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玉豚=油魚
油魚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亦有不同別稱,包括「圓雪(鱈)」、「仿雪(鱈)魚」、「白玉豚」、「牛油魚」等。油魚屬帶鰆科魚類,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
油魚含大量油脂,佔體重的約18%至21%,尤以肌肉、骨骼中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為主,其次在肝臟和精巢亦能發現三酸甘油脂和磷脂。由於深海的水壓較大,魚類難以利用魚鰾的氣壓來調節的浮力,但油脂比水為輕,所以油魚能調節體內的油脂含量,來控制浮沉。亦因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體吸收,故此油魚主要儲存難以消化的蠟酯,以維持浮力,並能保暖。
油魚的商業價值並不高,屬低價魚類,但油魚的蠟酯,卻能提煉成工業用潤滑劑。[1]
食用油魚
油魚內含的蠟酯,雖然並非有毒,但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故部份人進食後,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大多於兩天內痊癒。[2]有實驗報告顯示,44人試驗進食油魚後,20人出現不適,當中80%出現排油腹瀉、50%出現腸胃痙攣、35%頭痛,以及25%有嘔吐情況。[3][4]
歐洲食物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油魚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而且食用後的反應因人而異,所以無法訂出安全的食用量,但適當調製指引(preparation practices)能防止食用後不適。現時,已有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4]
各地取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7/73/Comparison_of_wholesale_price_of_oilfish_and_codfish.jpg/300px-Comparison_of_wholesale_price_of_oilfish_and_codfish.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無綫電視在《香港早晨》中指出「鱈魚」批發價遠較「油魚」高,可見油魚充當鱈魚售賣,利潤相當豐厚。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3/Flag_of_Italy.svg/25px-Flag_of_Italy.svg.png
意大利:曾發生集體油性腹瀉,已禁止入口。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25px-Flag_of_Japan_%28bordered%29.svg.png
日本:厚生勞動省列油魚為「有毒魚」,禁止入口。[5]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25px-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png
美國:曾於1990年代禁運該魚,但已經解禁,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反對進口和州際交易油魚。[6]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e/Flag_of_the_United_Kingdom.svg/25px-Flag_of_the_United_Kingdom.svg.png
英國:英國食品標準局(FSA)於2001年及2003年年發出警告,指示食物供應商,勿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更不能稱油魚為「鱸魚」或「海鱸」。[7][8]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Flag_of_Australia.svg/25px-Flag_of_Australia.svg.png
澳洲:早在1997年,已有人投訴食用油魚後腹瀉,1999年更於澳洲南部,爆發集體腹瀉,有41人於同一餐廳食用油魚,其中19人出現症狀,及後再有多宗個案,事主腹瀉排出橙色油脂,政府最終不建議該魚入饌。[9]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7/Flag_of_Indonesia_%28bordered%29.svg/25px-Flag_of_Indonesia_%28bordered%29.svg.png
印度尼西亞:駐香港總領事館指,印尼雖有出產油魚,但國民普遍知悉油魚不宜食用[10],只會出口到澳洲作工業用料,早前印尼出口油魚到香港,懷疑是因應香港入口商的要求,將油魚改名為「鱈魚」,事件或涉及驗證人員濫權,印尼方面會處分有關人員,並保證不會再發出油魚的衞生許可證。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5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台灣: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11],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利用油魚的蠟質阻礙人體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減重目的,但此舉或有損建康。[12]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b/Flag_of_Hong_Kong.svg/25px-Flag_of_Hong_Kong.svg.png
香港:2007年1月,傳媒揭發百佳超級市場,以「藍鱈魚」、「鱈魚(油魚)/ CODFISH(OILFISH)」等名義出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然而百佳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認為事件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但當局指出,根據文獻記載,「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13],正跟進百佳是否使用失實標籤,違反商品說明條例。[14]另外,有批發商指油魚亦有流入不同食肆和商店。隨後政府召開會議,飲食和批發業者同意停止入口和出售油魚,以及銷毀存貨。而政府表示,不會明令禁售,只會建議飲食業不要以此入饌。2007年2月,傳媒發現惠康超市以「白玉豚」名義出售油魚刺身壽司,該公司隨之停售,業界因此建議政府制定中央魚名譯名標準名冊,規管魚名。[15]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D%E7%8E%89%E8%B1%9A&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