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4.熙寧變法的前奏:慶曆變法
在未開始講述「熙寧變法」時,先向同學講述仁宗時范仲淹的「慶曆變法」
因為「熙寧變法」主要依照「慶曆變法」為藍本,故向同學簡述「十事疏」內范仲淹:(公元 989 ─ 1052 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兩歲時喪父,少時貧困,但他很好學,大中祥符(公元 1008 ─ 1016 年)年間中進士,出仕後,有敢言之名。慶曆年間,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是副宰相的職務,他痛心於當時朝政的弊病,提出了「十事疏」,宋仁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可惜剛推行不久即遭受到保守派的反對而作罷。范仲淹因邊防軍事緊急,出為陝西、河東宣撫使,他的赴邊,使朝中沒有支持改革的大臣,朝政完全被守舊派掌握。
范仲淹雖是文臣,但他具有軍事知識,對用兵、防守之道都能處理得較好。他兩次受命鎮守邊防,都與韓琦同時在宋夏邊境任職。韓范二人皆能愛護士卒,號令嚴明,對附近的羌人部落亦能推誠相與,恩威並用,故邊民有歌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故當韓、范二人鎮邊時,西夏不敢輕犯延州。范仲淹也是宋代的文學家。他寫的散文文辭秀美,氣度曠達,尤以《岳陽樓記》一文最為人讚賞,范仲淹在文章的結尾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他愛國愛民的崇高思想。
容及改革失敗的原因,讓同學對此有一定認識,以便理解往後的「熙寧變法」
將「十事疏」的內容貼在黑板上,以便與「熙寧變法」作一對照。
針對項目內容
澄清吏治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
富國強兵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
講求法治覃恩信、重命令
向同學指出重點:范仲淹的理念是:欲求對外,先整理內部。欲求強兵,先務富民。而欲行富民之政,則先從澄清吏治下手。
目的:讓同學明白在熙寧變法前,早已有人洞悉當時的問題,更提出改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