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簡子的生平...

2007-02-03 5:18 am
趙簡子的生平

回答 (3)

趙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扁鵲替他把過脈。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卒,傳位趙毋卹。
2007-02-03 1:18 pm
趙簡子,即趙鞅,春秋末年晉國正卿。其先祖與秦同姓。趙簡子又名志父,亦稱趙孟。卒于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記》雲,晉頃公九年(前517年),“趙簡子在位……簡將合諸俟戍于周。”假如他20多歲執晉國政的話,其生年應在晉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左右,壽70多歲。
 趙鞅的青少年時代處於晉平昭年間,當時,晉國內政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原來地位顯赫的舊貴族正在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被趙、韓、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異姓大夫專權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間圍繞晉國統治大權和土地也展開了激烈地明爭暗鬥,矛盾十分尖銳。在這場角逐中,趙氏家族曾一度淩駕於眾卿之上,但自“下宮之難”後一蹶不振,直到趙鞅父景叔繼位,其勢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這種局面延續到趙鞅繼位初期。年僅20多歲的趙鞅執政以後,在復興趙宗室的責任感的驅使下,勵精圖治,終於使趙氏東山再起。
  趙鞅在政治上表現得極為成熟。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趙鞅、荀寅佔領汝濱,令晉國民各出功力,共鼓石為鐵,以鑄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導“法治”,以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具有明顯地反對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統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貶責。
  頒布成文法,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它使罪與非罪的標準明確並昭示于眾,實際上是對奴隸主“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體現了社會進化的要求。李悝在總結趙鞅“刑鼎”,子產“刑書”,鄧析“竹刑”的基礎上,寫成了《法經》,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為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確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論依據。
  趙鞅執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晉國土地和人口的同時,都在各自的封地內進行全面地改革,為最終奪取晉國的統治大權作準備。其中韓、趙、魏三家採取了比較進步的政策,而尤以趙鞅的改革措施最為徹底,改革所帶來的成效也最為顯著,為趙宗室的興盛、強大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經濟上,趙鞅革新畝制,調整賦稅。春秋末年,適當擴大畝制有利於農業和地主經濟的發展。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為畝”的舊經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畝制不及韓趙魏的畝制大,韓魏的畝制又不及趙的畝制大。趙氏畝制“以百廿步為寬,以二百四十步為長”。而趙氏賦稅卻最輕,范氏、中行氏、韓魏“伍稅之”,趙氏“公無稅焉”。孫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後,認為趙氏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因此“晉國歸焉”。
  政治上,趙鞅禮賢下士,選賢任能。他重用董安於、尹鐸、傅便、郵無正、史黯、竇隼等人,同衛莊公、扁鵲、姑布子卿等名土的關係也極為融洽。趙鞅虛心納諫,表彰敢於指出他錯誤的臣下。趙鞅派尹鐸治理晉陽,事先告訴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築的壁壘。尹鐸到任卻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壘。趙鞅到晉陽,看到壁壘,一定要殺掉尹鐸才入城。經人進諫,指出增修壁壘的必要,趙鞅反而“以免難之賞賞尹鐸”。趙鞅家臣周會“好直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每聽朝,常面露不悅,大夫請罪,趙鞅說:“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
  軍事上,趙鞅獎勵軍功,以功釋奴。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趙鞅率軍迎戰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鄭國軍隊,誓師時宣佈,“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這個命令的頒布,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對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趙氏的經濟勢力得到增強,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趙氏處於劣勢的不利狀況。此後,鞅秋聯合韓魏,把矛頭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對手范氏、中行氏兩家,揭開了討伐戰爭的序幕。
  趙氏與范中行氏之間爆發的這場衝突,導火線是暫住邯鄲的衛貢五百戶人口的歸宿問題。實際上,這是新興的異姓強族覬覦和爭奪晉國大權的鬥爭的必然反映。
  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趙鞅想把衛國進貢的五百戶人口從邯鄲遷往晉陽,遭到同宗大夫趙午父兄的拒絕,趙鞅一怒之下,
  殺了趙午,於是,趙午子稷、臣涉賓“以邯鄲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親,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援。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趙氏之宮,“趙鞅奔晉陽”。這場歷時八年的戰爭以范、中行氏的失敗而告終。
  趙鞅之所以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首先是因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趙鞅先後派董安於、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到晉陽後,立刻“損其戶數”,調整賦稅,爭取民心,修建壘堡,加固城防,使晉陽成了趙氏穩固的後方。其次,趙鞅善於利用六卿之間的矛盾,結成反對范、中行氏的統一戰線。戰爭爆發時,整個晉國兩大敵對陣營各派的組合,力量對比的變化瞬息萬變,錯綜複雜。趙、韓、魏、智氏之間,四家權卿與晉君之間,特別是趙氏與智氏之間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對范氏、中行氏的最後勝利之前,趙鞅儘量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注意爭取韓魏智氏,特別是晉君的支援。對智氏的脅迫,他委曲求全,默許有功之臣董安於自殺。當范、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晉陽時,趙鞅沒有公開反叛晉。侯,並設法儘快恢復同晉公室的關係,從而得到國人的擁護,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勢。再次,趙鞅還非常注意改善同別國的關係。哀公四年(前491年),趙氏與范、中行氏戰事正酣,楚乘晉內亂,“乃謀北方”。趙鞅被迫妥協,對土蔑說:“晉國未寧,安能惡于楚,必速與之。”遂“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滿足了楚國要晉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晉楚之間的直接衝突。最後,作為晉軍統帥,趙鞅身先士卒,具有勇於犧牲的精神。哀公二年(前493年),晉鄭兩軍戰于鐵,趙鞅中箭負傷,面部血流不止,卻“鼓音不衰”。趙鞅攻衛,他虛心聽取燭過的勸告,“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指揮作戰,故能“一鼓而士畢乘之”。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中行文子、范昭子奔齊,“趙氏竟有邯鄲、柏人”,形成“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于諸侯。”的局面。
  從哀公六年(前489年)至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趙鞅為避免同智氏之間矛盾的進—步激化,轉移國內視線,鞏固既得利益,又發動了一系列討伐衛、齊、魯、鮮虞的戰爭。哀公六年,趙鞅帥師伐鮮虞。哀公十年春,趙鞅帥師伐齊。哀公十四年春,伐衛。然而,這一進程因趙鞅染疾而中斷,“使太子無恤將而圍鄭”,從此,趙鞅退出晉國的政治舞臺,結束了他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簡子卒,太子無恤代立,是為襄子。”四卿中年資最長的智襄子(智瑤),乘機獨佔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把持了朝政,取趙氏而代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導致後來與趙氏的戰爭,使晉國歷史進程出現反復和挫折。
  綜觀趙鞅生平事跡,可以說他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趙鞅在軍事上討伐晉腐朽勢力的同時,在經濟、政治、思想各個領域也向舊的宗法制度發起猛烈衝擊,嚴重動搖和瓦解了奴隸制的基礎,加速了晉國封建化的進程,其影響甚至波擊到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這是因為趙鞅改革為趙氏立國奠定了基礎。趙鞅繼位之初,趙氏家族已處於存亡絕續的關頭。由於趙鞅採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趙宗室的勢力迅速增強。趙襄子正是在繼承其父改革的基礎上,爭取民心,任用賢臣,虛心納諫,終於同韓魏一起滅了“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晉靜公二年“滅晉後而三分其地”的結果,韓、趙、魏“三家分晉”實際上奠定了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的爭霸格局。
  趙鞅的經濟、政治、軍事改革措施最為徹底,很少保留奴隸制殘余的痕跡,加速了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
  趙鞅澆鑄了戰國時代近200年燦爛的趙文化基業。晉自西周初年立國,即奉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國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傳統。趙鞅、趙襄子兩代改革後,進一步發揚光大了晉“觀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禮”的優秀傳統,使趙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農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體”的典型特徵。在經濟、軍事、文化、商業、建築等方面以其鮮明的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
參考: 三晉歷史人物
2007-02-03 5:26 am
他是常山真定縣人(今石家莊之北)。后漢群雄並起時,他由郡人推舉,帶一小隊地方武裝,投入公孫瓚麾下。就在公孫瓚處遇見劉備,兩人一見如故,從此結下深交。

