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天主教問題: 何謂信德???

2007-02-04 12:41 am
何謂信德???

回答 (3)

2007-02-04 6:50 am
✔ 最佳答案
公教神學對「信德」的定義是「人的意志在天主聖寵的光照與感動之下,推動理智,使之信從天主所啟示的真理」。它主要的官能好似是理智的動作,但在聖經中的「信德」,卻更是一種心志的作用。

在舊約時代:
在舊約中,「信德」有兩種意義:其一指某人是誠實可靠的,故他的話是可信任的:其二是事實上接受某人的言語或報告,並認之為確實無誤的(創45:26; 出4:5; 8:31; 19:9; 亦見列上10:7; 耶40:14; 依53:1; 哈1:5)。因此,信德是人對天主的一種態度,而在這種態度上,主要的是信任及服從(依9:7; 26:16; 創15:6)。沒有這種態度的就是輕視天主的人(戶14:11),就是違反天主命令的人(申1:26, 43; 9:23)。信德的行為在舊約中是倍受讚揚的(詠46; 91; 34:5-11; 40:1-6; 56:4, 5),格外是亞巴郎的信德(創15:6; 羅4:18),沒有這種堅定的信德以民是不能存在的(依7:9)。義人以此信德而生活(哈2:4; 見羅1:17; 迦3:11; 希10:38)。舊約中對信德的描述,仍不能說是完備清楚的,它不過指出了信德的基礎,就是對真實天主的信賴、依靠及聽從。誰聽從及接受天主的命令,就是有信德的人(德44:19, 20; 加上2:52; 友8:22);善惡之分亦在於有無對天主的信心(智3:9; 15:2),有信德的人將獲得救援及常生(智15:3)。

在新約時代:
在新約中信德、信心及信任等詞之用法,更是頻繁,約二百四十次,雖然並不是常有宗教上的意義。

(1)在對觀福音上:
耶穌自己多次提示人應有信德(瑪9:28; 谷4:36; 路8:25)。耶穌稱讚信德(瑪8:10; 路7:9),並聲言為獲病之痊愈,信德是不可或缺的(瑪9:22; 谷5:34; 路8:48; 參見瑪15:28)。為有信德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甚至可以移動山岳(瑪19:20; 21:21)。但是,對觀福音並沒有清楚地說明這種信德的本質是什麼。它猶如舊約,主要的在於要求人對耶穌的本身及他的德能,他的言語,要有信任之心;但不止於此,它亦要求人對他要服從,要聽他的指揮,故此這種信德是出於服從的信任之心,人應相信他就是默西亞(谷8:27, 30; 15:32; 見瑪16:13-20; 路4:41),並承認他是天主之子(瑪8:29; 14:23; 谷5:7; 3:11; 1:24; 路8:28):這樣人就可以獲得永生(谷8:38; 瑪10:32, 33)。這種對耶穌本人的信認就成了初期教友們的特殊標誌,被稱為那些「信了的人」(宗2:44; 4:32; 見谷9:42; 16:16),信德就成了作為基督徒的基本條件(宗4:4; 13:12; 14:1; 15:7)。他們因著信德而獲罪之赦(宗10:43; 26:18; 見谷2:5; 路7:50),而得救援(宗4:12; 16:31; 見羅10:10)。

