的當然不是這樣想啦,你可有聽過一個得道高僧燒佛像的故事? 你心裡尊重他,有沒有一個像你也會尊重他,心裡不尊重他的,禮佛就是徒具外表的形式。我這樣說有冇道理?
2007-02-05 7:19 am
1.〝成佛了以後,才當別人的老師。〞我師父這樣說過。
2.所以我的回答只能作為參考,為免誤導大眾,一切內容必須以我師父
所言為準。我並不代表任何單位或個人,只是來這裡【轉述介紹】給
各位久遠以來少有人願意說、且連神秀也不知道的話。
3.神秀的本性並沒有比慧可或密勒日巴差,卻輪迴了1000多年,而後者
  卻能一世成佛,差別就在一個〝法〞。
4.建議欲修行者先看《即刻開悟之鑰》,次看《達摩血脈論》就能懂其真義,再看《佛經》則知輕重了。多數人很怕信徒知道《達摩血脈論》及《破相論》,因為信徒可能跑掉,更怕觀音法門的同修講真話了。
5.歡迎先到我的部落格瀏覽,以節省篇幅。一定有你從沒聽過看過的奇聞。我們同修鮮有人願意在此回答問題,因為很容易起心動念,希望你能體會我的誠心。1995年西湖舉辦全世界最大的禪七,5000多人,期間有讓同修做體驗報告,境界竟高於一部楞嚴經。說明師父的等級大大影響徒弟修行的快慢。


──拜佛,念佛──

達摩也叫大家不要拜木頭佛〔過去佛〕,達摩四行觀破相論裡面記載的很清楚。祂說︰『誰說拜木頭佛可以成佛的?拿來﹗我把它剖掉。』

●達摩悟性論︰【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修者,以離相為宗。】

●達摩破相論第12問︰
【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
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
若復不行理法〔法脈〕,唯執外求〔佛像〕──
內則放縱瞋癡,常為惡業;
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
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達摩破相論第14問︰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沒得到法),口誦空名(無傳法,唸等於白唸),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
●達摩血脈論第1問︰【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弘忍最上乘論第4問︰【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則到彼岸。】

●達摩破相論第14問︰
【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崇尚外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佛像佛塔〕,虛促人夫〔浪費人力〕;積木疊泥,圖青畫綠(佛像廟宇);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
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
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
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弘忍最上乘論第8問︰【乃至舉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

●佛陀:「佛在心」,為什麼還要往佛像、寺廟找呢?

就像華佗,醫術精湛,但我們生病也不會找他,拜他,我們會找在世名醫,不是嗎?

如果拜過去佛有用,釋迦牟尼也不用來,與他同時代的人可以拜克里斯那就好了啊﹗密勒日巴、達摩、惠能、卡比爾也不用來了。老子、莊子、列子也不用來了,當時的人拜堯、舜就好了﹗耶穌也不用來了,當時的人就拜摩西好了。

在世佛離開後,300年內其磁場還在,此時求祂還有用,但是卻無法得到他的法,想求法就要找祂的繼承人;阿羅漢往生後,其磁場仍會保留一段時間,但可能沒那麼久,如廣欽老和尚,至今仍有人看到祂的化身。

請參考《即刻開悟之鑰》之【拜佛不能成佛】。
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ch1/index.htm 版面下之Google打入【好書筆記】搜尋





......

對回答如有意見,請不吝寫信聯絡或部落格留言,本人不再追蹤已回答過的問題。
本文歡迎引用,引用必須註明出處網址以示負責,。

詳全文︰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1medicine-western2medicine 部落格
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tv/chinese/tv.htm 藝術與靈性
http://godsdirectcontact.us/sm21/cnews/index.html 新聞雜誌/神奇感應/精彩開示/愛心活動
2007-02-04 10:07 pm
信佛者應否禮佛要看信佛者對佛的敬心有幾多。禮佛也有很多種,合十是不種,合十拜下是另一種,五體投地是另一種,身行就是平時見佛徒的行為,有些則只是意行,就是心禮而身沒行動,或者有些人也是看場合或以身行或以意行,不是一見佛像就拜的。

佛世時,在家人並不都拜佛的,拜與不拜是看個人對佛陀的信心有幾多。越對佛陀有信心的或者誤會佛陀有保佑力的,都會很虔誠的拜佛,但對佛陀有信心的佛徒,有些也未必會以拜佛來示敬意。

在佛教,儀式並不是必須的,而是看個人的心態。其根性與拜佛相應的,就會多拜佛,其根性若與其他法門相應的,就少拜佛。對佛徒而言,禮佛不會引起迷惑,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要禮佛,也知有選擇可以不禮。

拜的人沒迷惑,反而看的人生迷惑?基督徒會怎樣處理這方面的迷惑?在佛教,迷惑是與愚痴相應,就是不明事理。
2007-02-04 1:15 pm
佛門禮儀http://book.bfnn.org/books/0603.htm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相)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拜佛要訣

大醒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80.htm#a02
為什麼要拜佛
正確的拜佛
佛遍十方


為什麼要拜佛

佛教徒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們拜嗎?還是我們需要拜佛?

佛就是覺者。是對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萬萬種事物,各種相似與不相似,相同與不相同的生命形態。因為佛對於他們的生活、身體和心靈的習氣全部了解,所以能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只要眾生肯學習,肯依照他的話去做。

其次,佛還完全了解宇宙間一切生命形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生死之間到底是怎麼轉換?如何轉接?因此他能幫助一切眾生從各個生命形態轉換成另一種他們所企盼的生命形態,讓他們能在一種理想的情況下生活。

復次,佛還能印證一切,包括花草樹木乃至山河大地,甚至星球、宇宙,一切沒有感情、無痛覺、無思考能力、我們稱之為無情眾生的東西。它們的成住壞空是如何形成的?佛無一不知,無一不曉。

至於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無論微細或巨大的、直接的或間接的,何者在先何者居後,以及彼此的依存、互動,他都了然於胸。

佛本是眾生之一,經過累劫修行然後成佛。佛的基本條件有三;第一,他能確實了解眾生平等,所以他對自己很有信心,卻絲毫沒有優越感。其次,有很偉大的成就,所以能了解一切宇宙的真相。他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學習、修行、印證。「劫」是佛陀時代當地人計算時間的一個單位;一個阿僧祇劫,大概是十的後面再排五十個零,用這樣長的時間來學習、修行及印證,所以他能從眾生轉為佛。

佛有很大的成就,但決不執著於已有的成就。當因緣具足時,他還可以放棄他的成就,所以正法明如來,放棄了佛位,退歸菩薩位,以尋聲救苦的觀世音大士身分,來護持法藏比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第三,該他做的,他會當仁不讓,但沒有絲毫的支配欲。他並不期待別人服從,只是一切盡其在我,盡其所能去成就別人......
續見 > http://book.bfnn.org/books/0480.htm#a01
參考: http://book.bfnn.org _______ 南無阿彌陀佛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4: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3000051KK044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