他看見公孫瓚是個不能共圖大事的人,就借口兄長去世,還鄉去了。后來袁紹消滅公孫瓚,劉備又投入袁紹幕下,趙雲于是追隨劉備,成為劉備的主騎。(事見《三國志?趙雲傳》注引《趙雲別傳》。主騎,應是馬軍衛隊長之類,不屬于朝廷的正式官員。)在所謂“賢臣擇主而事”這點上,他是頗有眼力的。

由于他是負責警衛工作,在劉備大敗于長阪時,他就有保衛甘夫人(《三國演義》說糜夫人在當陽之戰中死去,但史無記載。)和劉阿斗的責任。他出生入死,終于保全了甘夫人和后主,立下汗馬功勞。后來,孫權把妹子孫夫人嫁給劉備。孫夫人帶來的一批東吳吏卒,驕橫不法,連劉備也無可奈何,于是特派趙雲主持“內事”,使東吳吏卒不敢再肆無忌憚。

孫夫人還吳,把阿斗也挾帶走了。趙雲同張飛攔截長江,奪回阿斗,又立下一次大功。

他生平處事謹慎,考慮周到。平定桂陽時,桂陽太守趙范被迫投降,卻擺了個美人計,要把寡嫂樊氏嫁給趙雲。當時有人好心勸他接受。趙雲卻說︰“趙范被迫投降,其心難測。天下美婦人不少,何必找這麻煩。”后來趙范果然逃走,趙雲卻絲毫不受牽累。