(2)在保祿的著作上:
保祿更清楚的指出信德就是接受耶穌的教訓及經過宗徒們所傳授的道理——福音(羅1:8; 10:17; 格前2:5; 15:1, 2; 得前1:8),亦就是實行基督徒的生活(格前1:21; 3:5; 14:22; 15:2)。信德的對象是惟一的真天主(得前1:7, 8; 費5節;宗14:15; 格前8:5, 6),是我們的主,天主之子耶穌基督(迦2:11; 羅10:8, 9; 格前12:3),堅信天主父愛了世人,打發了聖子,以他的苦難聖死救援了我們(得前1:8-10; 迦3:6; 格後1:9; 羅3:25; 4:3, 5; 4:17-25; 6:8等),堅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之子,他由死者中復活了,並要光榮地再來審判一切的世人(得前1:10; 4:14; 5:9; 格前15:1-11; 羅10:9等)。由此可見聖保祿所講的信德是屬於理智的一種動作,使理智服從某一種真理,但這種服從並不是盲目的,而是基於對上主權威的服從,雖然它暫時是看不見的(得前2:13; 格後5:7),正因此信德及望德兩者是密切有關的(迦5:5; 羅5:1, 2; 8:24; 得前1:3; 5:8; 格前13:13)。同時信德亦是屬於意志的作用,意志令人服從及接受天主的傳報及意旨(羅10:16; 得後1:8; 見宗6:7),是以宗徒明言對信德的服從(羅1:5; 16:26; 見格後10:5)。但是祇有上述者仍不夠,尤其應有實行愛德工作的活信德,才可以使人得救(迦5:6; 見格前7:19; 迦5:19-25; 6:8-10; 雅2:17)。

信德雖是天主聖神的恩賜及作為(得前1:4, 5; 格前2:4, 5; 12:9; 13:2; 格後8:7; 斐1:29; 弗2:8, 9),但獲得它的近機會卻是宣講及聽道(羅10:14-21)。它同望德及愛德是三個現今存在的超性之德(向天主之德)(格前13:13),來世祇有愛德仍存,因為前二者的對象是現今所看不到的(格後5:7; 希11:1; 羅8:24),來世已可以清楚地看到及認識(格前13:12)。信德在現世可以使人獲罪之赦,與天主和好(羅3:25; 見格前15:17);人非以法律的作為,而是以信德成義(羅3:28; 迦2:16)。

(3)在若望的著作上:
基本上若望論信德的言論與其他新約部份是相同的,它的特點是強調對耶穌基督的信德,確信他是默西亞(若11:27; 若一5:1),是天主派遣來的(若8:28, 29; 11:42; 16:27, 30; 17:20, 21),是天主之子(若3:16, 36; 6:40; 11:27; 20:31)。若望更清楚地指出他是天主的聖者(若6:69),天主在他內,他在天主內(若14:10, 11)。他「就是那一位」(若8:24; 13:19),是唯一的救援(若4:42; 若一4:14),是光明(若12:36, 46),生命(若11:25, 26),人人都應信認他(若4:21; 5:38; 8:45; 10:37, 38; 11:24, 25等)及信任他的名號(若1:13; 2:23; 3:18; 若一5:13)。信耶穌不祇是單純的理智動作,而是與他接近(若3:21; 6:35, 37, 44, 45),佔有他(若一5:12),領受他猶如飲食(若6:35, 50)。誰信他就可獲得永遠的生命(若3:15, 16, 36; 5:24; 6:40, 47, 50; 8:51; 11:25, 26),那些不信他的人已受了判決(若3:18, 19)。猶太人不信他,因為他們不是屬於天主的人(若8:47)。猶如聖保祿,若望亦強調信德的實行,在於按照耶穌的命令來彼此相愛(若一3:23)。

聖保祿指出獲得信德的近機會是宣講及聽道(羅10:14-21),若望卻謂信德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耶穌所顯的許多奇蹟(若2:11, 23; 4:53; 5:36; 9:33; 10:25, 38; 11:42; 14:11; 15:24),由於預言的應驗(若2:22; 13:19; 14:29),由於若翰(若1:7; 5:33)及天主父的見證(若5:32),格外是由於耶穌自己的言語(若4:41, 42; 5:24; 6:68, 69; 17:8, 20; 若一5:10)。善行可增加人的信德(若3:21),相反地,惡行卻是信德的障礙物(若3:19, 20; 8:44, 45; 9:41; 12:42, 43)。猶如聖保祿所言,信德尤其是天主的恩寵(若6:37, 39, 44, 65; 8:23, 43-47; 若一4:6; 5:1)。
2007-02-04 12:49 am
耶穌在傳道初期曾大顯奇跡,說話強而有力,使門徒大為信服;但後期卻屢次表示自己要受苦,被人棄絕殺害,令門徒對祂發生懷疑。另一方面,在往耶路撒冷途中,耶穌講及做門徒的代價:要坐末位、要勉力從窄門進入、要寬恕傷害家庭的浪子、不要做富貴人等。凡此種種,都和一般人的做法相反。對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警告,也驚嚇了門徒,深感天國之難進,十字架的擔子一點也不輕鬆,信德明顯地薄弱,故要求耶穌增強他們的信德。耶穌用兩個比喻去回應門徒的要求。

第一個是芥子的比喻。門徒著眼在信德的量,故要求耶穌「增加我們的信德」;耶穌著眼在信德的質,如果信德是真的、是優質的,即使像芥子那麼小,也能產生極大的力量,使樹根深深盤入土中的桑樹,連根拔起,移植海中。耶穌並非要人當魔術師,只要心裡相信,口裡說「變」,事就確實變了。耶穌自己也拒絕魔鬼的誘惑變石頭為餅,或從聖殿頂跳下來而無事。祂是用東方人帶誇張的修辭技巧,表示信德的力量,使不太可能的事成為可能,一如中國詩人說「怒髮衝冠」、「力拔山兮」,我們不會相信這些描寫是事實,卻接受其寓意。

致希伯來人書曾為信德下定義:「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十一1),並列舉聖經上的例子,說明信德的力量,如亞巴郎夫婦老年獲得兒子、梅瑟奇跡性地過紅海、若蘇厄使耶里哥城牆倒塌、民長以弱小兵力戰勝強大的敵人等。其他以信德面對凌辱、鞭打、監禁、殺害而無懼色,在在顯出信德奇妙的力量。結論是要人把眼睛放在信德的始創者和完成者的耶穌身上,有了信德,不可能的事也成為可能,現時代我們也聽到如福音戒毒、信仰治療的例子。

第二個主人和僕人的比喻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否則覺得主人很刻薄。主人怎能在工人辛苦工作後,不讓他吃飯,反而要求他繼續伺候他吃喝?這是極不人道的。耶穌用比喻帶出一個信息:信德與天國都是天主白白的賞賜,而不是人努力工作的報酬。當時的奴隸不是受薪的,一切工作都是分內的事,不能指望有甚麼報酬。主人若善待奴隸,那是恩賜。耶穌借用當時的制度,帶出天國的信息。法利塞人以為只要守好法律,自然得到賞報;不守法律,理當接受懲罰。耶穌用比喻表明,人無力靠自己得到天國,天國乃非賣品,是天主的賞賜,人只能依靠信德,仰賴天主的仁慈而獲得。

僅在人的層面看公義,往往有其限制性,天主的慈悲是在公義之上。薪金是人工作的成果,亦是公義的要求;但這種公義,不能用在天國的層面裡。天國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境界,又是天主自己,人怎樣努力也不能賺取這無價之寶,我們實在需要信德,接受天國是恩賜。

今日信仰遇到的困難,是信德的問題多於愛德的問題。的確,耶穌曾歎息:「人子再來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基督徒的獨特性是在信德身上,雖然我們重視愛德,但愛德並不是基督徒的專利。今日的人抗拒的不是愛德,而是信德。我們的環境,所受的培育,雖然也能教養出有愛心的人,但處處隱藏著信仰的危機。愈是安定繁榮的地方,無信的問題也愈大,人愈覺得無天主的需要。因此,今日的福音便有時代意義。

當日的門徒,受環境所迫,有無助的感覺,故要求耶穌增加他們的信德。讓我們相信危機能是恩寵的時機,不要只埋怨時不與我。要認定信德的重要,唯有信德使我們成為基督徒,並深信信德是一份恩賜,我們只能謙遜地、戰戰兢兢地求耶穌賜給我們。只要是真信德,即使像芥子那麼小,也能使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的。
參考: http://kkp.catholic.org.hk/re/re3007.htm (奇妙的信德)
2007-02-04 12:47 am
(信德) 應該是天主教的用詞, 是指神賜給人的「信心」,相信神的信心。

馬丁路德相信:人是靠著上帝所賜給人的信心得救,不是靠善功(類似積功德)


收錄日期: 2021-04-15 23:31: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3000051KK02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