還有一件事︰他在博望坡同夏侯惇作戰時,生擒了夏侯蘭(《三國演義》說夏侯蘭被張飛一槍刺死,那是小說家的虛構)。原來夏侯蘭同趙雲是“總角之交”,從小相識。趙雲便稟告劉備,免了夏侯蘭一死;又知他對法律很有研究,更舉荐他做軍正(軍法官),卻為了避免嫌疑,又不把他放在自己的手下。

這兩件事都可見出趙雲的細心。

趙雲在大原則上更是把握得很緊。劉備平定益州時,許多人都建議把成都的住宅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有功將士。獨有趙雲反對。他說︰“從前霍去病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國賊曹操尚在,我們理應淬礪奮發,力求進取,決不是享樂的時候;而且益州人民飽受戰爭痛苦,也應把田宅歸還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才是。”這種見識,比之“老子出生入死,為的是什么來著”的人,相距何止千萬裡﹗

再有一件事,更可以看出他能從大處著眼。那事在關羽兵敗身死以后,劉備痛恨孫權,傾全國之力,要討伐東吳。趙雲當時苦諫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魏,孫權自然歸附,不用再煩刀兵,曹丕卻篡漢自立,這正是我們激勵人心,伸張正義的時候。應該早日進攻關中,占據河、渭上流險要之地,關東義士,一定起來響應。若與東吳開戰,兵勢一交,不能馬上解決,得利的只是曹丕罷了。”這一番分析,真是明白犀利。可惜劉備不聽,卒至兵敗身死。

街亭之戰,是魏、蜀以后局勢順逆的一大關鍵。諸葛孔明親率大軍進攻祁山,令馬謖為先鋒,而令趙雲、鄧芝率領少數兵力,虛張聲勢,由斜谷進兵。原來由斜谷進入關中路近,而由祁山一路,卻遠了好幾百裡。孔明是想來一個大迂回,出其不意,直搗長安之背。魏方主將曹真以為蜀兵主力都在斜谷,于是親統大軍迎截。趙雲兵少,當然無法前進;不料馬謖在街亭慘敗,蜀軍主力被迫后退,損失重大。獨有趙雲、鄧芝全師而還,兵將毫無損失。這種勇敢鎮定,也是人所難及的。如果孔明有知人之明,把馬謖和趙雲對調一下,也許以后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然而非常可惜,大抵諸葛孔明也認為趙雲不過是個衛隊長出身,不能獨當大任,所以寧可用了馬謖。后漢時代,門閥製度依然根深蒂固,連賢如諸葛也是難以避免的。

關于趙雲的勇猛,《演義》有許多夸張。在文藝作品中,這是容許的。上面所說,卻都是根據史書的記載。史書自然難以有溢美之詞,但也不可能太離譜。趙雲的事跡,還是大體可信的。

他真不愧為武將中第一流人物。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國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趙雲原屬幽州軍閥公孫瓚,並為劉備主騎兵。

趙雲後來追隨劉備,在其麾下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翊軍將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成就一代霸業。蜀後主劉禪繼位後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 又拜鎮東將軍。

227年,趙雲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入漢中,次年出征曹魏,曾於箕谷設置疑兵,牽制魏軍主力。北伐失利後,貶為鎮軍將軍,不久去世。

261年後主追諡趙雲為順平侯。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承繼爵位,次子趙廣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

據《三國志》記載,有關趙雲的著名事跡有「長坂亂軍之中救後主劉禪」,《雲別傳》中記載有「截江奪阿斗」、「漢水空營退曹軍」等。

羅貫中所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自立漢中王後,趙雲位列「五虎上將」之一。小說中的趙雲武藝超群、膽大心細,而且德行高尚。

據《雲別傳》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劉備也稱譽他「一身是膽」。三國時陳壽,楊戲稱其「強摯壯猛」,「猛將之烈」,「以忠勇稱」。

趙雲事跡多出於《雲別傳》,在《三國志》中別傳沒有作為正文內容,而是以註解形式出現。《三國志》原書中並無註解,註解乃後世南朝宋人裴松之所添加。

但亦有史家認為《雲別傳》內容以史料而論並不嚴謹,所記載皆是與趙雲相關的軼事,且與《三國志》本身有所矛盾,真實性有待商榷。此說由清朝義門先生何焯指出。他認為《雲別傳》或係根據趙家家傳改編,語多溢美。何氏指出的疑點之一為劉備於221年準備東征吳國時,由趙雲(而非諸葛亮)勸阻劉備不要東征是不合情理,應是子孫溢美。然而,此類觀點並不多見考﹐並被一些史學者指過分疑古。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西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西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裏提到的,在西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西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西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阪,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阪是趙雲的成名戰,長阪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du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余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托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緻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西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西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于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歎:“昔日當陽長阪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占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西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西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裏趙雲於西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裏西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穀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西元230年,趙雲于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諡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遝中之戰陣亡。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4: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02000051KK034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